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65年,陈锡江先生在香港创立公司;1994年,陈锡江先生将业务开拓至家乡江门;2000年,长子陈景勤归国开始接触公司事务;2005年开始,陈锡江先生渐渐隐居幕后,将公司完全交给陈景勤打理。
现年40岁的陈景勤总是一丝不苟地穿着西装,看上去成熟、严谨又彬彬有礼,他的笑容与善谈也几乎与陈锡江先生一脉相承。但这是与老一辈人有着完全不同教育背景与成长经历的新生代,蜜月婚纱集团的现在与未来,也在慢慢烙上他的印记。在经营上,陈景勤说他将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质量好才能留得住客人,留得下口碑。
提起香港蜜月婚纱摄影集团,很多人都不会陌生。1965年,陈锡江先生在香港创立公司;1994年,陈锡江先生将业务开拓至家乡江门;2000年,长子陈景勤归国开始接触公司事务;2005年开始,陈锡江先生渐渐隐居幕后,将公司完全交给陈景勤打理。
现年40岁的陈景勤总是一丝不苟地穿着西装,看上去成熟、严谨又彬彬有礼,他的笑容与善谈也几乎与陈锡江先生一脉相承。但这是与老一辈人有着完全不同教育背景与成长经历的新生代,蜜月婚纱集团的现在与未来,也在慢慢烙上他的印记。
1 耳濡目染爱上摄影行业
记者:子承父业,是你自己的选择还是父辈的期望?
陈景勤:都有。1997年,我在澳洲即将大学毕业,有一次跟父亲谈到我以后的工作问题,我向他透露了自己想到公司工作的想法。他说可以,不过要先自己在外面打两年工,适应一下社会环境。我同意了,就真的先在外面打了两年工。2000年才正式回到公司从头做起,最开始是做市场策划,接着到公司的几个主要部门都差不多走过一遍。
虽然这是我主动提出来的,但我知道这也是父母的期望。我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是学法律的,他们的专业都与经营无关,而父母年纪大了,总要有人继承家业。
其实我比很多人幸运。我认识很多朋友,他们都说很想创业,但是很难找到一个平台。而我,爸爸妈妈已经打下一片江山,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业内也有一定地位。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我能够发扬光大,已经比很多年轻人要好很多。
记者: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一行?
陈景勤:我选择这个行业,很大程度上真的是由于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耳濡目染。小时候父母每天都很忙,我下午放学之后就去他们公司玩,一来二去之后也对摄影熟悉起来。4岁时我爸爸已经开始教我用相机;5岁时就训练我在一定秒数之内完成换胶卷。当时的相机都是金属外壳,对于一个4、5岁的小孩来说还是很重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候香港很多明星,像梅艳芳、刘嘉玲、张曼玉、刘德华等都是指定来我们公司拍照,借用我们的产品,租用我们的礼服,像周润发等明星,他们的结婚照都是来我们公司拍的。我在这种氛围之下长大,很自然就对摄影有了兴趣。
记者:父母当时是不是有意识的让你选择现在这条路?
陈景勤:没有,从小我爸爸妈妈对我们兄妹3个都采取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对于选学校、选专业、谈恋爱这些影响终身的事也都是很开放的,因为他们也常说,“勉强没有幸福”。当然他们也会提供一些意见给我,不过最终都会尊重我自己的选择。
2 小时候经常与明星接触
记者:你的姑姑陈剑声是香港粤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陈锡江先生也非常爱唱粤剧,听说你很爱唱歌,是家学渊源吧?
陈景勤:我最爱的是张国荣。他曾亲自教过我发声,教我怎样在胸腔和口腔共鸣,告诉我怎样发声才能唱得和他一样,怎样发声才能有自己风格。在澳洲上学时,我把他在我们公司照的照片打印出大大的一张,就挂在自己的床头。
记者:你小时候岂不是经常与明星接触?
陈景勤:印象最深的是张曼玉。那时我还上小学,年纪很小,她那年刚刚当选香港小姐,我看电视时就觉得这个姐姐好漂亮。结果有一天放学,发现她居然出现在我们店里。我冲过去抱住她,很认真地对她说:“你知道吗?你是我的梦中情人。”她也很友好,在我额头上亲了一口。还有一次,我在澳洲念书的时候,妈妈打电话过来,让我猜谁来我们公司了。我说是刘德华,她说不是,是张学友,然后把电话递给了张学友。我当时很激动,就问他可不可以给我留一张签名的CD,他说没问题,还叫我认真读书,长大了不要像他们一样,因为做艺人,演艺生涯很短暂,“书中自有黄金屋”。
3 父亲是公司的精神领袖
记者:你正式接手公司是什么时候?是接手董事长这个位置吗?
陈景勤:不是,是总经理,董事长现在还是我爸爸,因为我觉得他像是我们公司的一个精神领袖,如同英女王之于英国。不过他现在基本上不太过问公司的事情,每天的主要任务是唱粤剧(笑)。我正式接手的时候应该是2005年,在走完几个部门之后,在各个部门都有一些成绩,大家也就慢慢信服你了,这才差不多开始管理公司。
记者:你和父亲之间经常沟通吗?
陈景勤:我和父亲经常像朋友一样坐下来聊天。现在也是,我下班之后回去都会和他聊,如果回去的晚,他先睡觉了,就第二天起来聊。我始终觉得沟通交流很重要,老一辈人有很多经验值得你去学习,很多事我也愿意和他们一起探讨。
4 传承和创新同样重要
记者:接手公司之后有没有进行一些改革?毕竟你是年轻一代,应该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陈景勤:想法肯定是有,但是路也要一步一步走。因为当时都还有很多公司的“老臣子”在,一开始太多的人事变动不好,容易变成“光杆司令”,我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慢慢调整的过程,尽量把人事变动的冲击变得更平缓一些。我觉得每一个生意人或者说每一个家族第二代接手的时候,都一定会经历这一段过程。
记者:如何看待你和你父亲面临的不同的市场环境?
陈景勤:环境的不同是巨大的,时间、空间都不一样,我爸爸当时创业和发展都是在香港,而现在的事业还包含在内地,在珠三角。同样,婚纱摄影虽然是一个经典的传统行业,但是我觉得目前整个大中华地区对于拍婚纱照的摄影风格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现在很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于婚纱摄影风格的影响都好大,整个行业都在年轻化。所以无论从编排故事、背景、化妆各个方面,我们都在不停地尝试各种风格的改变。
记者:所以说创业难,守业更难?
陈景勤:当然,我经常对人说我是背着“招牌”做事的。在香港,父母已经把“蜜月婚纱”这张招牌打得好响,很多年纪大过我很多的uncle、auntie见到我第一句话都会说,“我的婚纱照是在你那里拍的,”第二句就是“但是很贵喔,”还好第三句是,“但是质量都很好”(笑)。我们在香港的店,有一些顾客是第三代了,很多已经移民澳大利亚、加拿大的父母又带着他们的儿女回来拍婚纱照。从1994年到2000年,我爸爸也在江门为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觉得这既是我很幸运的地方,同时也是压力和动力。
记者:你和你父亲这样老一辈的企业家相比,有什么不同?
陈景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市场环境,我和我爸爸两代人面对的是各自不同的挑战。我从小在香港出生长大,经历过英国殖民地时代,去澳洲读书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现在发展到国内,我觉得这些在不同地方的生活经历是很难得的,对于我做生意都有很大的帮助。
记者:传承和创新,你觉得哪一点更重要?
陈景勤:我觉得两者都同样重要,都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命脉。我们公司在香港发展那么多年,当然会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以摄影师为例,每一个刚进公司的摄影师毫不例外都必须先做半年摄影助理,不管你之前在哪里做过,也不管你之前拍过什么照片,都必须先学习“蜜月婚纱”的风格和手法,因为我怕他们会“带坏手”,砸了这个招牌。当然创新也必不可少,从我接手开始,每个星期我都会和各个部门开一次会,把摄影师、化妆师等等都召集起来,把拍过的照片用投影仪放到最大,让他们都来分析哪些地方拍的好,哪些地方拍的不好。时代和市场环境在变,你也必须随之而改变。
记者: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规划?
陈景勤:现在我是以婚纱摄影这个行业为主要的平台,2000年,我回来的时候只有3家店,随着这10多年内地经济的高速增长,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我们如今在珠三角地区已经有十多家分店。我尊重所有能在市场中生存下来的同行,不论大小,他们能生存下来,肯定有他们的道理。至于“蜜月婚纱”,将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质量好才能留得住客人,留得下口碑,在这些方面,我们绝不放松。
另外,摄影有很多分支,我有意采取多品牌经营的策略,在不同的业务领域使用不同的品牌;在做好主业的同时,也会拓宽投资领域,使公司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5 做人要“饮水思源”
记者:当初回到江门开分店,是你父亲的选择么?
陈景勤:是啊,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啊,所以当年准备到内地开店第一选择就是江门。
记者:那你呢?有没有觉得江门与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相比,市场还是不够大?
陈景勤:以前很多人也问过我这个问题,特别是我从澳大利亚回来之后,有同学经常会问我,你现在在哪里、做什么,我说我在江门做婚纱摄影,他们就会问你为什么不去北京、上海。我觉得做人呢,要“饮水思源”,不能把故乡这个问题撇开,因为这个是事实。我在江门这么多年,都觉得江门是一个不错的地方。第一、江门离香港近。第二,我爸爸、伯父陈锡添(原《深圳特区报》总编辑,现任《香港商报》总编辑。曾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撰写文章《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很多朋友都在江门,在这里也有充足的人脉,也是我们的根。
记者:听说你还是江门的政协委员。
陈景勤:今年年初我第一次参加江门两会,提了两个建议,没想到,很快就有回复。其中有一个是我经过发展大道时,看到发展大道的树木遮住了路灯光线,就提出来希望政府解决,前不久我再路过时,就看见工程车在修剪树木。作为一个政协委员,提出的小小建议能被政府采纳,我觉得很开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黑光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