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维姆文德斯:摄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亡
2018-08-06发布
转载自:胶片的味道

  维姆文德斯有两重身份,*知名的当然是电影导演,作为导演的他无疑是成功的,他的电影横扫欧洲影坛,获得过包括金狮、金棕榈、金熊奖在内的多个欧洲影展大奖

  而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摄影师,他的真正意义上的摄影之旅开始于 1983 年,虽然在这之前的十年,他已经拍摄了超过 12000 张宝丽来照片,虽然拍了这么多,但是真正留下来的却没有多少,大部分都送给了他拍摄的人。

  1983 年那年他花了数月时间穿梭于美国的中西部,为他的新电影《德州巴黎》选景,在这个过程中,他用手中的相机来强化自己对光线,对景观的感受。就像他在自己的摄影集《一次》中说的那样:「每一张照片都可以作为一部电影的***个画面」。他的电影里的故事总是开始于一张照片式的定格画面:小镇、沙漠,高速公路,街道或酒店的一个房间。


  无论是拍电影还是拍照片,他都坚守自己的原则,那就是为自己去拍,而不是为商业利益。

  他尤其钟爱宝丽来摄影,这种即影即有的方式带给他更多的灵感和对光影的感受。就在*近,在他的一次宝丽来摄影展中,他说了一些自己对当下摄影的看法,他认为,现如今摄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死亡。
 

(以下观点扩展自维姆文德斯与BBC的访谈)


  现在可以说是对摄影*友好的时代,拍照不再有门槛,我们每个人都是摄影师,我们每天也都会拍下数以十亿计的照片,摄影在现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有活力,但是同时,也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死亡。

  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轻松拥有能够拍照的设备,可是,拍的照片越来越多,看的却越来越少,当然这里的看并不是指走马观花的看,若是走马观花的浏览,每天我们都会看到数以千计的照片,这里的看指的是阅读照片,通过照片的内容,走进照片的世界,通过照片所呈现的视角,去揣度拍摄者拍下这张照片当时的心境。
 

  照片的意义并不在于照片本身,而在于照片所反映出来的故事,可现在,大部分都是随手拍,能反映故事的照片却越来越少。照片的意义还在于传递和铭记,也许更重要的是铭记,通过框架和构图,让眼前的景,眼前的人通过你的镜头,来表达你独特的想法,这不仅仅是本来就存在的定格,更是你创造的瞬间。

  拍的越来越多,即使是拍摄者本人,没有特殊原因,也很少会再去回看自己过去拍下的照片,于是照片就成了数据,以一连串进制码的形式储存在手机的某一个角落。不仅仅是自己不会再去回看,即使我们上传到社交网络,也只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反响,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新的照片挤进没有人在意的角落。

  当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很少或者甚至不会将照片打印出来。现在就算是用相机拍下来的照片都很少打印,更何况是手机拍的照片。这些照片,我们只是用电脑观看,大部分时候甚至电脑都很少使用,更多的是用屏幕更小的掌上设备来观看。
 

  有些人认为那些手机拍照的 app 和滤镜让我们可以更加有创造力的去拍照。但是文德斯却表示,以他的经验来看,当我们拥有的越少的时候,才更加容易让我们发挥创造力。而那些预设和滤镜事实上却在扼杀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只是在别人设置好的套路里去尝试,而忽略了自己的想法。

  对于后期对于照片的修饰,他的态度是肯定的,虽然说摄影术的发明是要记录下相对于绘画来说,更加真实的世界,但是也正是从摄影术诞生之日起,摄影就不再真实。「相机不会说谎」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谎言,拍摄者可以轻易的通过改变透视关系,改变焦距,改变图像讲述的主观位置来改变观看者对于照片所记录事件本身的想法。
 

  其实文德斯的态度不免有些偏激,就我来看,摄影并没有走向死亡,只是可以拍照的人越来越多,让认真想要创作影像的人的比例显得越来越小,其实认真拍照的人肯定要比过去要多,但在这个快餐功利时代很难坚守自己的信念去创作到*后不得不拍出别人喜欢看的照片,只为换来更多人的关注。

  很少有人自己想要的偏偏就是大众想要的,这样的*少*少,想要得到一些,就必须放弃更多,人生向来如此。只是在这取舍之间,我们要懂得如何把握住平衡,不要到*后,丢掉的却是自己。
 

影展大奖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想做独立摄影师,开工作室,迷茫时如何选择?
贝嫂聘大儿子当品牌摄影师 被网友质疑"能力不够"
苹果市值冲破万亿美元 图片回顾下苹果定义时代的6款产品
那些辞职去做摄影师的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婚道郎凤超:对当下婚嫁产业园区的一些思考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