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婚族”拿爱情赌明天 |
“毕婚族”拿爱情赌明天
两个“85后”大四应届毕业生小袁和小徐一大早就从位于昌平的校区赶来,到人才大厦参加招聘投完简历后马上赶到婚博会。和他们一样,打算刚毕业就结婚的“毕婚族”迎来了最忙碌的周末。
11时30分,小袁和小徐才赶到北京展览馆。来不及吃饭的两人掏出票就往里进。小袁一边走一边将一个记录着各种招聘信息的黑皮小笔记本塞进背包中,又掏出一个粉红色大本,本上详细地贴着“婚礼”、“婚纱照”、“对戒”等标签,标注着相应的信息。
和找工作相比,小袁对婚礼更上心。她告诉记者,刚毕业的女生在面试私企时会被询问是否有结婚、生子打算,担心女性会因为成家而耽误工作。先结婚再找工作也是家人朋友给出的主意。“实在不行,我就先生孩子,开个网店,等孩子两三岁了再出来找工作呗。”小袁笑着说。
“有些师姐毕业10年返校时都没结婚。她们虽然事业有成,但耽误了成家也是一种遗憾。”小徐说,虽然和一些先就业再结婚的人相比,他和小袁属于“无房、无车、无贷款”的三无人员,结婚只是因为不想放弃校园中纯粹的感情。双方家长也因为担心孩子走入社会以后久久不成家,成为“剩男”“剩女”而催促她们结婚。
记者还在婚博会发现了几名“毕婚族”,其中大多数都是女生。她们研究生或本科毕业,在校期间就被安排相亲,心甘情愿地成为“毕婚族”。
“现在女生找工作的压力太大了,结婚也是以退为进的事儿。”计划在今年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的小陈说道。某知名网站近期进行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将近3成女性被调查者因为担心成为“剩女”而有倾向成为“毕婚族”,另外超过50%的人选择“绝不当毕婚族”,并称经济条件不够是主要原因。
而对于这些“毕婚族”来说,价格优势成为他们的首选条件。记者发现,与往年相比,今年婚博会上网店、工作室的比例大幅增加,其中,婚庆工作室、婚纱定制、婚纱摄影以创意更接近年轻人喜好而颇受追捧,网店的钻石、珠宝类消费品也因价格适中更受年轻人的欢迎。小袁和小徐挑选的婚纱、婚纱照都是来自提前在网上搜索好的网店。
关于毕婚族,有关专家认为,评价它不能绝对化,要因人而异。人进入社会先立业后成家,个中奋斗固然相当艰辛和自豪,但没有必要人人都奋斗。就是说,没必要把挫败看成是必经之路——如果你还有别的出路的话。毕婚族里的大学生们带着些许校园出来的单纯,又染上一些社会功利色彩,她们拒绝接受就业压力,认为马上结婚至少能拥有相对平静的生活,做个全职主妇也不是她们的错。
不结婚,我们的爱情死无葬身之地!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结婚,我们的爱情死无葬身之地!”“毕婚族”的这句豪迈口号来自当年清华大学的论坛。
身边越来越多的“毕婚族”仿佛一夜间冒了出来,一步从大学校园直接迈入婚姻殿堂,初涉社会的他们,一段路走得九曲回肠……
8月27日,布吉南门东一套逼仄的农民房里,24岁的杨小丹正在收拾行李。两个大旅行箱把她和老公李伟两年来的全部家当装得一件不剩。“就是换洗衣裳、几本书、电脑之类的。”他们要坐当晚的火车赶到江西九江,再到李伟的老家瑞昌县,结束在深圳将近一年时间的闯荡。
两年来第三次迁徙
“李伟考上了老家的大学生村官,下个月就去参加培训。”这是毕业两年来杨小丹的第三次迁徙,她看上去很从容,不怎么紧张也不怎么兴奋,即将面临的漂泊对她来说就像一种宿命。“我们先回老家,他随后就要上井冈山培训,我先去找个事做着,两个人总是要在一起的。”杨小丹平淡地说,有种相守相随的满足。大学生村官的任职期限是3年,期满后在考研、考公务员、创业等各方面政府都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杨小丹期待的稳定安逸生活似乎指日可待。
2007年7月,南昌大学校园内,杨小丹和李伟的恋情面临3年来最大的挑战。是毕业分手说再见,还是一无所有的相互厮守?“我们决定先结婚。既然决定相依为命地漂泊,为何不先给自己的心安个家呢?踏入社会以后竞争压力大,两人共同奋斗至少精神上能有个依靠吧。”杨小丹说。毕业前夕,辅导员告诉他们,学校有个到广西的“西部支教”志愿者项目,为期8个月,每个月只有800元的伙食补助。“我们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办完毕业手续,到民政局一登记就出发了。”
广西支教权当度蜜月
“那是一段美好的日子。”杨小丹沉浸在回忆之中,“百色是个革命老区,我们在当地的乐业民治小学任教。当地给了一个宿舍,吃饭可以到食堂解决。”小两口把小城当成度蜜月的旅游目的地,一到周末就四处闲逛,兴致勃勃地品尝当地小吃,买廉价的手工艺纪念品。
蜜月总会结束,平庸的日子接踵而至。8个月很快过去,扑面而来的就是生存的压力。
南下深圳四处面试
两人决定南下深圳。杨小丹的舅舅在布吉开着一家小公司,做电子元器件的,亦工亦贸。他们在布吉落下脚,一边帮舅舅打工,一边四处递简历、面试。当时正是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学旅游的杨小丹和学粉末金属的李伟四处碰壁,偶尔有一两家愿意招人的公司,开出的待遇连小老板舅舅都觉得难以接受,他让小两口踏踏实实先干着,“就当骑驴找马,好工作总会有的。”
“我们算是幸运的,我的一个同学和女朋友一起来到深圳,男的在松岗一家公司跑业务,女的在关内做文员,两人一星期想见一面都难。”李伟说。业务男和女文员有时会到布吉来,“在这里做顿家常饭,看着我们忙里忙外还一脸的羡慕,这让丹丹也小小地虚荣一把。”
毕业结婚激情打上句号
8月8日,农历六月十八,黎江在福田区一家五星级酒店举行婚礼。场面温馨浪漫,婚庆公司种种肉麻手段无所不用其极,27岁的黎江满面春风积极配合,而他面容姣好、身材热辣的新娘却娇羞地躲闪,引来宾客一阵阵起哄。
两年间结了两次婚
这是黎江的第二次婚礼,当然更“训练有素”。“我是你的丈夫黎江,我就是你的钱包,我就是你的生活舒适的工具,为了你的幸福,我时刻准备着!为余敏服务!”婚礼上,女方的死党逼着黎江“效忠爱情”。
黎江张嘴就翻版了《奋斗》中向南的这句经典台词,当场点燃了很多女宾向往婚姻的小火苗。
两年前的稍晚些时候,黎江参加他的第一次婚礼时就青涩许多,那时他刚硕士毕业,离开校园几个月,女主角是他从高三开始交往的女友。朋友们喝完喜酒不到半年,听说“王子公主”就分手了。
两人间平衡点被打破
黎江的经历可谓顺风顺水,以优秀学生的身份一路读来,名校毕业后顺利高薪签约深圳某著名大公司,成为科技新贵。随即同一起毕业进入深圳某大学任教的女友小贾“拉埋天窗”。
“刚结婚的时候难以实现角色的转变。”“小贾结婚前后都不进厨房。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忙,天天回到家里还要加班。晚上10时了,小贾还在看日剧,见我回来也不起身。我只好闷头叫了‘必胜客’。第二天,我下班买了速冻水饺,不会煮,只好蒸了再叫小贾出来吃。这就是我们婚后的生活。”“想想在学校云淡风轻、你侬我侬的日子,恍若隔世一般。”一年多以后,黎江这样反问质疑他跟小贾分手的老同学。
黎江说他和小贾的感情美丽但是太娇嫩,就像温室的花,需要太精心的呵护,而且经不起什么风雨。婚后半年,黎江从研发部调到市场部,半个月在飞机上,杭州香港到处跑,满脑袋想的就是怎样把某个客户搞掂;而小贾一直呆在校园内,“教书之外,忙着读博士,写论文”,生活几乎没有改变。黎江跟小贾老师的话题越来越少。呵护已经谈不上了,风雨不期而至。
校园童话输给流言
小余是黎江的一家客户公司的代表,身材热辣,阅人无数,目标性极强。第一次接触她就知道这是自己碗里的菜了,使出浑身解数,几个回合就把黎江拿下。然后也不哭也不闹,手机不接短信不回,一直等到黎江找上门。
之后的事情顺理成章,小余和贾老师不声不响地离婚,没多久被学校的一位离异院长抱得美人归。余辣妹小三扶正,黎江也应该找到了他想要的吧。
只是可惜了一段美好的校园爱情童话。老友们一直唏嘘,没想到,当年毅然向“毕分族”挑战的黎江,最终还是败给了“毕婚族”将死于“N年之痒”的流言……
毕婚女:远嫁伦敦殷实家庭
欢欢,广西阳朔人,23岁,去年在深圳某大学一毕业就嫁到伦敦,典型的毕婚族,现成天呆在家里,除了学语言,主要工作是擦玻璃窗,做好饭等老公回家。
要想采访到欢欢并不容易,因为她在伦敦,时差的关系使笔者不敢轻易拨通她的电话,而她又常常不在网上。
欢欢仍然使用QQ,打开她的空间,《上帝是个女孩》这首英文歌就会迅猛而激昂地穿破听者的耳膜——“上帝是个女孩,无论你在何处,你会相信她吗?你会接受她吗?上帝是个女孩,无论你生活怎么样 ,你会相信她吗?你会接受她吗?”
似乎欢欢隔着一个大西洋,一遍遍地质问什么。
结婚了,新郎不是他
2004年,欢欢还有些土气。那时,她到深圳还不到一年,在大学读信息工程专业。据说,父母送她上大学并不容易,她老家虽然在被誉为小资天堂的阳朔,但天堂跟她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她家在很僻远的一条小村落里,祖祖辈辈都靠种田和养猪为生。班里像欢欢这种来自贫困家庭的同学很少,所以虽然长相不错,她还是有点自卑。
那时,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来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毕业后找一份好工。至于婚姻,大家并没有考虑,因为觉得时候尚早,而且大多数都有校园恋人。
欢欢是在大二时跟一个本地男生谈恋爱,那个男生的家境也不好,家里只有一厅一房,母亲还是个老病号。这些欢欢都觉得没什么,那时候他们的口号是爱情战胜一切,大小梅沙是他们周末特别喜欢去的地方,常常幻想将来就在那儿买一幢大房子,窗口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然而,现实往往具有戏剧性。2008年10月,欢欢和她的男朋友刚刚从深圳大学毕业3个月,她出人意外地嫁给了一位年长自己12岁的英国华裔。现在她住在伦敦,一边学英语课程,一边和婆婆一起做家务。
女人的幸福有两种
2008年10月初,欢欢回了一趟深圳。随着人流走出火车站,站在东门熟悉的街头,昔日这座令她热血沸腾、以为能在小梅沙买下大房子的城市,此刻变成伤感之城。她是来和男朋友分手的,洒尽爱的眼泪就离开。
从小梅沙到伦敦,时间和一切都骤然改变。先生有一套面积较大的独立房子,有宽阔的花园草坪,出行有车,伦敦的天气也不再雾茫茫,那种新鲜的幸福感彻底改变了欢欢,她在QQ上告诉同学,先生陪她去买了很贵的格子围巾,因为伦敦马上就要下雪了。读过她空间的人都能感觉到,她像个公主似的被宠爱起来。可是渐渐地,欢欢开始抱怨了,事实上,她和比她年长的先生有很多代沟,婆婆对她也开始挑剔了,她发觉自己融入这个家庭有点难。今年春节,欢欢过得很忧愁,她在空间里写着:好想好想回家啊!她甚至流露出有点后悔来英国,设想如果和自己结婚的是男友,两人在深圳一起拼搏,又会是什么样子?
她的几个同学却说,她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同学现在没几个找到工作的,就算找到了,工资都比往年低。她们也有为了省房租和生活费,毕业后和校园恋人结婚的,但靠老公微少的工资负担一家的生活,远远不够,还得不时搭上来自双方父母的物质支持。爱情是守住了,可是生活仅靠爱情却无法支撑,加上彼此的年龄都还小,遇上生活的一些小冲突,就一触即发地争吵。她们后悔没有像欢欢那样,走捷径,找个有钱老公,不必进入社会,直接当个幸福少奶。
同学的情况常使欢欢无语。身在彼岸的她已无法细细揣摩和自己截然相反的另一种生活了。同样,她的同学也无法体会她的“身在福中不知福”。至今,欢欢在伦敦过了将近一年,她依旧不断地在接受着别人的羡慕。她想,或者女人的幸福都是有两种吧,一种是给别人看的,一种是给自己品的。欢欢的幸福属于哪一种?她说,她自己也没想明白。
to be or not to be?
关于欢欢嫁人,并不像旁人看的那样简单,更不像旁人所认为的那样绝情。之前她一直很爱男友,为了让他尽快找到工作,她出谋划策给他制作完美简历,结果是男友到一个科技公司上班了,而她的工作却毫无着落。
她借住在男友家的客厅,男友的母亲因长期生病性情暴劣,嫌欢欢白吃儿子的,更嫌弃她是个外省人,天天没有好脸色。就是在那种情况下,欢欢答应在阳朔西街开咖啡馆的一位远房姑姑回去帮忙。
阳朔西街的奢糜,让欢欢时常有种浮生若梦的感伤。9月的一天,远房姑姑说有位从英国伦敦回来的华裔想认识她,那个下午,华裔来到店里,他名叫李琪,这次回国一是探亲,二是希望找个老家姑娘结婚。欢欢安静地听着他说话,一直没有插嘴,只是适时地笑笑。偶尔,她还会走一下神,想深圳的男朋友此刻正在做什么?
那天晚上,姑姑问欢欢:“李琪怎么样?”没等她反应过来,姑姑就告诉他,李琪看上了她。欢欢很吃惊,她说我有男朋友啊,怎么可能跟他结婚?可是姑姑却劝她结婚一定要找经济条件好的,只要生活过得好,想把感情培养得多浪漫都可以。姑姑还说,李琪有不少亲戚在本地,他的人品及在伦敦的财产都可以证实没问题,人家就是想找个老家的女孩子做老婆。
欢欢觉得很伤感。自己和男友的爱情这样深这样真,却找不到容身之地。而这个陌生男人,只要自己和他结婚,他就能解决自己和家人的后顾之忧。后来,李琪主动给她农村的父母送去5万元修葺房屋,还给患上风湿病的父亲买了一部按摩器。看着父母脸上绽露出满意的笑容,欢欢的心软了下来。
朋友、同学,包括所有欢欢问到的人,几乎都只给她一个答案:嫁吧,毕竟生活是很现实的,现在工作那么难找,你一毕业就能嫁得这么好,至少可以省下10年奋斗啊。迷茫过挣扎过,她平静下来,答应了。
为何一毕业先结婚?
毕婚族为什么一毕业就结婚呢?著名网评人牛刀认为:一是她们做了许多尝试,工作的确不好找;二是现在是低成本时代,即使勉强找到一个工作,薪水也是非常低的,往往专业还不对口。所以,要有熬过这三五年的打算。
牛刀称他有一帮有男朋友的女生博友,专门组建了一个群叫“毕婚族”。其实在网上百度一下,毕婚族早已存在。牛刀在他的博客上说:“这真的是一件好事。这两年结婚在家,开个网上商店,相夫教子,等中国社会解决了经济问题再走向社会开始打拼,也许机会要多一些。”
他甚至非常具体地开出“药方”:“她们首先在生活观念上要非常前卫,尤其是不能增加家里的生活成本,不能对房子问题提出过多要求。如果一定要买房,太偏,尽管价格要便宜一点,但上班不方便,影响先生的工作;方便一点的地段,房价又奇高,平时供房压力太大,而同等地段,房租却是可以承受的……”
无疑,80“毕婚”已成族,但它是否成为一种时尚呢?家长们各怀心事,有喜有忧。也许未来的走向只有90后才知道。
毕婚族:浪漫的追求还是无奈的逃避
复古路线的“曲线就业”
近日,某市一名女大学生在网络上晒出了自己的择偶标准如下:“一张文凭、二国语言、三房一厅、四季名牌、五官端正、六六(落落)大方、七千月薪、八面玲珑、九(酒)烟不沾、十分老实。”
穿吊带裙低V领的女大学生华丽转身,单在婚姻方面选择“复古路线”,靠婚姻谋出路的功利性梦想,被社会戏称为“曲线就业”。
在大学受教育后,毕业嫁作他人妇,日本就曾鼓励这样的模式。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也许这是一种不错的社会分工。男人一心扑在前沿挣钱,女人安心管好家园。而且,受过教育的主妇生下来的孩子品种好,质量高,因为每个妈妈都是每个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可以推断大学生主妇对整个民族的下一代成长贡献巨大,功不可没。但基于当前我国的GDP和GNP,相信目下“毕婚”在中国不会成为热潮,它只是一种现象,只是个别同学的一种需要性选择。
网上一份调查显示,59.3%的大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当“毕婚族”。其中,经济因素占很大成分。虽说一些大学毕业生的爱情是在大学校园里经营的,这种爱情经过几年的考验,已到了“成熟的季节”,他们毕业就选择结婚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双方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选择早婚对男女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不管是经济能力、物质条件、社会舆论,无一不在考验着他和她。除非双方父母支持。又或者只是女毕业生嫁给已有经济实力的社会人。
所以,四成想做毕婚族的人里,估计多为女生。她们想法务实,暂时找不到老板,就先去找个老公。至于结婚生子后还要不要出来工作,那么长远的事,变数多多,回头再说。
毕婚族:数字的悖论
2008年,中国青年报联合搜狐教育开展一项调查(1897人参加),结果显示,有26%的人选择“是‘毕婚族’或者打算成为‘毕婚族’”,也就是说,每4个被调查者中,就有1个是“毕婚族”。
调查同时显示,59.3%的人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当“毕婚族”。其中,经济基础薄弱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有33.3%的人表示“还是要先立业后成家”。
昨日,笔者就此访问了南昌大学环境工程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胡老师。胡称,他的学生25%左右会在毕业两年内结婚,而有固定情侣关系的学生数字要翻一番。他说,这两个数字近年都在增长。
同样曾在南昌大学担任过专职学生辅导员的冯老师说,前几年,“毕婚族”的现象还较少。2006年,她班上毕业的200多个学生,当年结婚只有3人。冯老师说,这跟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就业状况都有关系,可能过两年就业状况一好转,大家也就没时间没心思这么早结婚了。
另一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主要城市的初婚年龄一直呈增长态势,2007年上海居民男性结婚初婚平均年龄为28.64岁,女性结婚初婚平均年龄为26.43岁,相比2006年晚了近半岁。2006年北京初婚年龄男性为28.2岁,女性为26.1岁,仅次于上海市位居全国第二位,均比上年有不同增长。
既然晚婚潮流越来越无法逆转,毕婚族的增长看来也只是一个数字上的“悖论”。毕婚虽然不一定都是在不理智的情况下所做的决定,但想要拥有一个幸福健康的家庭,必须要正确理解婚姻,拥有正确的婚姻观,这可能不是一毕业就能够全部准确把握的。
毕婚者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就业压力太大,受到打击太多,不如“先成家、再立业”,先安慰一下自己再说。
——女毕婚者可可,结婚年龄:21
校园里的感情多干净、纯洁啊,我怕女友毕业后一进入社会,就社会化了,染上一些不好的爱情观念,说不定找个大款跑了,所以,我就想早点结婚,套牢纯真的感情。
——男毕婚者罗奕 结婚年龄:22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我男友家里条件不错,我不需要工作,我的工作就是结婚。
——女毕婚者美娜 结婚年龄:23
我结婚是被迫的。父母亲说,我也老大不小了,现在家里可以养活我们小夫妻,先不要找工作,他们等着要抱孙子呢。
——男毕婚者顺7自然 结婚年龄:23
专家提醒
大学生
对待婚姻应该慎重
一个成熟的婚姻需要双方有处理婚姻的能力,处理双方家庭的责任心,以及经济上的独立性。从心理学角度说,双方要有比较稳定的感情基础,能够用合适的沟通模式来处理差距和分歧才具备结婚的条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周少贤
宽松的成长环境或许是形成80后“早婚”的一大原因。与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人相比,80后的恋爱环境要比前人好得多,至少人们不再认为在大学谈恋爱是早恋,而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已完全摆脱服从分配的历史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自主择业,这也使80后的大学恋人们修成正果的比例大大提高。
——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沈奕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