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缅怀伟大的摄影师 ***再听马克·吕布的一席话
2016-09-02发布
转载自:POCO印象摄影

  当地时间8月31日,世界知名摄影师马克·吕布(Marc Riboud)在经过长期的病痛折磨后过世,享年93岁。
 


▲北京饭店,波兰总理约·西伦凯维兹访华期间,1957

▲毛主席向波兰总理夫人敬酒 1957

  ▲“我成为被邀请参加宴会的 600 人中的一员,毛主席出席了宴会。作为出席宴会的唯一一位外国摄影师,我曾接到了一条神秘的禁令:不得从正面拍摄这个伟大的舵手。但无论如何,在这个特殊的夜晚,我还是拍到了一点东西:从正面,拍到了毛主席在喝一杯茅台酒。” — 马克.吕布

  ▲北京 1971  周恩来对来访的法国国民议会代表团说:“当年在巴黎的时候,我的确在学习;***,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第二,学习了列宁主义。”同时,他伸出了两个指头。

  马克·吕布1957年来到中国的过程很有点传奇故事的味道,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马克获准从香港进入中国,成为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

  自此马克·吕布先后22次来到中国,开始了与中国人民一起的一生传奇经历。而这段漫长的经历以及他对摄影的看法,我们更希望,是由马克亲口说出。
 


▲1995 年在上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剧组,正在拍照的马克·吕布,旁边是一脸好奇的巩俐。

  Q:你是怎么进到中国的?

  A:我在印度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建议我去中国,我就去了。因为我想着我是不可能真的进去的。我的朋友,作家韩素音,因为她在中国有一些政治上的人脉,所以我能进中国,得益于她的帮忙。1956年的夏天,我就去申请护照了。然后1957年1月,我被允许进入中国了。
 


▲1956年底,香港开往广州的火车上,这也是马克.吕布在中国的***张照片。

  Q:中国的什么东西吸引你的注意?

  A:我是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大陆的,当时的香港已经很现代化了,之后我就待在了北京。当时北京总共大概只有300-400辆汽车。

  因为我不会说中文,这实际上让当局不那么警惕和紧张。一开始,我总是被带到各种模范工厂参观,身边永远有官员,这让我很容易“迷路”。后来,我试着走过一些无人监管的地方,那些工人也不阻止我,因为他们觉得我是被允许到那儿的。当我重新走到官员的队伍中时,我就告诉他们,我刚刚迷路了。

  Q:在你参观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A:没有很大的困难。那里的人们总是很好相处、很友善的。当时我遭遇的情况,确实不会再其他地方发生,但是也没有遭遇什么困难。

  有一次,我请求面见当时的总理周恩来。我和另外一个记者朋友,被告知要在酒店里等待,一直到获得确切消息。当时我们等了差不多一天!然后我们在晚上11点见到了他,和他一直谈话到第二天的凌晨4点。

  当然,也有很多强制性的活动要参与,比如说,带我们去一个地方去看别人怎么包饺子,这些就比较乏味。当参与了很多次之后,我们要求“不要再多了!”


  ▲周总理在接受马克.吕布的采访 。 1965"晚上10点30分,周恩来习惯在夜间工作。一见面,他就问我从上一次访问到现在,中国有没有什么变化,显然,他对我的一切都很熟悉,这让我吃惊。我像一名害羞的小学生那样站起来,咕哝了一个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回答。" 


▲北京 1957

  “正是这个场面,我了解了什么是气功。大石头下面的人通过气沉丹田,成功抵住了铁锤的击打力量。在这个场景中,我亲眼看到了大石头被砸碎,下面的人站了起来。”


  Q:你说你强烈认为,摄影不是用来说服别人的。如果不是说服,那么摄影应该扮演着什么角色?

  A:我拍了一生的照片。这个我们居住的世界是值得我们去不断求知和探索的。我去过世界各地,我发现当你旅行的越多,你就会发现越多的文化和国家,也会发现越多人的共同之处。我们其实都是一样的。

  你知道我还学到了什么吗?最贫穷的地方,往往人们是最友善的,最愿意互相分享和帮忙的。无论你是哪个种族、哪种颜色的皮肤,妒忌、仇恨、耻辱、对**和权利的狂热,出现在世界每一个角落。很多东方的国家,以及中东地区,在过去五十年里有很大的变化。他们正失去他们的传统和信仰。所有的东西都变得很现代化。这是多么不幸的事情!

  Q:“看”和“看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A:人们会在座谈会上或者在晚宴上花几个小时去谈论这两者的区别,不过我认为两者是一样的。在摄影的世界里,我们有我们自己的语言。当我们赞扬同伴时,会称赞他眼光独到。

  Q:你见证了这个世界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非洲各国的独立、民权运动、世界一体化。有没有哪个事件对你触动很深?

  A:没有特别的事件。我希望法国带着财富和知识到非洲去,而不是带着有色眼镜看非洲。我们也对共产主义不抱幻想。共产主义看上去是一个对世界公平的美好愿望。但很多人并不认同它。

  但我们也对资本主义失去幻想。

  是的,这很有意思。这只能总结说明,任何极端的纯粹都会带来盲信和狂热。只有文化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雄心、嫉妒,对我们来说一无是处。在现代社会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用**定义的。但是我们的价值观在哪里?文化——艺术、写作、摄影,这些才能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好、更加光明。

  Q:你曾经说过:“一张好的照片是一个惊喜:我的相机已经准备好要抓拍了。”这是你描述这种艺术的方式吗?

  A:摄影,不是要拍摄某一个事物,而是我通过摄影,能从中有所学习。是作品让这个媒介变得有意思。打个比方,当我走在人群中,我不是寻找某一张面孔,而是寻找一张照片。你明白当中的不同吗?当我通过镜头看待这些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长方形,然后通过它去看见线条的协调。

  照片最重要的就是几何结构。有人说,“我从不相信‘天赋’一词。努力,就是一切”。我不同意。我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是一个有天赋的人。努力很重要,但不足够。努力是不能与天赋平等而论的。对于我来说,天赋是点睛之笔。而我有这样的一双眼睛。

  当然,就像钢琴家要每天练10小时才能成才,画家要每天画12个小时的画。同样的,摄影中,我们需要很多的练习。我们练习的越多,看见的东西就越多,就会拍的越好。练习足够多了,无需天分,练习也可以练就敏锐的视觉。这并不是买了很贵的器材,阅读基本手册指南就可以达到的。花时间,去挖掘那点睛之笔,就是我对摄影艺术的狂热所在。

  Q:可以说,摄影就好像是记录世界的文件夹一样吗,记录着它的冲突和美好?

  A:一个摄影师,不应该错误地想着TA能改变世界。没有照片可以达到那样的效果。摄影师也不应该把自己看作是信息的传送者,因为这样会失去自由。一旦你错失了一个瞬间,你就错失了所有。我们就能拍好的照片,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成为一个好的摄影师,切忌先入为主,应该怀着开放的心态,去和人们交谈。这是我们拍照的方法。
 









  ▲甘肃1957 麦收 

  “甘肃,年轻人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在学校学习。中国北方的冬季很萧瑟,山里的人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过了一代又一代,这些上夜校的农民除了添了一顶毛泽东式的帽子,其他方面没有改变。”

  ▲1957年的北大宿舍,我真正想拍的是这位扎着长辫子的女生以及她穿的裤线分明的裤子——这在当时不能说是革命的象征;这位女生当时正在做一件个人主义的消遣:织一件毛线坎肩。

  ▲北京1982,邓小平准备接待到访的法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乔治·马歇。

  这是此时这个国家的干部必穿的服装,四个口袋象征着中国的四个传统美德:仁、义、礼、信。曾经三起三落的邓小平,正在领导中国跨过一道门槛,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将与他的国家一道再次创造令人骄傲的历史。

  2010年,87岁的马克·吕布再次来到中国,他的个展在上海开幕。3月的上海阴雨绵绵,步履蹒跚的马克·吕布又去了那些熟悉的街道,不停地拍。马克·吕布晚年得了帕金森症,但他依然坚持用胶卷拍摄,只是换成了ISO3200的胶卷,他正是用颤抖的手拍下了***的中国之行。

  “那天,上海的天空乌云滚滚,雨下个不停,马克非要去上海大厦拍江对面的浦东。……他兴奋得不得了。平时他会手抖,但拿起相机,一点都不会抖。” — 肖全

  这是马克.吕布***一次踏足中国,自此之后,传奇不再。
 

摄影师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影楼更换老板 顾客补拍婚纱照遭拒
钟丽缇与未婚夫拍京剧婚纱照 画红色眼影妆容特殊
婚纱摄影旅拍经验谈:制定拍摄大纲
第二十届“成功之道 中国之行”重庆站即将拉开序幕
将商业摄影消费级化 小象馆证件照谦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