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拼多多IPO开挂背后:一半焦虑,一半勇气
2018-07-04 15:25:00
电商Plus    

  拼多多太快了。

  6月30日,拼多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招股说明书,IPO大军中又添一名闪电侠。

  随着招股书的披露,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拼多多示现了本尊面目,根据招股书数据显示,拼多多2017年全年订单为43亿单,交易额达1412亿元。今年Q1拼多多营收13.85亿元,与同期相比增长37倍,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达86亿元,单季劲增55.76亿元。截止2018Q1,拼多多年活跃用户达2.95亿,单季劲增5000万.....实现这些成绩的却是一个成立不足三年的公司。用拼多多创始人兼CEO黄峥的话说:拼多多还只是个小孩。
 

 

  用数据说话,陷入“污名市场”的拼多多亮出了IPO这张明牌。

  在致股东信中关于“选择上市”部分,黄峥三次提到了“公众”这个字眼——“走向公众”“公众监督”“公众机构”。从年岁上看,拼多多不大,但是,从体量上看,它聚集了亿级的用户,百万的商家,有上千亿的规模,拼多多已无法静静地长大。

  然而,对处在风口浪尖的拼多多而言,上市是一个提前得太多的动作,拼多多缘何出此招?

  一半焦虑,一半勇气

  从1到1000亿,京东用了10年,唯品会用了8年,淘宝用了5年,拼多多只用了两年零三个月。不过,速度从来不能掩盖问题。

  或许在拼多多递交股权招书之时,依然有很多“不利”的言论。正如黄峥所言,拼多多身上还有着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以及许多危险和挑战。伴随着快速的崛起,当年淘宝“十月围城”的故事在拼多多身上重演,商家维权风波不断,假货问题缠身,商业模式被曲解,遭舆论“弹劾”......拼多多陷入***的“危机”。

  毋庸置疑,在阶段性问题面前,处在争议漩涡中的拼多多是焦虑的。

  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曾表示,10年前电商平台的治理逻辑是好的往上升,差的慢慢淘汰,但是,拼多多没有时间窗口做这样的治理,只能采用一个相对激进的方式(如假一赔十等严苛的治理制度)来淘汰,来杜绝劣币驱逐良币。

  地歌网了解到,达达在进行平台治理时,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风险,连他在杭州的家人也被卷入其中,不仅受到恐吓,家里的外墙还曾被泼上红油漆,写下大字。无独有偶,面对超过自己想象的舆论发酵时,黄峥曾表示心里很难受,也有很多委屈。

  “所有的平台型电商,都会面临这样那样(十月围城)的问题,但挑战恰恰在于留给你解决问题的时间也很短。平台*重要的是建立规则、信用。我觉得,对于这些创业者应该有更多的包容。”高榕资本张震谈及拼多多问题时,呼吁给予包容。

  显然,拼多多并没有得到张震口中的包容,相反的,今天的市场更加挑剔,信息更加透明,既便当年面临“十月围城”的淘宝也未曾遇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目前看来,闪电崛起的拼多多迈开了大步——选择上市,选择主动把自己推到公众面前。

  “往后看3年、5年还是更长时间上市,其实没有本质区别。而在公众的监督下,我们可以成长得更好更强。”黄峥在致股东信中表示。诚然,拼多多期望作为一个独立的公众机构,展示它独特的社会价值、组织结构和文化。

  不难看出,拼多多选择过早的进入资本市场是需要勇气的。

  别的不谈,起码在估值上拼多多是吃亏的。根据股权招书显示,拼多多各方面的数据指标增长强劲,特别是自从去年4月份,拼多多升级自己的商业模式,上线广告系统以来,营收呈现滚雪球效应,平台收入呈几何数增长。其实,现阶段的拼多多在流量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力量并没有完全展现,由规模效应引发的势能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除此之外,拼多多还面临着复杂的市场环境,如竞对因素,加上目前并不太明朗的大环境等诸如许多不确定因素,给拼多多上市之路带来的压力不会小。

  换句话来说,现阶段拼多多在品牌提升、资金弹药扩充、提振团队等方面的都面临自身的挑战。在化解问题的路上,拼多多又一次以闪电的方式扔出重磅炸弹,或许不久的未来,纳斯达克或纽交所又增加一头超级独角兽。

  一面用户,一面商家

  “我希望我们的团队若在不安中醒来,永远不会是因为股价的波动,而只会是因为对消费者真实需求变化的不了解,以及消费者对我们的不满意乃至抛弃。”黄峥在致股东信中如是说。

  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告诉地歌网,拼多多的风险不在于污名市场,不在于发展中的问题,而是在于是否能长期服务好用户,赢得用户的信任和偏好。

  如何服务好用户,特别是在不到三年时间中,迅速壮大起来的亿级体量,问题也不断地暴露。成长到今天,在拼多多面前不乏用户留存、品控、扩大商户等方面的挑战。

  在不久前的**媒体沟通会上黄峥曾表示,拼多多通过商家来服务消费者的,但消费者是**位的,商家的*终利益是消费者的。因而在问题和纠纷面前,拼多多采取了治乱用重典的激烈方式,这是对用户的保全,像拼多多在招股书中提到的,其生存的基础是为用户创造价值。

  对于拼多多商家,维权闹事的是一个冲击面,但是,在一些商家眼中,拼多多展现的则是另一面。

  可心柔是浙江一家纸品牌,于2014年转型做电商,在不温不火中发展了两年,到2016年经人介绍,入驻了拼多多平台。可心柔电商负责人吴立营表示,其也曾经由于物流问题触犯拼多多平台规则,被罚过款,但在不断地改进经营方案,成了拼多多的一个“正面案例”。

  “流量大的吓人,两天时间就爆了10多万单,物流完全跟不上节奏。”吴立营说,刚入驻时遇到销售高峰,当地没有一家快递有运力承接,24小时内未发出货,结果被重罚,为每位消费者赔付了优惠券。

  很快,可心柔针对拼多多调整了生产周期,并不断扩大运能,数据显示,其店内一款竹浆本色纸,已经售出174万单。

  现在可心柔通过拼多多平台数据,进行反向定制,是拼多多的众多***工厂之一。由于拼多多上的商家多为中小型品牌,很难自建全套设备,通过“拼工厂”的***生产,既保证了产能,又方便拼多多对其进行质量把控和管理。

  在拼多多的上百万商家中,想可心柔这样挣到钱的商家不在少数。据官方介绍,维权闹事的商家数量不超过月活商家的万分之三。

  “在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中,拼多多致力于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和质量。”这是黄峥认为的平台价值即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进行改造。

  以农产品为例,中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产品无法像美国一样实现高度工业化的流通。 但通过“拼”模式,能够快速聚集消费需求,实现大规模多对多匹配,再利用中国低成本的物流网络,减少层层中间环节,将这些农产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

  这一模式还具备长远意义,它让不同品质、种类、数量的小规模农货,实现了半定制批量处理,降低了农产品消费不必要成本,也使小规模定制服务成为可能。

  无论是用户端还是商户端,急速成长的拼多多在解决问题、消解矛盾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一边购物,一边玩乐

  对于拼多多的商业模式探讨,为人所谙熟的是它的低价、拼团、挖淘宝的根、腾讯爸爸诸如此类的标签,这是拼多多的A面逻辑。

  显然,从商业模式创新和价值的角度看,团购并非拼多多首创,它的成功在于把“拼”发挥到**。对于社交电商的定位,黄峥在媒体沟通会上曾经表示,社交电商是个伪命题,社交电商核心在于电商本身,其社交流量需要转化和留存。

  拼多多的创新更多来自于它的B面逻辑。

  “如果我们闭上眼睛畅想一下,下一阶段的拼多多。你可以想象它是一个将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多维空间。它将是一个由分布式智能代理网络驱动的‘Costco’和‘迪士尼’的结合体。”黄峥在致股东信中畅谈拼多多未来的样子,不可否认,这一启发和黄峥的电商创业的经历以及做游戏的经验息息相关。

  之于这样的期许,在黄峥的产品逻辑中一直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货去找人,二是多实惠和多乐趣。

  搜索式的电商是人找货,好比Google,而拼多多的货找人好比电商界的Facebook,在社交当道的今天,拼多多成功抓住捕获了这一时间窗口。同时,拼多多一直保有将Costco的性价比和Disney的娱乐,二者相结合的追求。

  “它不光**地做信息的匹配,还不停地模拟着整个空间里人群的群体情绪,并试图对整个空间做调整,让群体的体验更加开心。”黄峥在致股东信中提到拼多多打造的购物场景。它促进了社交化和碎片化的购物场景进行无缝对接,能够寓购于乐,实现交易和乐趣两不误,其实,这也是一个懂人的过程。

  相信每个体验过支付宝五福、马蜂窝、冲顶大会等的人来说,并不难理解游戏化带给人的喜悦很满足。“我们发现‘拼’能快速聚集消费者需求,实现大规模地多对多匹配”,在致股东信中,黄峥再次强调了平台匹配的价值。通过“拼”快速地激发人们的即时性消费需求,在玩中体验购物的快感,这也是游戏化激发出来的商业潜力。

  理解游戏其实是理解人的一个过程,拼多多的愿景实现是从人的逻辑出发,在成熟支付技术、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今天,拼多多“拼”出了3亿人的温度。

  黄峥在致股东信中强调,作为一个成长中的机构,将永不会放弃做正确的事情,永不放弃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价值。拼的创新方式,成就了一个超千亿规模的拼多多,而在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进行改造还在不断地探索中。

  在中国风起云涌的创业创新大潮中,技术、资本成为推动历史洪流的两股重要力量。一方面,拼多多不仅在商业模式上、在技术实现上造出了一个新物种,在看似难以撬动的电商格局中,***前三。另一方面,拼多多的提早上市,也意味者互联网新时代的再度收尾。

  此时,拼多多IPO闪电上市,高度吻合“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铁律。
 

 

勇气, 背后
广告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90后的跳槽困境: “不是在坑里,就是即将去下一个坑”
没有*大规模,只有**规模
战略真的是努力干活不粘人的小妖精吗?
创业,如何找人找钱找项目?
做公务员、进国企、去创业,哪个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