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寒冬中创业 婚嫁产业的十大利好
2015-12-11发布
转载自:品途网

  最近我们经常在讨论说现在很多企业面临了一个问题:传统公司最核心的业务似乎已经不能不再有原来那么大的利润贡献了,不但营收规模下降风险占比还在增加,所以现在很多企业都进入了发展困惑和转型急迫期。比如有的网络媒体已经转去做电影投资,越来越多的公关公司介入了数字传播领域...产生这样的变革仅仅只是因为时代发展了吗?其实在今时今日,我们国民经济的形势跟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国民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产业出了问题,持续拉动经济缺少新的动力。国家都无法预测未来的经济形势,你又如何能把得准脉呢?于是今日很多投资变成了投机,布局变成了赌博。

  新技术的创新使商业的迭代周期越来越短,有些刚刚热门起来的行业瞬间就成了一现的昙花,我称之为“过渡时代”,于是很多红极一时的产业成为过渡时代的产业,很多取得爆炸效应的产品成为了过渡时代的产品。虽然我们不知道未来的市场格局将会如何变化,但有两点是值得参考的,一是国家出台的政策对未来社会的影响;二是商业大佬们都在布局什么。今天我们看到了国家把消费列入了拉动GDP的重要布局,而二胎政策也在指向未来的生育和家庭消费的增长;再看今日BAT动辄斥资百亿的布局,团购、交通、旅游、婚恋、视频、家电等行业巨头大刀阔斧的并购案,不难看出家庭消费领域的阵地战已经打响。

  在诸多生活消费领域,巨头与资本已经将竞争拉入白热化,但许多行业烧了海量的资本依然未见分晓,后续的资本不敢再追高,新生代的创业者也没有空间再插一脚。那么接下来创业的新热土在哪里呢?我认为是婚嫁产业,有十大利好足以证明这个产业在今日具有诸多非常诱人的机遇。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1、妒你落泪的现金流

  在近段时间来包括上海、福州在内的一些一线和省会城市有数据表明:许多婚庆公司上半年单量下降,平均客单价上升,总体营业额仍然增长或略有浮动,这说明城市居民整体消费水平仍在上升;然而我从一些地市城乡婚庆公司的交流中却发现:当地大单占比下降,一些原本做定制的公司已经改做套餐了,这是一个什么现象呢?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消费力在下降的地区主要是重度依赖产业集群的周边乡镇。也是中国式“土豪”的聚集地。城市里多为公务员和上班族,白领小资消费和工薪**基础消费是城市市场的主要构成,公职人员即使再有钱也不敢风光大办!于是所谓的百万婚礼、土豪婚礼基本都来自地市乡镇的产业大亨和家族企业。

  自2014年伊始,国民经济增速衰退,尤其曾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行业进入萧条期,致使与其相关的建筑、建材、钢铁、家装、相关服务业等一百多个行业都不景气;加上纺织、金属等产业相继出现企业倒闭潮;楼市寒冬之后,大量热钱转向金融市场,拉动从2014到2015年上半年的一波牛市,大盘一度冲过5100点。当金融界高喊着把中国推进发达国家序列时,一场股灾一曝十寒;**惨烈的金融保卫战让大量银行、券商、公募、私募、散户都伤痕累累,无论是多方还是空方都伤亡惨重(徐XX不也秋后算账了吗?),很多曾经身价过亿的富豪一夜之间资产清零;大量实业家因资金断链出逃,大量金融投资者因杠杆爆仓破产。一年之内中国的高净值人群和民间财富锐减,是导致部分地区中高端婚庆市场形势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

  纵然如此,今时今日许多生意人都羡慕做婚庆的。我们已经不止一次看到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地产商资金断链,由于被地产商拖欠,大量的承建商、钢厂、建材商、营销公司、公关公司也面临资金断链和倒闭,除了房产,许多制造业等实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服务于企业的产业链供应商和服务商许多都被拖跨了现金流。在2015年,大量的公关公司转型或增设婚庆业务,大量服务于公关公司的供应商合作意愿都转向了曾经看不上的婚庆行业。婚庆拯救了很多曾经附带婚庆服务的公关公司,为什么呢?因为它那让人眼红的现金流!

  在我推出为婚庆公司做财务分析的报表《七神器》之后,我发现很多小婚庆公司常年在亏损自己都不知道,然而他们年复一年的仍然活了下来,虽然活得一头雾水。为什么能活下来呢?因为只要能挺过每年的七八月,婚庆公司的资金链是很难断的。首先不用垫款,在施工前就已经收到80%以上的预付款,主营业务成本都回来了还至少包含20%以上的毛利,在服务发生当日或一周内所有尾款都到账了,而且收的都是现金;婚宴亦是如此,婚纱影楼则是在下定的时候就已经收齐了全款,在交付产品时还能产生二销;第二是收款容易。结婚是喜事,只要不出大问题,客户往往不会在付款上找晦气;第三是预收费。婚庆消费通常都会缴纳几千到上万元的档期定金,而婚庆的提前消费可以达到几个月到大半年,也就是婚庆公司提前占用了客户的账款长达数月,然而向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结款又可以有一定的账期,也就是为什么亏损的婚庆公司很难破产的原因,因为本身是轻资产、不垫款,又一直在透支未来收益维持当下经营;这比大量垫款在外又收不回钱的行业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2、平均27000元的*低消费

  不管市场的制高点如何变化,婚庆都是民生刚需。房子不买可以租房住,婚可没法不结;虽然在民政局登记了就是合法婚姻,但中国人重形式婚,不办婚礼不摆酒如何面对父老乡亲?可以说,除了温饱和医疗,结婚是生活刚需的第四位,甚至排在教育前面(文盲也不能打光棍啊,农民工赚钱也是为了回家讨媳妇儿不是?)。
 
  但是婚姻的消费还是会受到经济大环境影响的,最容易被影响的是高端和中端。高端市场的影响比较容易出现在金融市场低迷、一些龙头或暴利行业萧条的情况下,导致高净值人群的消费力缩水;中端市场被影响将会体现在国家经济增速减缓,支柱产业和外资企业、上市公司不景气,中产阶级和**人才收入难以提高的情况下。然而随着逐年的通胀率和企业间雇工竞争的加剧,底层人群的收入再却在持续提高,而且鼓励消费的各种政策因素出台,导致民众不断地把钱从银行存款转移到消费,甚至借贷消费;于是低端市场并不受经济大环境的太多影响。

  我们来看看结个婚要多少钱呢?虽然我们今天都在谈论婚嫁的产业链条很长,结婚人群的消费是在某一个时段内的相当高频,但花海阁的创始人海风也说过每年登记结婚人口里只有60%有婚礼需求啊!所以我们来锁定结婚消费的三巨头:婚宴、婚纱、婚庆。我们用一个数据来测算:一场婚宴我们假设*低餐标1500元,10桌左右,那么婚宴菜金消费就是15000元;加上香烟算一桌两包各10元,10桌就是200元;酒水一桌算50元,10桌就是500元;回礼和小碟加起来算500元,那么婚宴的花费总共在16200元左右;婚纱照一套算3000元,婚庆加上接亲的一些婚品置办(含彩礼、婚纱、礼服、婚鞋、珠宝、接亲红包、家纺等物件)总共算8000元,也就是结个婚寒酸点也要花掉至少27200元(将近三万元),再省钱就要留下骂名了。

  因此,每年婚嫁市场的产值,都有保底的规模可以评估;第一是每年结婚登记的人口,我们去掉60%不在当年消费或不消费的因素,大致就是结婚市场的交易次数;餐饮是***消费,但你却无法预估每年有多少人要下馆子吃饭,结婚则不然,每个人必须结婚且“至少”一次;按照这个逻辑我们算平均一年登记结婚人数不低于1000万对(实际在1100万到1800万之间),将产生600万个交易,*低消费3万元,那么一年结婚市场的保底点在1800亿的规模。而大家都知道,实际的规模只可能往高走不可能再低了,因为还有大量的中高消费和产业链没有算进来,实际规模应该至少在6倍以上。

3、逐渐成型的细分市场

  十年前,中国婚嫁市场在其原始阶段经历了几个时期的发展,从最初的民俗乡宴到酒楼宴会,再到今天的五**酒店和五花八门的个性化场所;从早期的照相馆拍结婚照到影楼婚纱照,再到今天的独立摄影师和海外旅拍;从早期酒楼提供的司仪服务到以道具为主的婚礼庆典,再到今天的定制婚礼和一站式婚礼会馆;从酒楼配套装饰到几千元的婚礼套餐,再到今天的百万豪门婚礼;从在宴会上用塑料袋装“酒包”到喜糖喜饼,再到今天的**定制伴手礼;从录像机全程录制刻光盘到婚礼纪实MV,再到今天的婚礼微电影;从传统的大红嫁衣,到租赁婚纱礼服,再到今天的定制婚纱。短短十年间,一度“落后韩日三十年”的中国婚庆,一跃成为世界*大的婚嫁市场,完整而庞大的产业链奠定了独有的“中国式婚嫁业”。

  我们再来看看婚嫁服务的细分市场的形成:在早期婚嫁消费产品单一,需求未被打开,民众消费意识薄弱;而婚庆公司业无法提供出更多层次的消费服务,往往一家公司可以服务任何客户,那时的客户只有两种:结婚要婚庆的和结婚只摆酒的。而某一时期婚庆公司为了增加收入开始于大包大揽,甚至出现了“红白喜事一条龙”的门店(对他们来说两种喜事无非就是放多少响鞭炮,剪红色还是白色的布,是坐车去酒店还是走路去游街)。而随着越来越多跨行业的专业人士介入及多领域的艺术元素被运用于婚嫁产品中,消费者受到教育,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逐步推动市场产生细分,最终形成了低端、中端、高端三级市场。

  高端婚嫁市场是一个最容易被人们误解的市场:暴利、道具重复利用、产品都是网络图片组合...其实这些是低端市场的特征,高端市场正好反之。大部分人对高端市场的理解就是五**酒店,其实五**酒店能够承载的宴会规模极其有限,主流的高端婚宴通常都在厂房、仓库、会展中心、体育馆、草坪棚房,或者买断酒店宴会厅。服务高端市场的商家,都是在数年的市场竞争中走在了前面的佼佼者,其创作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可以说是市场的沉淀,他们多半都已经是区域市场的龙头企业。然而高端市场的轻资产、重运营特性往往决定了他们难以被快速复制扩张,进一步发展存在瓶颈,因此也不受资本亲赖:一家一年服务不了几个客户的企业,无论产值多高天花板都在那里,用户的占有率太低了。在未来高端婚嫁市场也许会往另一个方向的资本形式发展:行业抱团、***众包。一些地方的龙头企业也许会以私募股权基金的形式建立起联盟,集合行业内最*势的资本并吸收零散资金,一起去挖掘更大的产业商机或进行婚嫁后市场领域的创投。

  中端市场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但经营最为复杂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每年都要有大量的企业倒闭破产,而中端市场却是大量低端婚企和婚嫁创业者的梦想和目标。因为这个市场领域充满了技术流和艺术家。中端市场的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经营偏科,要么擅长创作但营销一塌糊涂,要么营销能力强但人才流失导致产品不稳定,管理运营和战略规划是这些公司普遍的弱项,始终自我满足于创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但企业却难以积累到财富。在经历了数年经营到了发展瓶颈后,一些中端婚企人力成本达到了一个临界点,营业规模由于地域限制和竞争平衡难以打破已经无法再突破,也就意味着不开源就要等死。于是中端市场每到一个周期就会反复出现裂变:一部分婚企开始尝试改革和转型(我曾写过《盘点中国婚庆转型“降龙十八掌”》),一部分开始进军已经供大于求的技能培训市场,另外一部分则将企业化整为零与员工进行松散合作,甚至自己变成了独立婚礼人。

  低端市场是婚嫁产业中*大的市场,我估计每年的结婚登记人口中有50%以上符合低端消费特征(结婚综合消费在5万元以下),构成了中国婚嫁市场的主体,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消费规模总体上都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而中高端市场却受地方产业经济的影响很大,非常不稳定。我们看到今天中国的高端市场天花板十分明显,许多高端婚企的年流水均在***(大多在1000~2000万);然而低端市场却出现了一些行业巨鳄:2.3亿流水的花海阁、A轮估值4个亿的婚派、新三板上市连锁婚礼会馆花嫁丽舍...高端市场是一个封闭的窄众市场,用户圈层性和私密性强;而低端市场则是一个开放市场,天花板一直被打破,产品和经营模式容易标准化和快速复制,与异业之间也有着很好的兼容性。因此,低端市场离资本市场更近,是一个有潜力被新技术推动的市场,也是将首当其冲面临洗牌的市场,但洗牌并不是狼来的了故事,而是全行业都有机会参与的利好,因为婚嫁产业的重体验特性,任何互联网也无法摆脱必须以线下作为服务和售后终端。
 

4、30%~70%的平均毛利

  婚庆行业是不是暴利?这个其实跟地域、细分市场和产品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来说越高端的婚礼利润越低,不同地域略有差异,大概在30~50%之间;中高端婚礼特别是百万婚礼在谈判和执行的过程中存在非常多的变数,通常都是耗尽人力的服务,成本常在无形的损耗和增加,而且客户的压价也很凶猛,所以有的甚至利润最后会低到20%以下。而在低端领域,正常的毛利在50%以上,一些搬道具、少人工、仓库大的可以把毛利做到70%以上,但是这类企业的产品客单价都非常低,通常只有几千元最多不过上万元。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就是婚礼堂和一站式婚礼会馆,据花嫁丽舍登录新三板时的软文公布,由于整合了高利润的宴会餐饮以及消除了各供应链环节结算的损耗,毛利率可以达到70%。

  综合来算一场婚礼的毛利在30~70%之间,如果单从原材料成本和毛利角度来说的确算是暴利,至少也不是薄利的行业;然而从整体企业利润来说,是否暴利核心就在于如何控制经营成本;从当前的业态来看,传统婚企都属于轻资产重运营状态,轻资产则意味着初期投资小但没有估值,重运营意味着经营灵活但成本负担重;低端婚企运营重在物料的频繁采购与损耗折旧,高端婚企运营重在人力成本和渠道成本过高。婚礼堂、一站式婚礼会馆、影楼等业态属于重资产、重运营业态,资金的循环投入导致资本利用率低但流水庞大。互联网一样属于轻资产重运营业态,运营重在技术运营团队的薪酬、高获客成本和低转换率。

  其实按照这样算来,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婚企都存在的发展瓶颈和生存危机,那么它的吸引力在哪里呢?就是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此高的毛利空间,而婚嫁产业发展时日尚短,本身在产业和资源配置上都存在许多不合理、高内耗的现象,陆续会有更多的企业发现解决问题的路径,优化资源重组业务结构,最终能够维持高毛利并降低经营成本,那么企业利润就会十分可观;若能再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婚嫁产业就会成为真正的暴利经营。

5、受过职业教育的从业人员即将进入社会

  我们常在说中国婚嫁产业是一个边缘行业,由于行业的不规范和发展时间短,国家和社会各界也并未将婚嫁列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婚庆公司在工商注册中将自己定位为传媒业、广告业、文化传播业、服务业等,同时国家部委也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和相关的行业管理条例,以及从业资格的权威认证和社会认可,也未被作为一个专业列入正规高等教育。

  虽然没有什么开设婚嫁高等教育的***学府,但还是有一些科班院校。目前国内一共有六所院校开办婚庆及其相关专业,比如泉州的华光学院等,第一届婚庆专业毕业生将于2016年进入社会。然而在专业理论体系匮乏的时期,民办教育的教材是否经得起论证?专业所设的课程是否真实符合行业和社会的需要?毕业生就业愿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包括地域、掌握技能、职业规划等)是否吻合?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目前的教育输出形势仍然不明朗,行业人才匮乏,而高校学子能否满足行业的人才缺口仍是一个疑问。
 
  但无论如何,校办高等职业教育不失为一个在未来改变混乱不堪的婚庆培训市场,为行业输出基础人力(尚且不能说是人才)的渠道,并且非常具有潜力。一些婚嫁企业开始积极寻求与院校合作,比如泉州的华光学院婚嫁专业便是一家名为中婚联合的企业与校方合作的,而华光学院的院长也在中婚联合公司中担任名誉职务;近来上海的著名影像机构汤池印象也积极到福建接触华光学院,针对影像人才培养与输出等校企合作项目进行了深度沟通。

  现在许多婚企面临着员工职业素养差、文化水平低、基础技能匮乏、胁迫老板(比如执行提出不在公司上班改为外包合作等)、地域人才瓶颈等诸多问题,让本就内忧外患的婚嫁创业者们心力交瘁。而当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人力输出到社会,固然也可能增加了创业竞争,但也能促进行业更加规范,低素质从业者将被初步淘汰出局,创业者也可以脱离受制于员工的囧境。同时校企合作可以解决地域性的人才瓶颈,以及婚庆淡旺季的用工泡沫等,整体上是利好于行业;随着专业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部分行业创业者和专业人士转为院校师资,职业教育将取代大部分低水准的民间培训,*大的区别是将“企业花钱教员工怎么工作”变为“员工自费学会工作后上岗”,为行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6、高学历履历人才逐渐流入

  中国的婚嫁行业形成之初,大部分都是以个体户形态为萌芽,创业者和从业者多半文化程度很低,由于创业门槛低(启动资金、技术门槛)也吸引了不少农村手工业者。创业者素质低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业水平。近几年来随着婚嫁市场的逐年扩大,一些婚企的创作水平和经营思路不断创新,迅速在行业中崛起,拉动整个婚嫁市场的进步;这一时期中一些高等人才(大专本科学历及出自大企业的职业人才)进入了婚嫁领域创业或从业,他们来自各个高等教育专业,受过不同的职业培训,有着更多的职场履历,将更多新的知识与产品带入原始的婚嫁产业,提升了竞争层次和市场规模,形成今天的细分市场格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及楼市股市泡沫相继破灭的大环境下,婚嫁产业的机会空间以及现金流吸引来了大量新对的创业力量。他们包括互联网从业者、金融家、投资人、地产业者、各行各业上市公司及跨国企业的精英、***学府高材生、MBA、海归人士、高净值人群...群雄并起,逐鹿婚商。曾经很多人认为婚嫁业的天花板受限于行业素质,那么如果有大量**人才进入,又会是一个什么局面呢?如今这一切已经正在慢慢变为现实,未来的几年中,我们将目睹人才的竞争、企业的优胜劣汰、资本的洗牌和巨头派系的形成。

7、资本打破产业扩张壁垒

  一直以来婚嫁产业的壁垒总在于地域局限,由于服务落地重区域性强,一家婚企做得再大都只能局限于本土,天花板清晰可见。当然加盟或直营连锁是早期婚企扩张的一种方式,但大多仍然局限于本土或省内,难以布局全国,主要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传统婚企的产值规模小,资金积累速度慢,向异地拓展成本高且导入周期长,人才也是瓶颈,大部分婚企没有实力快速进行扩张;第二传统婚企的产品线研发能力较弱,难以形成产品输出和经营模式的标准化,也就制约了其大规模复制的可能性;而个性化的经营完全依赖于人的发挥,但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却更是可遇不可求。

  近两年,一些已经在当地市场处于**地位的婚企为了消除竞争联合做大,进行了重组合并;有的三四家婚企合并为一家,有的相互置换股权或进行并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南京等的案例,这与今天美团大众点评等合并案的用意大致相同,但不同的是,本身具备地域局限的企业同地域合并之后固然是当地大哥,但仍然不能摆脱地域瓶颈。后来一些婚企在异地并购当地企业,以控股的方式在异地扩张直营品牌,比如福州的种子婚礼,但依旧面临投资大和经营人才瓶颈的问题,扩张速度仍然缓慢。而另一些企业则采取品牌和技术加盟的方式进行异地扩张,如合肥锦玉喜堂和武汉飞凌,但由于其品牌影响力及品牌所在地的号召力不足以影响全国,所以大多只能在本省发展加盟;而最为典型的是北京的花海阁,以“黄埔军校+收编军阀”的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出全国范围多个省市100多家加盟商。

  当然一个存在巨大机会的行业最终都将由资本来洗牌。此前在“互联网+”概念的旗帜下,风投们更看中装上互联网概念的项目,实体经营一度被认为是将 被“颠覆”的业态。于是婚庆O2O、旅拍O2O、摄影O2O...各种O2O平台遍地开花,但冲在最前面的总是死得最快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相信伴随着试错经验不断被总结和创业者的迭代,逐步会有真正适用于市场的商业模式出现。但在这个阶段中,资本伴随着创业者共同探索,失败的投资与失败的创业一样多。
 
  上海花嫁丽舍是第一家挂牌新三板的婚嫁企业,而也有许多企业在为新三板努力,比如宁波的烟雨江南;还有的企业在为上新三板还是布局主板而傍偟,如上海的汤池印象;当然也有一些一开始便锁定主板的企业,如婚派。而进入婚嫁领域布局的投资人和巨头也越来越多,如BAT、京东、百合网、徐小平、美团大众点评等。我在上海的分享中曾提到婚嫁市场成熟期的特征之一就是企业上市越来越多,而不到两三个月花嫁丽舍便敲了钟,在未来几年内或许钟声也会响遍行业大江南北,最终垄断大战便会爆发;而资本烧钱推动的互联网和伴随地产转型扩张的一站式物业,击穿了婚嫁行业的最后一道地域壁垒。

8、新技术助力现代服务业

  在中国未来新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中,除了新兴战略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等)、现代制造业外,还有一个产业叫“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包括了四个概念:消费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和精神服务业。美国每年经济增速的80%靠服务业,而婚嫁产业属于消费服务业,因婚嫁产业而诞生的一些互联网、软件产品、培训机构和咨询管理公司属于商务服务业;那么关键就在于服务业的“传统”与“现代”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当然,一方面要依赖于爆炸式发展的新技术,特别是新硬件将带来的物联网、大数据和穿戴式设备的发展,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另一方面是目前我们能做什么?不如先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传统婚企+互联网。如果连基础的互联网基因都没有,要如何一步到位去接受比互联网更高元的技术革命呢?我们应该要从技术入手形成一个生态链:用新技术服务婚企、让消费者从婚企的服务中享受新技术带来的福利。

  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为婚企提供+互联网产品的技术型企业,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过几种类型,比如谈单辅助工具、ERP软件等等,但这些产品仍然没有带来很深层次的创新,因为它们受限于婚企的管理能力和意识,要么并没有带来生产力和核心痛点的解决方案。近来我又发现了一些产品,比如有一个叫美刻的平台为婚企提供自主上传素材10分钟生成微电影和电子相册视频,每个生成只需要支付8~10元,我觉得这个创新对小婚庆公司而言是一个福利,它创造了四个价值:便捷、廉价、增值服务、放大产能,为原本无法取代人工的鸡肋服务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此不得不再提一下iYork婚企管家(www.i-york.cn)。很多人都知道iYork婚企管家已经在百家婚企公测阶段,由于进入婚庆旺季高峰期,所以压力测试才刚进入关键阶段。而我之前也多次介绍过,IYork将为婚企提供两个阶段解决方案:第一阶段是“顶配+免费”的自媒体营销工具平台,帮助婚企把自身的品牌传播和营销进入社会化阶段,实现成本更低、营销更**、客户黏着性更强;第二阶段是将基于iYork开放双向B2B交易平台,让婚企间自由交易方案、设计等创意商品,善于创作定制产品的婚企可以让不能变现再变现的创意产生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二次价值(净利润),产能不足(缺乏创作能力或淡旺季团队规模泡沫化)的婚企可以用低成本购买到业务竞争力和生产力;近期我们决定将在2016年初iYork的自媒体营销工具平台将进入正式运营阶段,而2016年上半年内双向B2B平台也向iYork婚企用户开放。在此过程中我也希望iYork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以将类似美刻的一些能够为婚企提供更多元化解决方案的平台或产品接入,为婚企提供更**的现代经营服务。
 

9、产业宽度将不断被拓宽

  写到这里时,我正在斐济南迪飞往韩国首尔的飞机上敲键盘。这趟斐济之行中我与几个省的婚协会长进行交流,大家都认为传统婚庆若不改变未来必然没有出路。那么改变要发生在哪里呢?上海婚协会长曹仲华讲了一个关键词“拓宽经营宽度”,而我也一直在提倡“跳出行业看行业,思考维度不能局限在婚庆”。

  曹会长及其玫瑰婚典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在全球一些国家与政府发生接触,签约政府和当地企业提供赞助和落地服务,将中国新人输出到海外拍摄婚纱照和举办婚礼仪式,打造新概念的“婚嫁+旅游”产品样板。这和很多影楼、摄影工作室和婚庆公司近几年在流行的“目的地婚礼”和“海外旅拍”不尽相同。首先,传统的做法只能适用于高端市场,而且只有少数企业有能力操作,但仍然无法提供*好的产品体验(因为婚嫁企业不精通旅游行业),同时也承担了极高的风险(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处罚在该国进行旅拍的中国摄影师);而我们所要打造的样板,是一个顶配、平价、大众参与,可以全行业参与的标准化产品,让旅行结婚变成每一家婚庆公司都可以开展的服务,并且逐步从增值服务变成核心业务板块之一。

  在两年前我便已经开始构思“主题服务+旅游”的产品开发,在今年与曹会长的交流中我发现双方的理念惊人地不谋而合,于是便应曹会长之邀参与了百对中国新人在韩国釜山木槿花婚典(见我的公众号上一篇文章)和这次的斐济六对新人的玫瑰婚典。其实玫瑰婚典的足迹还曾存在于希腊、日本、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多个国家,以及国内的多个旅游城市。在这次斐济之后,一个面向中国婚庆全行业的产品研发计划正在运作中,相信不久后就会成为行业的重大福利。

  当然除了玫瑰婚典和旅游结婚,还有很多人和机构在思考着类似的事情,酝酿着改变行业、让婚庆经营收入更加多元化,为行业寻求破局方向。只要传统婚企能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接纳,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不同领域的产品出现,以模块化的形式接入到我们的经营中。

10、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一次分享公司发展战略的董事级会议上,我谈到:原本作为国民经济两大支柱的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相继进入寒冬,国家对拉动金融市场地宏观调控作用也未如预期;当前很多企业面临的情况是和国家一样的,以往的支柱业务板块贡献下降,但新的业务板块未能衔接上来并发挥核心作用,未来究竟要如何布局?目前国家尚且不能预测经济走势,企业又如何能猜到方向?所以布局都是赌博,赌的是企业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

  然而虽然经济形势不明朗,但我觉得有一个方向至少是可以试一试,那就是家庭消费领域。主要原因有几个:第一是国民经济的三辆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刺激内需和消费虽然是国民经济支柱的之一;第二是二胎政策的开放,代表未来三到五年内家庭消费市场,特别是母婴亲子市场将会走向春天;第三是BAT都已经开始布局家庭消费,诸多互联网巨头的并购案也都意在这个领域,指向了一片红海;所以我觉得这一个超级庞大的市场是值得赌一把的。

  那么家庭消费和婚嫁有什么关系呢?婚嫁是家庭消费的入口,掌握了入口你就掌握了用户与商机。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了一个概念,叫“婚嫁+”,在这个概念中婚嫁不是依附于互联网或是转型地产的“被颠覆行业”,而是一个主体和平台,足以去整合、颠覆其他行业。比如我们说到的“婚嫁+旅游”、“婚嫁+互联网”,其实婚嫁还可以+更多的领域,只在于是否有人愿意尝试。但我们清楚地可以看到,入口在婚嫁,出口就在家庭消费,而家庭消费几乎涉及到上千个的行业,只要能够跨出这一步的瓶颈,我们将踏入一片没有天花板的高楼,看到无限的想象空间。

结语:你选择沉入沼泽还是抓住荆棘?

  半年前,举国上下一片祥和,生机勃勃,百业待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旗帜下,中国的投资人爆增了4倍,创业者更是多如过江之鲫,甚至理想的创业都已经有了模式:做产品Demoà融资à跑数据à融资烧钱抢份额再融资并购上市...虽然楼市不景气,但中国股市一路高歌,不少金融家和私募大佬都预测天花板将在8000点······

  半年后,我们称今日为“资本寒冬”,许多行业的创业者哀鸿遍野,每当有项目成功融资便会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更多创业项目早期融资已将耗尽,许多投资人也苦不堪言。中国股市遭遇史上*大单日跌幅,亚投行开业的重大利好反成了金融市场的黑色交易日。原来很多一味在烧钱,希望依靠一轮轮融资活下去的创业者开始意识到必须要找到商业模式,自己能造血和盈利才有不“夭折”的保障;许多一度在鼓吹“不要想着赚钱,要做有价值的公司”的投资人也变得更加谨慎,投资时开始关注减缓烧钱速度,以及对方是否具备可维持资金链的流水和自身的盈利。

  婚嫁产业很快将是一片热土,因为它不但有在今日弥足珍贵的现金流,也有上述的十大利好。在婚嫁产业中创业,进可攻(借资本扩张),退可守(靠盈利和现金流生存),高筑墙(用商业模式扩大产业布局)、广积粮(沉淀资源与用户),出东关而逐鹿中原(对分散的市场进行洗牌),定宏图而制霸天下(以婚嫁为入口进军更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婚嫁市场今天正处于许多已经被洗牌爆表的行业的早期阶段:无论是创业者、投资人,还是已经蓄势待飞的老牌强者,都有着入场角逐的机会;你可以选择做一个匠人,只要你有好的产品和团队,一定会被需要(等待并购);你也可以选择做一个圈地圈人的平台,只要你有足够的用户和资源,一定可以整合到好的产品;在这样的环境下,敢做梦,敢胡思乱想,反而成了一种美德。打破传统是一场革命,革命必定伴随着牺牲的风险,但不革命却是一种慢性死亡;当你深陷沼泽,你选择慢慢沉没,还是忍痛抓住前方的荆棘?抉择,就是通向未来的拐点。
 

婚嫁, 创业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技术流大师 入门单反镜头下的朦胧唯美人像
影楼流水化拍摄 摄影师如何沟通出好作品
职业摄影师***常犯的五个关键经营错误
“曼妙舞姿成风景”摄影师眼中的芭蕾舞者
******真实的背景布 龙卷风下的人像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