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商业摄影师钱忠君:非“常态”名人肖像
2016-09-26发布
转载自:人像摄影

  钱忠君的肖像作品细腻、经典,光影上又颇有些趣味,他追求展现名人不常为人所见,却又更真实、独特的一面。在结合被摄者的身份、职业、性格等特点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解读,用独特的视觉表现手法展示出他们非“常态”且充满魅力的形象。
 


钱忠君

知名商业摄影师,那摆商业摄影有限司创始人/艺术总监

  绘画与摄影,必然与偶然

  我是学美术的。小时候学了8年的基础素描,后来考进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毕业后又师从中国广告摄影大师胡黎明先生学习商业广告摄影,此后从事摄影至今。

  在我看来,视觉艺术是相通的。曾经的绘画经历对我在摄影创作上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对光线的理解,以及对结构、轮廓、空间的认识,也让我在拍摄时对人物的姿态更敏感。我读了很多美术史的书,也看了大量的绘画名作,这些都对我的影像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圈:f/11,速度:1/100s,焦距:27mm,ISO:50
⇧ 窦文涛,主持人


圈:f/1,速度:1/200s,焦距:20mm,ISO:200
⇧ 孟非,主持人


光圈:f/5.6,速度:1/1000s,焦距:38mm,ISO:400

⇧ 封加梁,画家

  我认为绘画和摄影*大的不同在于,绘画是必然的,那些绘画中的经典形象都要经过理性地推敲,得出人物的姿态、神情、动作;而摄影的偶然性因素更重,你要学会在必然之中把握瞬间。举一个例子,那幅经典的肖像《愤怒的丘吉尔》,要不是摄影师卡什意外地上前夺掉了丘吉尔的雪茄,丘吉尔也不会出现愤怒的表情,然而对于摄影师来说可能也没想到,这样的行为激怒了被摄者,但职业的敏感让卡什完成了瞬间的捕捉,成就了这幅经典的肖像。试想,如果在此之前有人给丘吉尔画像,那画者大概很难想到如何将一个性格温和的人画出如此愤怒的表情。

  不管是摄影还是绘画,都属于大美术的范畴,就像我很喜欢的一位大美术家陈逸飞,他将美术的理念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曾创办的《青年视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美术观——艺术最终要返朴归真回到生活中去。
 


Yousuf Karsh的经典作品

  从会议室走进书房的邱吉尔,放松得在站到椅子旁、左手扶着椅背、右手插入裤袋,嘴中含着雪茄烟,这时只能拍摄出邱吉尔温和、自然的一面,却没有达到卡什所预期的效果。于是摄影师上前一把夺下邱吉尔的雪茄,顿时邱吉尔瞪大眼睛,露出了被激怒的神情,卡什当机立断抓拍了这一稍纵即逝的瞬间。这幅题为《愤怒的邱吉尔》的照片,第二天被各大报纸刊登,照片形象地反映了二战时期英国首相邱吉尔像一头怒吼的雄狮,要与希特勒等法西斯决战到底的决心,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斗志。

  你我、他我、自我

  在我的人像摄影观中,有三个“我”:你我、他我、自我。我认为“你我”和“他我”是他人对“我”的一种评价和感受,比如我们说起一个人时,脑海里总有这个人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表情或者体态,在商业人像摄影中往往需要充分体现,这样才能突显人物的公众特征,增强记忆度和美誉度,例如拍摄一些品牌的形象代言人。但除了他人对“我”的评价外,“自我”也是需要被重视和挖掘的。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一个评价认知,往往来自内心最隐密的部分,很多人不愿意去揭开或是处在某种无意识中。
 


圈:f/7.1,速度:1/30s,焦距:35mm,ISO:400
⇧ 潘用品,企业家


圈:f/2.8,速度:1/50s,焦距:70mm,ISO:800

⇧ 单雯,昆曲演员
 

  我在商业拍摄时,会在“规定”照片拍完后,再进行一些个人创作,我希望通过观察,拍出我心中他们的样子。很多人看到我之后给他们拍的照片,都非常喜欢,有时也会吃惊。现在我的许多客户也都希望我能随意发挥一下,他们想要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拍公众人物既要考虑“他我”又要兼顾“你我”和“自我”,一定程度上要与公众意识相吻合,又相疏离。这“三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统一或达到平衡的。在我看来,好的肖像应该具有这样的标准——太似媚俗,不似欺世,应该在似与不似之间找到属于这个人独特、更符合内心的一面。
 


圈:f/16,速度:1/100s,焦距:55mm,ISO:50

⇧ 姚峰,服装设计师

  平面设计师赵青在做展览前找到我,想让我为他拍一张肖像。于是我让他把最得意的一幅设计打印成3×4米的尺寸,以此为背景,我用3.2秒的慢门配合闪光灯,将赵青走过海报的形象凝固下来,这样他深色的裤子就变成了“透明”的,人融进了背景里。看到照片后他很满意,他说心目中的自己就是这样一个轮廓。拍摄窦文涛那次,我想要突破他以往的形象,在正统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冲突感,于是采用顶光照明,广角镜头,仰视视角,拍出了一种不寻常的“酷”。
 


圈:f/10,速度:3.2s,焦距:80mm,ISO:50

⇧ 赵青,平面设计师

  用光线塑造性格、改造空间

  摄影的用光方式主要是沿袭了绘画。我对光线作用在不同结构物体上的反应,对物体轮廓的影响很敏感,这是基于曾经的素描训练。光线是最*的塑造手段,它可以**地增加人物的感染力及画面的趣味性,合理且创造性地用光,可以让画面中的人物更具艺术魅力。

  针对不同的拍摄对象,我会采用不同的光线处理方式。布光前,要考虑被摄对象的年龄、职业、身份、性格等要素,然后再确定打灯的方式,光线的软硬等。我常常利用硬光来表现人物的轮廓和画面空间感,也常常利用投影增强画面的趣味性。我喜欢庄重而有节奏的画面,画中的元素都是为人物主体而服务的,也许人物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不一定*大,但我希望他像一个闪光体,能瞬速进入你的视线,同时我还希望他能带给人一种非“常态”的感觉。

  我会用平面思维去看,也会透过镜头的焦距去看,同时会带着灯光去看。我喜欢利用光影来构图,当你无法控制环境时,光可以帮你做减法。我可以通过闪光灯现实空间“反转”,让暗的变亮,让亮的变暗,凸显想要强调的,让不想出现的消失。
 


圈:f/5.6,速度:1/20s,焦距:55mm,ISO:640

⇧ 吕敬人,书籍设计师

  初见知名的书籍设计师吕敬人,觉得他很和蔼,笑眯眯的,像是圣人。我想用一种神秘而有质感的光线突出他的面貌特点和气质,于是找了一摞旧书垫在他手底下,让他的身体微微前倾,给人感觉很亲近。新加坡企业家潘用品的拍摄是在家具展厅完成的,我关掉了环境中所有的灯,然后利用一盏灯从侧面打亮人物的头和手,另一盏灯照亮墙上的画,就好像是人坐在窗边。我也很喜欢用影子去做“二重奏”式的效果,想要强调轮廓,增加层次,再营造些趣味感。拍摄乐嘉、刘冻、David时就用到了这种手法。以前学雕塑时,就常常用手电照射物体,在墙上投出影子来观察,渐渐这就成了一种习惯。

  无以言表,唯有图表

  摄影师要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要让影像自己“开口”。文字没有办法完全表述照片的属性,那些语言无法解释的,只能靠画面去传递,用心去感知。

  我极其偏爱简洁、凝练的画面,所以我的很多肖像作品也是以黑白形式呈现出来的。在简洁的画面里,更容易捕捉到人物的灵魂,抛掉了飘忽不定的色彩,画面变得诗意而抽象,纯粹且凝练。更多的情绪和味道都是从这渐变的灰中散发出来,就像是素描。
 


圈:f/9,速度:1/80s,焦距:24mm,ISO:125

⇧ 毛焰,画家

  我会在拍摄前考虑观众的感受。就像电影导演一样,假定在某分钟设定了一个笑点,如果观众没有笑,那这个设定就是有问题的。我在拍摄前也会设定一些东西,会在心中假定观众群体,给谁看,希望照片达到什么目的,然后再进行构思和拍摄。虽然很多出彩的照片都来自于临场的反应,但这种应变能力也是基于精心的准备。前期我会在画面视觉上做很多功课,利用光线、环境、道具等因素烘托人物,引起观看者的思考。
 


光圈:f/14,速度:1/125s,焦距:24mm,ISO:100

⇧ 乐嘉,演说家
 

  在我看来,成功的肖像照会诱发观者对画中人的兴趣,回味更多。就像是你拍摄一位画家,会让人想看他的画作,拍摄一名演员,让人想看他的电影或戏剧。肖像不是一定是脸部特写,哪怕一个背影、一种动态都要有感染力。

  我知道乐嘉喜欢运动,所以想要他通过跑跳展现出一种不太平衡的肢体动态感,同样是外向,但区别于他以往伶牙俐齿的标签;我选择在工厂拍摄跨界艺术家马兴文,我用闪光灯照亮了他和他身后的马,然后用慢门记录下他用手机进行光绘的路径,光线带来的气氛带来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我想要表现建筑师王平仲执着的一面,于是我给他设定了一个情境——午后的安静时光,你为心爱的人正在制作礼物,拍摄就在他的工作室里完成,我用一盏5k的电影灯从窗户模拟出直射阳光的效果。

  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责任心

  如果在前些年,你问我作为商业摄影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我给出的答案还会是技术层面的,而现在,我认为责任心是最重要的。你的照片是会进行传播的,你要去考虑观众的感受,商业摄影师的作品往往不只是给你的客户看,更多是给你客户的客户看。只有更有真诚、用心地去替客户考虑,你才对的起这份信任。
 


圈:f/3.2,速度:1/100s,焦距:40mm,ISO:320

⇧ 王平仲,建筑设计师

  拍摄肖像照,除了过硬的摄影技术和良好的艺术美学修养外,还必须学会如何去和被摄者交流、沟通。人是多面的,也会不断变化,在不同环境中或不同人的面前表现也是不同的,人们希望所展示的那一面是不一样的。人本身的气质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摄影师需要的是把这种自身特点反映出来。
 


圈:f/8,速度:1/15s,焦距:24mm,ISO:800
⇧ 马兴文(Simon Ma),跨界艺术家


圈:f/9,速度:5s,焦距:55mm,ISO:250

⇧ 马兴文(Simon Ma),跨界艺术家

  最终的拍摄效果,也与被摄者的审美理念有很大关系,在这一点上,拍摄名人的成功率更高,他们更善于表现自我,也更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普通人的审美往往更趋于社会性、一致性,美、白、瘦往往比个性、真实性更重要。当然,作为拍摄者要给被摄者以自信,传达更多样的审美观。

  此外,商业摄影对器材的要求也很高,主要是用来满足图片的不同用途,为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也会用到一些特殊灯光。我不是器材党,对于商业摄影而言器材只要物尽其用就好,反而我对光的要求更高,我打灯很快,下意识的准则不允许平淡、普通的光效出现。像是拍摄刘冻那张,我就用到了高速灯光,以更好地展现出瞬间和动势。

  我对后期处理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达到前期我预想的效果,并不是拍摄完再去随意发挥。我的作品很少有合成的,几乎都是一次性拍出来的。

  ***我还想要强调的就是,用心、坚持、责任心。
 


光圈:f/13,速度:1/1250s,焦距:80mm,ISO:50
⇧ 刘冻,民俗学者


圈:f/4.5,速度:1/500s,焦距:46mm,ISO:800
⇧ David,建筑设计师

 

附:那摆商业摄影人物类作品选


 









 

肖像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新职业排名公布,摄影师已经好过做农民了
乌克兰摄影师居然把刚出生的婴儿放到水里拍照!
荷兰摄影师打破拍照定式 用镜头捕捉真实情感
草原婚纱走红 外地游客在蒙古风情园拍婚纱照被收费
从7家连锁影楼到摄影工作室 影楼女老板的创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