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品芳照相馆”现在仍然找得到。汉口解放公园路上,那家同名的照相馆正是当年“品芳”的分店,如今由老品芳的职工于刚经营。
老汉口人对于“品芳”的名字绝对不会陌生,每逢过年过节,过去拍照的人就排成长龙。然而,这座照相馆的创始人并不是科班出身,甚至从来没有碰过相机,但他用独特的经营和创业技巧,让“品芳”成为全国照相馆中的佼佼者,97年过去,始终“品质留香”。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印字工”靠照相馆发了财
武汉市摄影业协会主席叶祥鼎介绍,品芳的创始人李炳声是江夏人,他的父亲曾在黄鹤楼茶馆内卖花生瓜子为生,家庭并不富裕。李炳声是家中长子,14岁时在一家印字馆当学徒。做学徒时,李炳声接触到了照像、修底片、冲晒等技术,却并不精通。20岁左右时,他跟随父亲,在黄鹤楼一带开了一家小型照相馆,赚了一些钱。
1914年,25岁的李炳声在汉口民生路路口创立了“品芳照相馆”,招牌纯银制作,相馆四层楼高,非常气派。据说李炳声酷爱喝茶,因此用“品芳”做了店名,意思是从茶中品出自然芬芳香味。
“他自己并不太会照相,摄影师都是请来的,自己只做管理。”曾在品芳工作过的常忠贤回忆,李家没有人从事摄影行业,自始至终都是外聘摄影师或者招收学徒。李炳声以后,他的儿孙们都没有进入品芳,早几年听说他的儿子在上海筹资做照相器材生意,究其成败则未曾闻听。
品芳照相馆开起来以后,生意一直很好,没过多久就已经家喻户晓。“那时候,每月的盈利都在万元以上。”常忠贤说,李炳声也就成了武汉当时首屈一指的富翁。
虽然照相技术全依靠外聘的摄影师完成,但论起经营,李炳声自有道理。
“他在做生意上很有一套,想法也多。”最让常忠贤佩服的生意技巧,是李炳声的选址和后来的垄断经营方式。最初为品芳选址的时候,李炳声挑选了整个武汉最繁华的民生路,当时,这里是城市的经济中心。
上世纪20年代,武汉已经有一些照相馆陆续开张,李炳声的“品芳”占据了地理优势。“有同行在相同的地带开店的话,就会分掉一些客源。”常忠贤说,李炳声发家以后,立刻将民生路周边的房子全都买下,做起棉纱、酒铺等其他生意。相隔稍远一些的统一街上,他也购买了最繁华地带的楼房,开起了当铺。不仅如此,凡是能想到的同行选址地点,他都率先买下来,变成自己的公馆或职工宿舍,给员工和学徒们居住。
“这下子,这一片地方就成了他的垄断经营。”李炳声的垄断经营也为他带来了更多的财源,他也有更多财力聘请最好的机师,抓质量搞经营,形成良性循环。
“三大关”迈上发家路
除了黄金地带的垄断经营策略以外,李炳声对于企业管理也非常独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很良好的企业文化。”常忠贤说,李炳声的管理可以总结为“三大关”。
“第一是严格把住质量关。”和一些家店不分开的老板来说,李炳声很不一样,他的住宅和店铺分开,从不住在店里。然而,每天李炳声都是最早来店里的,除了查看学徒打扫店堂内外卫生以外,他还会从一楼检查到四楼,每道工序都要过问,亲自看有问题的底片,哪道工序出了问题,就将责任追究到人。
第二关则是提高服务质量关,品芳店里的员工一直以来都是笑脸相迎,热情诚恳,李炳声要求如发现职工与顾客争吵,轻则批评,重则解雇。“每年大年初一,店里会放一挂万字头的鞭炮,李炳声和全店职工都站在店门前,恭候顾客光临。”常忠贤说,那时店内共有三个照场:二楼照场是接待一般顾客,设有普通茶点;三楼是高级照场,专接巨商富翁、军政要员,设有上等茶点和盖碗茶;四楼照场是**团体照,为社会服务。
不仅如此,每逢过年过节,李炳声还会发米票救济穷苦人,炎热天在店门口摆放清凉油、救急水,设医药箱,泡花红茶,方便过往行人。
最后是诚信关,品芳的每一笔生意都会严格按照与顾客达成的协议办理,规定取像时间,绝不会出现逾期。管理严格的另一面,作为老板,李炳声对员工则是体恤有加。“一日三餐由店里供给,不收伙食费。职工一律住在辛仕巷民房内,不收租金。职工看病,不出药费。”当时品芳职工的工资按银元计算,高的每月20元,学徒每月1元,工资待遇优厚也成了品芳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1938年武汉沦陷,日商占领品芳照相馆,将其更名为“永清写真馆”,雇用中国工人给日商做事。此时,李炳声全家跑到黄陵矶避乱,靠家底维持生计。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李炳声收回了品芳照相馆,经过几番门面修理,品芳得以重振旗鼓,再次开业。
“复业以后的品芳,生意一直很好,而且呈现一种越来越好的势头。”常忠贤介绍,重见天日的品芳照相馆,后劲十足,愈发蓬勃。此时,李炳声做生意的另一个独特技巧也显现出来。
“李炳声很会处理人际关系,红白黑三道人物都打点得很好。”常忠贤觉得,生意人的圆滑和为人处世也决定了成败。在李炳声的固定客户名单中,周围店铺的老板、黑社会组织老大、政府官员全都是他热络的对象,不仅个个认准品芳的牌子,也从各个**为品芳提供了支持。“李炳声后来成了汉口照相业商业同业会的理事长,与汉口总商会会长有着深厚的交情。”常忠贤记得,当时的商会会长还亲自送了一块写有“领导有方”
四个大金字的牌匾,挂在品芳的店堂正中,极大提高了李炳声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和声誉,一时间,品芳照相馆成了同行中的佼佼者。
教、科、营“三位一体”
为全国培养人才
“品芳真正发展壮大还是在公私合营之后,那是最火旺的一段时期。”叶祥鼎说,1956年,国家推行所有制改革,品芳随之由私有制改为国营。公私合营以后,品芳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业内最优秀人才都聚集到品芳来,品芳成了照相师培训基地。
“当时的品芳人都有一种自豪感,只要进入品芳学习,一定是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人才。”
不论是大型团体照还是艺术人像和结婚照,只要打上了品芳的牌子就一定是最好的片子。后来闻名江城的“寿相”、“化身照”及椭圆形的“全家福”也都是从品芳而来。“文革时期很多企业关门歇业,但品芳一直保持繁荣的势头。”
随后,创办人李炳声因年岁过大退休,但品芳的发展脚步并没有停歇。
1983年,中国商业部把品芳纳入了全国四大照相技术培训基地,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饮食服务公司武汉照相技术培训基地”,为全国照相行业培养人才。“总共培训了13届,教师都是经过选拔的业内高级技师,对学员进行中高级培训。”叶祥鼎当时出任培训站的副站长,那是品芳发展历程中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我们集教学、科研、经营为一体,四层楼后面又有了几栋副楼,培养学生或者研究新的照相技术。”按照叶祥鼎最后的初略计算,品芳的培训站共培养出500余名优秀的照相技师,全国各地也都有了品芳人的身影。
不仅如此,1983年以来,武汉市每年的职业技能大赛上,品芳参加的所有项目都会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绩,直到90年代,没有间断过。
照相的人从一楼排到四楼
“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天要为100多对新人拍婚纱照。”吴伟曾在品芳担任照相师,他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品芳已经实现了流水作业,所有员工各有分工,还设立了专门的科室,300-400平米的四层办公大楼上,一楼是营业柜台,二楼是半身照和登记照摄影室,三楼主要经营家庭小合影,四楼是可以容纳五六十人的团体照相室。
“也有一些摄影师是专门负责外出拍照的。”吴伟所说的这些外出的摄影师是专门负责集会合影、大企业产品的广告拍摄的,尤其是一些部队的集体照,都指定要品芳拍摄。吴伟称,由于“品芳”的牌子响,除了武汉市民,湖北省其他县市的人都会慕名前来。逢年过节的时候,品芳可谓是门庭若市,排队的人甚至能从一楼排到四楼。“我们那时已经开始发号,一天发出上百个号,叫号进场。”虽然是流水快节奏的作业,品芳的每一张照片都有品质保证。
正是因为这样的辉煌,所有品芳人都对企业有着格外的“忠实度”。上世纪90年代初,武汉市场内出现了众多大型外资、合资照相馆,很多照相馆都想从品芳“挖”人。
叶祥鼎就是这些影楼最想“挖”走的人才。“上世纪90年代前后,我的每月工资只有50元,有地方出每月2000元要我跳槽。”叶祥鼎说的话一时让人难以置信,在40倍工资的差价下,叶祥鼎依然选择留在品芳。用他自己的话说,品芳讲究的是技术和能力,钱对于那个时候的他来说,还不是那么重要,究竟能出多少好作品才是他更看中的事。“再说,品芳培育了我,怎么说也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
台资照相馆的兴起
品芳没跟上趟
遗憾的是,叶祥鼎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1992年,叶祥鼎成为品芳老职工中,第一批下海的人。1998年,他在武昌水果湖欧式街办了武汉祥鼎专业摄影有限公司。对于离开品芳的原因,叶祥鼎感到有些无奈。
1996年开始,薇薇新娘、维纳斯这样的台资影楼进入了武汉市场,对老式照相馆带来了很大冲击。“他们的照相方式非常时尚,很快就抓住了市场的眼球。”叶祥鼎说,台式摄影更加迎合了年轻人追求时尚的潮流,在经营模式上则采取了导购小姐走出柜台,与顾客亲密接触的方式,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不论是在表现手法上,还是从拍照的造型和姿态来看,老照相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台式照相结合了当下人们希望漂亮、年轻的心态,通过化妆技术,以及后期的加工处理,让消费者觉得更时尚。”对于那个时候的竞争,吴伟也记得很清楚的。他说,***的品芳更注重摄影技术,在化妆以及一系列对照片的塑造上显得有点迟钝,“以前拍黑白照的时候,师傅跟顾客说把嘴唇抿湿,更有光泽感,后来拍彩色照片,品芳没有专门的化妆师,跟台式影楼的专业级化妆技术完全不能比。”
吴伟还打趣地说,在拍婚纱照的时候,台式影楼的摄影师会让新人脸贴着脸,但是以品芳为代表的老照相馆,却无法越过这样的“心理防线”,“做不到那样的亲密,会觉得不好意思。”
就在台湾影楼大肆冲击市场的同时,品芳的自身管理也出现了问题。之后的管理者,并没有延续当年李炳声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程度减弱,不少大师级人才开始流失。加上新时代多种经营方式的冲击,越来越多的老员工下海,品芳的辉煌也就渐渐淡漠,走起了下坡路。
2003年,民生路段拆迁,后来建起了万达商业区,品芳照相馆也就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品芳总店虽然已经彻底消失,但分店却还保留着原本的品芳精神,依旧经营着。分店的老板于刚原本是品芳第六代的职工,1997年,他承包了品芳分店。2004年,分店从解放公园门口搬到了解放公园路,经营范围还和老品芳一样,从拍照到冲洗,项目多样。
“现在的影楼喜欢专职定位,如婚纱摄影专营店、儿童摄影专营店等等,我们品芳还是要保持多种项目共同经营的原貌。”于刚说,他想一直将品芳的牌子扛下来,不管怎样也要支撑下去。
如今的品芳依然还有着老顾客的垂爱,特别是“老武汉”们似乎已经养成习惯,再远也要找到品芳去拍照。“有一些顾客已经定居国外,还会经常回来找我拍照。”让于刚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些老顾客的眼中,品芳依然是先进照相技术的代名词。“生意还算过得去,品芳的牌子不会丢。”
对话
品芳老员工叶祥鼎:绝不靠PS 坚持最真实的美
长江商报:你进入品芳以前,接受过专业的照相训练吗?
叶祥鼎:我进入品芳时已经不再是学徒时代了,我是武汉市第一批职校摄影班的学生。进入品芳前,我已经对摄影有一定的了解。进入品芳后,跟着师傅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了起来。
长江商报:与现代影楼的批量生产相比,品芳的摄影有什么特点?
叶祥鼎:现在的影楼,不论是拍摄婚纱照还是艺术照,都千篇一律,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并不会根据被拍摄者的特点来拍摄。我们在品芳的时候,师傅教会我们抓住人物的神态,有针对性的拍摄,照片才是有灵魂的佳作。例如,老师、医生、工人,每种职业拍出的人物像神态和感觉都应该是不同的,绝不会有复制感。
长江商报:你自己的影楼还是坚持“品芳路线”吗?
叶祥鼎:是的,直到今天,我依然坚持利用拍摄过程中的技巧来产生好片子好作品,绝不是靠后期PS的制作等来使照片完美。拍摄时,光线的利用,构图等都很重要。虽然,拍出来的照片可能会不如一些影楼那样花哨,但一定是最真实的美。于刚经营的品芳分店也是坚持着这样的拍摄手法,我们想坚持品芳精神,不改变。
记者手记
前人垂钓,后人学渔
最早的时候,记者想揭开“显真楼照相馆”的前世今生。毕竟,它是武汉市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影楼。听说,显真楼的创办人严添承为了创办影楼,主动到日本照相馆打工,偷偷学习照相和显影技术。清光绪前期(1881年)显真楼创办成功,武汉的照相历史也就此开始。比起品芳来说,显真楼历史更加悠久,第二任老板严添承的长子严爱堂曾在辛亥革命以后,自费到日本学习摄影。回国后,也将更先进的摄影技术带回了国内。如此说来,辛亥革命后才创立的品芳,历史底蕴似乎显得更加单薄。
可惜,显真楼创业者的家人和老员工们如今都已经难寻踪迹,经过了近一个月的搜地式寻找依然无所得。最终,不得不放弃。然而,采访开始后,记者对于这两大照相馆的认识发生了转变。老品芳人对于品芳的辉煌和成就依然历历于心,是品芳将武汉的摄影推向了全国,成为业内最优秀的佼佼者。如果说,显真楼代表着武汉摄影的起点,那么品芳则意味着高峰。
更难得的是,采访了那么多的鄂商企业发展史,唯有品芳一路走来从未遭遇过危机,在创业者李炳声的经营之道中,留下了太多可供学习的东西。这大概正是我们的采访和报道初衷所在。这些历史的背后,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后人回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黑光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