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从胶卷到数码单反 科技发展促进摄影方式转变
2012-10-23发布
转载自:泉州晚报

  1989年,陈霹拿着第一次上涨的工资买了一部珠江牌相机,怀着一颗热爱摄影的心,踏上摄影师的道路。

  2000年,他看到身边的朋友陆续入手数码相机,萌发了危机感,终于在2005年买下第一部数码单反相机。

  如今,已是摄影家的陈霹,看到身边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拿着各式各样的相机甚至手机拍照,不禁感慨良多:10年来,不仅相机在更新换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心态也在发生巨变。

从“稀罕物”到“人手一台”

  与10年前相比,现在可谓是“***摄影时代”。现任泉州市青年摄影家协会荣誉副会长、泉州台商投资区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会长的陈霹这样形容:“咔嚓一声,人人都是摄影师。”

  在这个相机数码化、手机相机化的时代,不用昂贵的设备,没有专业的知识,晒美食、秀亲子、自拍搞怪,一样能捕捉生活中的亮点,记录人生旅途中转瞬而过的风景。对于追求更高质量作品的摄影爱好者来说,专业摄影师的“长枪短炮”也不再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随着价格的不断下降,单反相机配上各种高级镜头也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高端全画幅单反相机亦开始走亲民路线。

人人都是时代的记录者

  数码相机的普及还引发了另一大变化——传统照相馆的没落。“方便的数码摄影让民众舍弃传统胶片相机,即便纷纷转型数码冲洗,照相馆还是一个个倒了。”陈霹说,原因在于电脑和网络的广泛应用,民众渐渐偏向于将照片储存在硬盘里,挑选满意的发布到网上分享,如果想把照片变为实体影集,一台打印机和相纸便足够了。

  10年前,参加摄影大赛的大多是专业摄影师,近两年,国际摄影大赛中出现许多“黑马”。身边的摄影爱好者越来越多,有学生、公司职员、警察,他们质朴的作品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甚至能参加大赛并获奖,由此可见普通民众的精神文化层次在不断提升。有人说,相片可以记载每一个10年的沧桑巨变,相机和摄影师同样是时代进步的记录者。

科技助力摄影成为“幸福载体”

  “***摄影”现象还反映出民众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日益提升。“好的摄影作品虽然对色彩、构图等技术要素要求较高,但最关键的还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陈霹说,一张照片可以反映作者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想象力。

  10年来,从相机、照相馆到手机拍照、网络相册,摄影家和广大民众都切身感受着国家科技力量的变化。科技创新已经让摄影远远超越了“兴趣”的含义,凭借以人为本的高科技的广泛应用,相机变成了一个幸福的载体,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加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游、动漫、影视、电子书等科技文化产业迅速兴起,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机变迁

  上世纪九十年代:胶卷相机横行天下,泉州城内各处可见相片冲洗商店,细心保存好胶卷底片是许多市民生活的习惯之一。

  2000年前后:随着数码相机的发展成熟,有些市民开始购买数码相机,使用电脑存储照片,不过因为价格比较贵,数码相机尚未得到普及。

  2006年前后:数码相机稳步取代胶片相机的地位,宝丽来公司宣布停止生产全部速拍胶片相机产品。这时,泉州市民几乎不会再选择购买胶卷相机,相片冲洗商店的数量也急剧下降。

  2012年:数码相机按月推陈出新,有时甚至每周都有新品发布。新产品拥有更先进的功能、更好的图像效果和更多的存储空间。单反数码相机也从专业领域逐渐走入市民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黑光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摄影, 摄影师, 数码单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婚纱女王Vera Wang亮相上海时装周 主打红色中国风
上海时装周礼服婚纱定制秀受热捧
上海星光摄影器材城长宁店合并至鲁班路总店
专访时尚人像摄影师坏坏:自由至上
王远凌:摄影也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