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成都**照相馆 记录四川总督的外交故事
2017-06-22发布
转载自:华西都市报


成都档案馆保存的民国老照片。


1916年开业的成都总府街“德义厚”照相楼摄的夫妻合影。郑光路供图

成都档案馆保存的民国军人一家老照片。

留真照相馆商业登记呈请书。

  摄影会摄其魂魄?洋人的奇技淫巧?

  清末,随着大量外国旅游者、传教士、侨民到来,摄影术开始进入成都。

  距今160年前,法国人发明照相术以后,图像时代就开始了。因为很合慈禧太后口味,照相业才会进入内陆的成都。

  早期的照相馆收费昂贵,主顾多为官绅富人。到1908年左右,成都已开设几十家照相馆,收费大幅度降低。

  成都开业的***家涤雪斋照相楼在桂王桥南街,门面窄小,营业状况不佳。巴蜀文化专家郑光路表示,成都真正的***家照相馆应该是开业稍晚的鑑容照相馆,由吴焯夫的大徒弟张纪常开设。

  逸事/

  中体西用

  吴记并非照相而是“写真”


  根据宣统元年出版的《成都通览》记载,成都市“照相者以恒隆当吴焯夫之照相楼为***早。”

  1904年,在桂王桥南街,一楼一底收拾紧凑的房子里,吴焯夫老先生开设了一家名叫涤雪斋的照相楼。在未开照相楼前,他就在成都平安桥天主教堂工作。那段时间,一位法国的传教士送给他一部六寸三脚架照相机,倒腾倒腾,他便学会了这一西洋技艺,准备自己单干。他以湿片给顾客拍照,然后方格放大,画成肖像。绘画写真和照相留影相结合,俨然“中体西用”。

  四川省民俗学家刘孝昌介绍,涤雪斋对外并不是主营照相,只是主管“画真子”即就是画肖像。不同于以前宫廷里画师画像,需要被画者一直端坐在画板前,吴焯夫写真先用“水片”把相照下来,然后再对着相片,使用方格放大绘画法。需要的工具则是一纸盒的碳粉和一支干毛笔,一笔一笔地慢慢临摹出来。

  “通常一幅肖像要画半月左右,画像一般两公尺长,一公尺宽,画出来的人有真人的七八分像。”刘孝昌介绍,写真一般都是有钱人画来留给后人挂在神龛上以供香拜。师傅吴焯夫负责画像,徒弟张纪常帮助画衣服,衣着的绘画没有面像那么严苛,大体看着像就行。

  写真这种“拍照”有优点也有缺点。人脸部的麻子、皱纹、黑痣等就能被吴焯夫抹掉。但是画笔毕竟没有相机成像**,客人拿到后总会有点不满。“吴老先生,怎么我眼睛变小了,能不能画大一点?”“吴师傅,我的鼻子是不是整歪了?”要是顾客有了修改的要求,给吴焯夫添点钱,就能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重要一刻

  赵尔巽接见法国驻成都领事


  吴焯夫之后,其大徒弟张纪常就在成都开设了***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照相馆:鑑容照相馆。鑑为繁体字,如今通常写作“鉴”,取之意为拍摄的照片比镜子更能让人容光焕发。

  成都梓潼桥街头,“鑑容照相馆”一定是一时无二的风景。这家照相馆规模不小,相馆铺门的两旁有对联作装饰:点石成金,财恒足矣;以人为鑑,容光照焉。巴蜀文化专家郑光路介绍,这副对联为吴焯夫拟写。对联的内容也表明了照相馆的主营业务:石印和“画真子”,主人也看好相馆是能赚大钱的。

  当时中国正值清朝末年,社会处在守旧与“新政”的混沌中,有的地方官员因循守旧,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多少都有些“保守”,但“鑑容照相馆”却记录了成都历史上“开放”的重要一刻。

  1908年,法国驻成都领事韦礼德刚到任不久,时任四川总督赵尔巽亲自接见,现场还有德国驻成都领事及天主教传教士,洽谈结束后,参会人员时髦地拍了张合影,摄影师就是张纪常。

  “这张照片拍摄的房厅高大、豪华,旁边还有侍卫,拍摄的地点应该是位于成都督院街的四川总督府官衙内。”郑光路说。

  这张照片后来被传教士带到了法国、英国和德国,影响极大,照片中记录的会晤展现了清朝末年四川当局开放、革新的态度,也***次,让西方国家看见了成都这座城市。

  趣闻/

  成都人怕照相 担心摄影会“摄走魂魄”


  照相这种西洋玩意儿,***早也只是达官贵人的玩乐。

  刘孝昌介绍,早期的照相馆收费昂贵,因为底片金贵,需要漂洋过海才能到。到1908年左右,成都已开设几十家照相馆,收费大幅度降低,但一张四寸相片,仍需六钱銀子,是当时一个丫鬟一个月的工钱。

  从照相馆的陈设来看,也是感觉“***有品”。照相馆的橱窗明亮宽大,内部总会摆放着各路电影明星照片,或者时髦的达官贵人的样照。照片里面,人物梳着油光发亮的背头,穿着富贵逼人的貂衣,衣衫褴褛的市民要是路过这样的照相馆,还不好意思靠近。

  除了让人“望而却步”的价格,导致照相在很长时间不能普及的原因,还有当时老成都人对新事物较弱的接受能力。

  相机成像时呈倒立状,被老成都人视为“不吉利”。“几秒一拍,还要闪光,人像就在照片上了,会不会把魂给摄走哦。”对于照相原理的认识尚少,所以一些老成都人拒绝拍照,认为画像更安全和有保障。也有的老成都人在拍照时,因为害怕,表情紧张又严肃,相片出来后十分做作,甚至面像扭曲。“看嘛,人都照变形了,还不能改,以后还是不要照相了。”

  清末就会摆拍“囚犯” 顺利上任巡警总监

  要说***早研究“摆拍”的人,清朝末年的杨维算一个。

  照片比文字更有视觉冲击力和说服力,已是现代人的常识。郑光路介绍,其实在清朝末年,政治人物就深谙此道,把精心“摆拍”的照片,当作政治宣传的载体。

  四川人杨维是清末知名的革命党,1907年在成都密谋起义,事情败露后被捕入狱。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成都立刻响应,宣布反清独立,同时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11月26日杨维被释放出狱,并被任命为巡警总监(相当于四川省警察厅厅长一职)。

  一个饱受过牢狱之灾的人要担任巡警总监一职,如何叫人信服?杨维独辟蹊径,巧妙地运用了照片的“魔力”。他出狱后,***时间找来摄影师,在监狱门口拍了张特殊的照片。照片里的杨维身着囚服,手、脚都戴着镣铐,看起来狼狈**,不过照片里的他眼神坚毅,大有威武不能屈的姿态。这还不止,拍完这张囚服照,杨维立马穿上巡警总监的制服,又拍下了一张精神抖擞的戎装照,照片里换装后的杨维完全变了个人似的,挺拔的身姿,看起来一身正气。

  当时刚刚改朝换代,社会本就一片混乱,走马上任的官职都难免遭人议论,但这组对比强烈的照片却让杨维的就职轻松了很多,街头巷尾的老百姓在报纸上看到杨维的照片,才意识到如今的巡警总监曾是“反清”的英雄,连连赞叹道:“好官,有胆识!”

  想体验变装 清朝照相馆就可以

  如果想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人生,那照相馆一定是个好去处。

  走进任何一家照相馆,琳琅满目的服装总是***吸引眼球。淡蓝色上衣、黑色中裙,再加上布鞋的经典搭配,配上齐耳短发或者麻花辫,镜头一定格就可以变身民国女学生。这样的“角色体验”,早在清末民初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清朝的照相馆里,搭配着各色各样的衣服,可以供客人装扮成很多角色。”郑光路介绍,清朝的照相馆已经有种类繁多的服装提供了,光是可以查阅到的就有学生装、洋装、军装、西装等。不仅如此,为了让客人上镜更好看,照相馆还提供化妆服务。

  除了服饰,旧时成都拍照时的发型也很讲究。清末民初,西洋风刮入蓉城。尤其是在华西坝追求时髦的青年学生,或者知识分子,总爱研究和模仿时下流行趋势。年轻人总是尝试着各种发型,海派的、蜀派的、还有异国风情。刚刚剪去辫子的男人也爱捯饬自己的形象,爱在拍照前选一顶喜爱的帽子。

  相馆***稳定的客源还是爱美的女性,镜头也见证了老成都妇女们的时尚进化史。从一开始只穿把全身上下包裹严实的长袍宽袖,到慢慢换上窄瘦贴合的花式旗袍。

  除了单人照,照相馆***赚钱的还是集体照。老成都人要是家中有人升官,或者从军,全家人便会穿戴整齐,一齐出发到照相馆留下这难忘的一刻。这样的集体照,在浓浓的仪式感中透露出一丝温情。

  档案/

  开照相馆要递交商业申请书


  现如今开设照相馆,申请注册、办理营业执照是必要环节,但1905年开设“鑑容照相馆”时,张纪常并没有经历这些。当时清政府正在经历***后一场政治、经济变革,为繁荣经济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实业的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照相馆也就在变革的大时代下,逐渐开始多了起来。

  郑光路介绍,没有监管、自由发展的情况到1920年前后才有所变化。民国后,社会各行各业逐步走上正轨,照相馆也被纳入了监管体系,自此,想要开设一家照相馆就得先递交商业申请书,经注册后方可开张经营。

  成都市档案馆提供的一份档案佐证了这一说法,成都***留真照相馆于民国31年3月的商业登记呈请书,明确了商人黄少怀在总府街创设照相馆,注册资金为一万八千元。黄少怀的年龄和籍贯,以及照相馆是独资还是合伙都有说明。
 

照相馆, 总督, 四川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深度对话施嘉豪:我要照亮婚嫁行业
又一日本影像企业告急 理光深陷财务危机
Leo的829摄影工作室:摄影就是我的态度
关于产品定位,80%的儿童影楼做错了
90后婚礼摄影师的父亲节 见证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