你所看到的照片也许就是快门按下之后发生的变化。然而还会有很多可能,发生在摄影师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后期再创造的过程中。如今随着数码技术的越来越强大,每一位真正有个性的艺术家都试图从简单的现实泥潭中挣扎出来,创造出不同凡响的影像。当然,影像所构成的欺骗性渊源已久。早在1860年,就有人将林肯的脑袋做过嫁接。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就喜欢在照片中轻易抹去他所不喜欢的政治人物。1942年,希特勒为了让自己在马上的形象更为强壮,让人在照片中抹去了驯马者的身影。如今通过PS进行处理,这些都是雕虫小技。于是《美国摄影》杂志邀请了五位视觉艺术家,分别展现了他们的独门绝技。对于他们来说,后期的处理和前期的拍摄同等重要,一切都基于严谨的构思和缜密的处理。当所有的一切出现在PS之后,一切都不再是现实的真实生活本身——想想有时候会令人毛骨悚然。
现实的破碎者——迪米特里·丹尼洛夫
2003年,巴黎艺术家迪米特里·丹尼洛夫(Dimitri
Daniloff)在30岁出头时一举成名,在家用电视游戏机PlayStation广告创意中斩获大奖。他的大学专业是物理学,从而在技术上有更多的可能创造出复杂的影像。接下来的十年中他获奖无数,影像的整体风格都有点让人感到惊悚。比如人体各个部分的混杂,包括手臂、腿部、耳朵以及手,完全卷入了一场肢体狂欢,生物的特征构成了莫名的混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是一个走向疯狂的时代,一切皆可尝试。”他用哈苏数码相机拍摄素材,在PS中合成——有时多达30个层才完成一张画面。这样的风格除了早期用在电视游戏机的创意之外,现在还出现在耐克和摩托罗拉的广告创意中。
艺术家是这样理解真实和创造之间的关系的——其实能够通过后期处理让画面看上去更接近是真实是一种挑战。也就是说,他希望通过现实素材大量混合成非现实的画面,反而让人看到真实本身。所以他才让画面中构成尽可能的张力,推向极限。
改变艺术——布鲁克·莎登
从一开始,布鲁克·莎登(Brooke
Shaden)就知道她不是在创作一种中规中矩的艺术品。她解释说:“我试图从人们身上唤起一种情感,让影像本身显得柔和,添加某种肌理,看上去更像是绘画。”她所通过的PS手段创造的影像,从某种意义上说仅仅存在于她的心中。
一开始,出于资金的短缺,她的模特儿就是她自己。她将这些自拍像放上Flickr,不料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接下来她将所有的时间投入到影像的创造空间,并且引起了一些画廊的关注,原创作品已经卖到了500到2300美元一幅。
莎登至少有一半时间还在拍摄自己,然后再使用符合自己构思的雇佣模特。同时,她还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和自己的影像等混合在一起完成最终的创作。她的目标,就是希望其影像具有一种永恒的价值。
商业喜剧——麦特·巴克
大约在十年前,奥克兰艺术家麦特·巴克(Mat
Baker)就已经在为澳洲和亚洲的世界顶级时尚杂志拍摄时装了。他说:“我的拍摄中规中矩,美不胜收。但是在拍摄了六年的时装之后,我就对模特儿站立的姿态感到了厌倦。我试图有所突破,但是杂志却仅仅有突破的想法而已。”
从这以后,35岁的巴克开始为代理商创造自己的影像。他的影像中出现了幽灵一般的男女,以及不可思议的怪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99%的时间是在寻找滑稽的素材,乐此不疲。
他和弟弟一起合作,完成前后期的衔接。他使用飞思相机系统拍摄,弟弟在PS后期合成。他们往往就是在白天拍摄素材,晚上完成后期制作。代理商看到照片合成的过程一激动,他们也感到兴奋,一发而不可收。当然更刺激的就是需要不断地需找新的素材,新的灵感。然而一切源源不断,创意的空间自然无以穷尽。
插图的革新者——马特·马哈林
如果你约马特·马哈林(Matt
Mahurin)完成一幅插图,你很难想象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他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技巧和数字化工具,完成最为困难的插图故事。因此毫不奇怪的是,《时代》、《滚石》等大牌杂志都会请他出山,甚至为华尔街评论插图。
当然,作为纽约的编辑和艺术指导,他的天赋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雕虫小技。90年代电脑技术逐渐成熟之后,数字化的创意插图自然成为他的首选。他的目的自然还是为文章带来新的创意想象力空间。
在他的摄影和插图之间,似乎看不到任何的矛盾和冲突。所有的一切都是凭借感性的力量将其缝合在一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想让所有的一切看上去都来自同一个世界。”
他的数字画插图似乎都带上了社会学的痕迹,从冷战时代到艾滋病,包括中东的战乱。然而其中却不乏艺术的敏感,也就是说在艺术水准上并不逊色于任何一位摄影家或画家。他将PS看作是现代的暗房,完全可以创造出大师级的作品。
出卖超现实——弗里克·简森斯
出生于比利时的弗里克·简森斯(Frieke
Janssens)从15岁开始就拍摄带有超现实意味的照片,当然只是好玩而已。最初她的目标就是让头脑中的奇思怪想变成影像——那时候还需要相当扎实的传统暗房基础。
如今31岁的简森斯已经在PS的处理上得心应手了,她希望真真切切地让自己头脑中的创意变成人们喜闻乐见的影像。她的前期拍摄尽可能使用自然光线,而且是老式的玛米亚67相机,只不过换上了数码后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喜欢操作复杂的大相机”。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她大多出创意,让助手制作。而后来发现,整个过程从创意到实现,似乎需要一气呵成。尤其让她感到困惑的是,自己的超现实主义创意还必须满足代理商商品推销的要求。也就是说,画面本身首先要让人们接受。幸运的是她有一个秘密武器——人们在她的照片中看到了幽默,而他们只是成为她观察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