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婚礼上演“水上迎新”
2008-08-18发布
 
   水上迎亲是深圳龙岗区南澳渔民——疍家人的一种婚礼习俗,2007年已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水上迎亲舞是南澳渔家婚娶时的传统舞蹈,起于明代中叶,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南澳街道以迎亲舞为原型,创作的《水上迎亲舞》在2005年的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上,参加了“岭南民间艺术汇演”,在全省58个民间文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喜获金奖,水上迎亲舞舞出了名气。
 
  以海为家
 
  南澳渔民自古以来都是以海为家,被称为疍家人。由于他们世代极少上岸,鲜与陆上居民交往,造就了疍家这个特殊的群体,也形成了他们特殊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一些风俗习惯一直保留至今。据介绍,疍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和福建沿海一带,他们世居水上,漂泊不定,以出海打鱼采珠为生,被称为中国的“水上吉卜赛人”。
 
  建国后,政府鼓励疍民上岸定居,但是直至今天,在广东省内仍有很多疍民住在船上。据居住在南澳社区的陈阿伯介绍,眼下南澳社区的青壮年大多在海上捕鱼,留守在家的只是少部分老年人和妇女儿童,他们都有两个家,一个在船上,一个在岸边,但多数人还是以海为家。陈伯说,当初他的祖先们的一切起居饮食都在一只小艇上,生活以摇船和捕鱼为主,随鱼的踪迹而流动,被称为“水流柴”。陈伯拿出传统的疍家衣裳给人欣赏,疍家妇女服饰是用粗黑布做成的,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疍家风情。
 
  水上迎新
  据了解,解放前,历代统治者对疍家人都十分歧视,不准他们上岸居住,也不准他们与岸上人家通婚,所以自古以来,南澳的渔民娶亲,婚礼都在海上举行。由于明朝时中国的航海业和渔业比较发达,渔民生活也相对富足,渔民们为把婚礼办得隆重,逐渐形成水上迎亲的舞蹈,这种渔家婚娶时的传统舞蹈起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南渔社区八旬有余的王老伯亲身经历了旧社会的水上迎亲舞,他的婚礼就是在海上进行的,说起当年他在船上的水上迎亲情景,他仍激动不已。
 
  据王老伯介绍,南澳疍家人娶亲时,新郎家的船泊左边,新娘家的船泊右边,船头对船头,而且要求新娘家的船头要高过新郎家的船。船身要挂三角旗、挂长礼炮、挂喜帐,船门头上还要贴上喜字和一帆风顺的大红字,船上锣鼓喧天、炮竹声声、热闹非凡。王老伯说当年他成亲之日,他家的船开到新娘的船边,新娘被众多渔家姐妹簇拥走出门来,姐妹们边走边舞,后有锣鼓乐队和几组舞龙舞狮队伍,而他家的船上,有着一名男扮女装的渔民带领着一群头戴渔帽、手操船桨的渔家姑娘,列队而行,一路做着撑桨动作,迎面而上,直到将新娘迎到家。当然,迎亲时要撒一些糖果给看热闹的小朋友,迎亲后,还要在船上摆上数围或十数围喜酒,酒量大的新郎还要陪上几杯。
 
  解放后渔民们陆续在岸上盖房,故此传统迎亲习俗,慢慢地转移到了岸上。迎亲队伍从最初时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150多人。划船队员多为渔家闺秀、大嫂姑婶,她们的动作模拟出海摇橹姿态,新娘新郎站在队伍的中间偏后位置,伴郎伴娘手打花伞站其左右。
 
  一舞成名
  如今,疍家的这一习俗被南澳街道文化站编成了富有艺术特色的水上迎亲舞。这个舞蹈人数众多,场面宏大,将水上人家婚礼的动作、习俗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历年的文艺表演中都受到人们的好评,水上迎亲舞在2005年的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上,参加了“岭南民间艺术汇演”,在全省58个民间文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喜获金奖。这也是南澳有史以来首个在省级以上的比赛中获得金奖。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结婚真人玩偶婚礼婚纱秀(图)
中国婚庆消费独领风骚
中国旗袍仍然是婚礼的流行服饰
北京世界公园兴起“婚纱热”
谁绣出了“青花瓷”礼服?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