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成大事者,进化力比实力更重要!
2018-01-03 14:42:53
微信公众号管理智慧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就是不断自我进化。而在自我进化的进程中,*大的障碍就是自己。这障碍,不是人本身,其实是思维。倘若一个人连主动进化的意识都没有,也就失去了未来的入场券。

 

  01

  闲来看了一期求职类节目,老实说挺心酸的:

  一位45岁、硕士学历、月薪两万的东北石油工程师,自降一半身价谋求一份互联网运营方向的工作。结果几轮面试下来,没有一个老板愿意接纳他,黯然离场。

  看得出,这位大哥专业素质是十分过硬的。然而,对于他的目标职业——互联网运营,他几乎一无所知。因而,在场的老板纷纷灭灯,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老板的哪一个不精得像猴似的,谁会开一万的月薪让一位高管级别的人到公司来“进修学习”呢?

  真实的职场是:某公司一次性将35岁以上的员工都辞退了;某公司在员工患癌之后将其开除了;某公司在女高管意外怀孕后将其除名了……类似的戏码时刻在上演。

  这位石油大哥早年也是不折不扣的高学历精英,在石油行业蒸蒸日上那些年,他的事业顺风顺水。二十多年后,石油行业急转直下,经不住冲击的公司纷纷倒闭。

  裁员潮一来,首当其冲便是他这种高薪、高龄的“双高”人士。

  职场如战场。

  没有永远上升的行业,也没有始终常青的公司,更没有能够干一辈子的工作,任何一个角色都不会一成不变——要想生存,唯有持续进化。

  02

  通常来说,职场人的生涯转型方式通常有三种:

  ***、从打工者→**打工者;

  第二、从打工者→创业者;

  第三、从打工者→自由职业者。

  究竟哪一种适合你的职场发展路径呢?

  事实上,大部分人一生换了无数次工作,但换来换去并没有本质的变化,根本谈不上“发展”。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有一位老员工,从1997年加入公司至今,做了近20年的营业员,但工资远远没他高。

  朋友也就工作了四五年而已。我听了大吃一惊,不过转念一想:或许人家嫁了个很厉害的老公呢?或许人家坐拥若干套房了呢……

  无论如何,这应该不是主流的职业选择。

  我相信,年纪轻轻的你,恐怕还是渴望干出一番事业的,对吧?那么,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在职场中完成真正的“蜕变”呢?

  前段时间,一位熟识的创业者突然给我发微信,让我帮忙推荐开发工程师。一聊方才得知,该君又创办了一家新公司。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他第四次创业了:

  ***次创业开连锁奶茶店,因经营不善倒闭;第二次做电商,被上市公司收购;第三次做O2O平台,死于“百团大战”;第四次做游戏,从零开始,前途尚不可知。

  每一次跌倒都能迅速爬起来,就凭这一点我也挺佩服他的。更重要的是,他十分清楚自己的个性,知道自己适合创业,所以三次失败都没把他打垮。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我不确定性格能不能决定命运,但性格一定是能够影响命运的。人与人的性格的不一样的,你知道自己的性格适合干什么吗?

  有的人喜欢执行,有的人热爱挑战,有的人崇尚自由——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阶段,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同偏好和专长。不过,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终究是两码事。

  每个人的事业,都不可避免地要在兴趣和能力之间做一定的博弈和取舍。

  03

  ——如果你想一直打工,那我告诉你:这个时代,能干十年的工作越来越少了。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大约是3.7年,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更为短暂,只有2.5年;美国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是8.2年,而在日本,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了10年,达到了12.5年,正向20年迈进。中国大公司的平均寿命是7-9年,欧美国家的大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日本的大企业寿命是58年。

  细心的你或许也发现了,相比之下,中国公司显然比较短命。这是坏事,也是好事。坏在于失业的可能性大,好在于变革中隐藏的机会多。

  欧美和日本企业足够成熟,但极有可能你干一辈子都是一个普通职员。中国企业竞争固然激烈,但今天你干了三年的专员,换一家公司有可能变成总监。快速成长的环境中,从来不乏跨越式的机会。

  ——如果你有志投身创业或者将来做自由职业者,那我建议你:提前十年考虑转型问题。

  普遍而言,十年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事业周期。

  假设,你现在还是一名20岁的大学生,那你应该着手为30岁的事业做准备了;假设你现在已经过了30岁,那么你可以试着总结一下过去10年的修炼成果,看看是否足以支撑你完成个人转型,如若不能,那你应该认认真真地规划一下自己的“下一个十年”了。

  人类学者尤瓦尔·赫拉利说过这样一段话:

  “2040年的就业市场是什么样的?可以确定的是,大批现有的职业会消失。很可能的是,学生今天学的知识,到了他们40岁的时候会变得毫无用处。那我们应该交给孩子们什么?我的建议是,应该专注韧性和情商的培育。”

  谁也无法明确预知若干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但是,你我都听过一句话:“万变不离其宗”。要想不被淘汰,秘诀就是——抓住那些不会变的。

  那些东西不会变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美国作家劳拉·布朗曾提出的一个概念:可转移技能。

  所谓的“可转移技能”,是指“那些不会随工作更换而改变的技能,如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说服能力、协商能力、调整能力等”,即在一个领域或工作中掌握的技能也能适用于其他领域。

  对于掌握“核心科技”——可转移技能的人而言,换工作无非就是换一家公司、换一个行业,以相同的能力做不同的事情而已,本质上是平滑过渡。

  所以你看,其实转型也没那么可怕。

  04

  但是,话说回来,转型固然不可怕,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任性。

  相反,就个人成长的角度而言,我认为,转型这件事越早考虑越好。如果你工作七八年之后、还在频繁换工作,没找到自己专精的领域,恐怕处境会很尴尬。

  正因为如此,我建议你每一次换工作都审慎对待。

  当你接受一份新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职业生涯的延续性:你未来还要继续这个工种吗?你未来还要待着这个行业吗?你准备在这家公司服务多久、获得怎样的成长……

  千万不要把换工作当做升职加薪的手段,而要把换工作当成是换事业来看待——换一份工作兴许会让你增加两三千的月薪,但长期而言,也有可能让你在未来遭受难以估计的损失。

  因为,转型一定是有成本的,而跨行业、跨专业、跨时代的转型,成本和风险更是难以预测。

  有句话说:“年轻的魅力就是不断犯错误,而有时间去改正。”

  青年履新比中年易辙要容易得多。因为,一方面,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抗压能力等都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转型成本低,风险也可控。

  二十多岁,大多数小伙伴还是单身,父母尚能工作,基本上“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而35岁以后,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没有万全的准备,不异于拿一家人的生计做赌注。赌赢了还好,万一赌输,那是很难过的。

  对于即将转型的你,务必认清一点:成大事业从来不是闪电战,而是持久战——在这段漫长的征途上,决定你能走多远的不单纯是实力,更重要的是你的进化力。

  因为,实力决定你的今天,而进化力决定你的未来。过去的经验都有可能变得不再管用,但进化力能让你常变常新,从而在新一轮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大事, 实力
广告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基层勤于扛事,中层敢于扛雷,高层勇于扛责
不是生意越来越难做,而是做生意的逻辑彻底变了!
管好那个叫“佛系”的90后职员
为什么老板不情愿给职业经理人8千块?
《芳华》告诉你的那些职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