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许多新闻及艺术类摄影赛事在“内容真实性”与“艺术真实性”间频繁争论时,游走在现实与虚拟之间、充分激发创作者智慧的创意摄影则不必担心陷入“造假”的漩涡,它将“照相”与“造像”有机结合,让图像在数字影像世界“重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近日,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等主办的2014“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上,近百幅创意摄影作品凭借对现实的体察观照和超越平凡的视觉想象脱颖而出,向人们呈现出国内创意摄影师的创意思维和精神视野。
多手法运用,让影像蝶变
审视本届创意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不少摄影师通过扮演、挪用、嫁接、填充、变形、隐喻等手法实现着影像艺术在融媒体时代的杂糅和蝶变。
比如宣传4G网络运营商的商业作品《快乐盛宴——手指篇》,作者马国彤以手机屏幕做球场,以彩绘的手指去扮演正在为争球而近乎肉搏的双方球员,整幅画面充满着情趣和创意;摄影师杨洋的作品《数码时代的日常生活》通过荒诞、诙谐的挪用方式,呈现出“互联网思维”下人们被电脑、手机、相机等数码产品浸淫的面面观;摄影师高东阳的作品《摄影那些事》、《本体语言行动》运用冷性的诙谐手法,对摄影圈的乱象进行了犀利、幽默的讽刺,实现其用创意手法揭露鞭挞社会现象、面对真实制造另一个真实的影像表达功能。
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刘宇用“创想”和“新意”来形容创意摄影。“在这个多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摄影师需要拥有更多的想象力和对影像艺术的再现还原能力,尽可能地以呈现摄影的多种可能性为先导进行‘造像’乃至‘造梦’式的创作,让影像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融合。”刘宇说。
不少作品因追求离奇而走偏
一部成功的创意摄影作品光有视觉上的美观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思想意蕴的表达和精神层面的指向。要让观者感知创作者的智慧,使作品超凡脱俗、机智饱满、直指人心,这才是创意摄影作品真正的灵魂所在。
从本届创意摄影作品来看,不少作品无论在2D、3D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是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和现实观照上,都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三方面的融合,具有一定的现实启发性和传播价值。诸如《让影像在数字中获得重生》、《楼市风云》、《地球变暖时》等现实题材作品,经由艺术家再创作后,反映的主题更加鲜明、内容更加直指人心。作品中不乏对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对生存现实和人性欲望的揭示与批判,对生命“寓意”的展现和敏感社会话题的表达。
当然,创意摄影的彻底解禁有时也容易由于过度追求离奇而走偏,不少作品出现生拼硬凑、过度图解等问题。比如有些作品想法不够,便用PS来凑,在创意手段的使用上过于依赖后期技术;有的作品过于样式化、视觉趣味过度雷同;有的作品缺乏明确的主题,一味追求抽象化的演变和暧昧、诡异的魔幻色彩。
影像来自现实,点子来自文化
实际上,“创意”的过程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得那么简单随意,很多创意是遵循规则的产物,是大量学习的结果,而不是漫无方向的发散思维。
影像来自现实,点子来自文化。本次“十佳创意摄影师”之一的高东阳的很多摄影作品直指当下,用“超越现实的真实”表达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见解。他的手法与视野已经超越了摄影本身,与当代艺术密切相关,这些都源于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体悟和摄影文化精神、思想的追寻。在高东阳看来,创意摄影师应该具备跨界思维,要向绘画学习,向当代艺术学习。“摄影师的主观思想、社会认知、文化情愫及审美倾向都能在创意摄影里得到自由释放。”
荣膺“十佳创意摄影师”的杨宇更是一名资深影迷。在业余时间,他看了大量电影,走了不少地方,也钻研了一些天文学、物理学方面的知识,而恰恰这些摄影之外的东西给他的专业带来了很大帮助。他此次的获奖作品《少数人的攻城略地》、《怪老头的飞行》就是从电影里汲取的营养。
时下,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都在深度改写着摄影的内涵和外延。影像艺术从最初的“记录”“证明”功能,逐步跨越到融摄影、艺术、设计、工艺于一体的创意摄影时代,正是“转基因”的创意摄影努力挣脱相框引发的一场艺术革命。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和创意理念的拓展,创意摄影在未来将实现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