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从“非黑即白”到“光彩夺目”,照相馆里的流动时光
2019-10-09发布
转载自:西安发布

  1894年,广东人罗栋材(字庆云)在西安市南院门开设了一家“罗庆云照相馆”,可以称得上是西安最早的照相馆了。十多年后,罗庆云的徒弟麦佐兴、麦济兴兄弟开设了“大芳兄弟照相室”。此后,照相馆在西安这片土地上不断生根发芽,摄影之术也逐渐进入西安人的生活。

 

  作为一名老照片收藏爱好者,金镜头照相馆创始人梁喜宁还有一个小爱好,就是对早期的照相馆进行考证并撰写成文。在他的博客里西安的老照相馆如罗庆云、大芳、兴庆等多有专门记录,再配上他收藏的相片袋和照片资料,已经形成了一个系列的文章。多年研究,使得梁喜宁成了最熟悉西安市照相馆历史的人。

 

金镜头照相馆的大型木质照相机

 

  走进金镜头照相馆,很容易被门内的一架蒙着红布的木质照相机所吸引,“80年代的照相馆,一般是比较大的座机。就是木结构的架子,上面有镜箱、镜头,体积比较庞大。那时候觉得照相很神秘,因为照相馆的师傅要钻到红布下面。”梁喜宁告诉我们。墙上的装饰则是梁喜宁收藏的老照片、老胶卷等,还有包括陈忠实、芦苇等名人在内的题字。在这个能够看到不同年代照片特质的地方,关于照相馆的故事被娓娓道来。

 

  黑白胶片时代

 

  照片是珍贵的纪念

 

建国初期白宫照相馆的女性照片

 

  在梁喜宁收藏的老照片中,有一张建国初期摄于西安市白宫照相馆的女性照,照片中的女士面容甜美,烫着时髦的卷发,眼睛中充满了喜悦和希望。这张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黑白照片,有着那个时代珍贵的印记。

 

  上世纪60年代的西安,照相已经成为了一件颇为流行的事情,1966年1月12日的西安晚报上刊登着这样一则消息:

 

  照相业为了适应群众春节需要,繁华地区各大照相馆比平日多增加七个摄影室,风景游览区将出动十个流动照相组。花色品种也将根据各家特点增添和恢复三色相、半寸三不同相、室内快机照相及套版分身等艺术照片。为了进一步方便群众,大部分照相馆还增加了代售胶卷、代客装卸胶卷;华真冲晒店还出租相机、快修相机。节日期间各照相馆领导将亲自参加第一线劳动,老技工全部上阵,以保证照片质量。由此可见,照相已经成了许多人春节必做的事情。

 

东亚照相馆上世纪60年代着色女性肖像

 

  “上世纪60年代还出现了黑白照片着彩的技术,那时候师傅用水彩或者油彩上色。”梁喜宁把一张东亚照相馆的摄影师着色过的照片展示给我们看。这种着色过的照片在黑白胶片时代很有市场。

 

  出生于1970年的梁喜宁就拥有两张这样的着色照片,“我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比较受宠,才能有这样一张周岁照。”1971年一岁的梁喜宁在奶奶的怀抱中拍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次年,在老家的照相馆里由妈妈抱着,拍下了两岁的纪念照,这两张照片就是着色过的黑白照。

 

  而第三张照片则拍摄于10年后,1982年12岁的梁喜宁与父母弟妹和老姨拍下了一张全家福。“那时候照相比较贵,次数很少。现在看来那些照片是非常珍贵的,对我来说是我成长的一个真实的见证。”在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是极为珍贵的纪念,十二年只留存三张照片,每一张梁喜宁都记得清清楚楚。

 

  80年代春节留影很抢手

 

  古城兴起“彩照热”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1982年1月1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1984年梁喜宁第一张彩色全家福

 

  1984年的春节,梁喜宁一家人去邻村的姨妈家拜年,刚好遇到在县城照相馆工作的一位远房亲戚,用随身拿着的一台海鸥相机为梁家人拍下了第一张彩色全家福。

 

  这一年的春节,西安市各个照相馆门庭若市,春节留影有十三万多人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西安市民中还兴起了一股“彩照热”。1984年2月19日的西安晚报上写道:据初步统计,解放、曙光、钟楼、灯塔、西京等摄影部,仅初一至初四这几天时间,就接待顾客十三万多人次。我市唯一的西京彩色照相馆春节这几天就接待顾客一万二千多人,相当于平日照相营业量的两倍。

 

  一位参观过西京彩色摄影服务中心的人则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随老高参观了暗室。这里的暗室光线明亮,并不象手工操作的暗室那么漆黑。暗室实际上已缩小在封闭式的自动化机器中了。这里使用的是美国柯达最新彩色冲印设备。冲卷、洗相、放大全部有电脑控制,一张照片洗印、显影、定影、烘干、上光、成像全过程只需十三分钟。

 

  90年代流行“朦胧照”

 

  照相馆里追新潮

 

上世纪90年代流行一时的“朦胧照”

 

  “上世纪90年代照相进入繁荣期,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余年,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不像过去,要等到节日才能照相。上世纪90年代初,傻瓜相机比较流行。个人、家庭拥有照相机的多了,买了胶卷随时就可以拍。拍的那个过程,摆的那个姿势,是非常快乐的。至于结果,有的曝光不足,有的曝光过度,甚至有人胶卷根本就没装上。但是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在那个年代,大家有一种个人形象展示的愿望。时代变化了,人们的精神面貌,美好愿望也发生了变化。”梁喜宁还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一种“朦胧照”很流行,拍摄时加了柔光镜,拍出一些朦胧的感觉,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审美标准。

 

  1991年西安照相馆为了迎国庆,还专门推出了朦胧照、儿童无缝背景系列照等新的服务项目。这一年,随着彩色摄影的普及,家庭自娱性的摄影在社会上日益流行起来。西安照相馆平均每年都销出各类彩色胶卷30万个。每天扩印的彩照达到1.5万张,旺季达2.5万张,其中一半以上为家庭自娱性摄影。

 

  当西安人忙着在照相馆里拍摄朦胧照、明星照、结婚照等等的时候。1994年春节,大学生梁喜宁用和同学借来的一部“傻瓜相机”,靠三脚架撑着自拍了一张彩色全家福,照片的左下角半头牛还入了镜。

 

  迎合了新时代年轻人的需求

 

  数码相机席卷全国

 

梁喜宁收藏的乐凯135型“傻瓜”照相机

 

  “2000年左右,城市出现数码相机。数码拍摄方便快捷又能够后期处理,而且后期的创作构思空间比较大,可以说是席卷全国。”梁喜宁说。

 

  因为后期制作的必要性,照相馆行业开始接触电脑。“当时我在镇上开照相馆,就向懂电脑的同学请教。把那些ps的操作流程,第一步干啥,第二部干啥,就都记下来。人家说一点,我就按部就班地去做,后来就自己看资料,同行交流,慢慢的自己掌握了ps技术。掌握以后,数码照相的技术应用起来就方便了。”梁喜宁告诉我们,有的摄影师因为年龄偏大,学习能力弱一些,照相馆的分界一下子显现出来,跟不上时代的照相馆被逐渐淘汰。

 

  这一时期对照相馆经营者来说,不仅器材要更新、技术要更新,个人的知识储备也要更新。2005年梁喜宁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索尼卡片机,所拍摄的人物证件照和一些类似于明星照的毕业季照片大受欢迎。

 

  单反的时代

 

  “网红店”成为首选

 

  “卡片机流行不足10年,2000年到2010年的时候,单反就开始流行了。摄影爱好者、经济能力强的人家就可以拥有一部单反,有七八千甚至上万的单反相机。”梁喜宁告诉我们,比起卡片机,单反既可以根据不同的拍摄主题、场合更换镜头,也拥有更大的传感器带来的高清画质,受到了时下更多专业摄影师的欢迎。

 

网红店海马体证件照产品展示截图

 

  新型的照相馆不仅配备最专业的摄影器材,装修风格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ins风、怀旧复古风、校园风等等应有尽有。一批以拍摄证件照出名的网红店“海马体”、“天真蓝”等纷纷落户西安,拍摄前在微信上提前预约,选一个合适的时间段,到店后有化妆师帮化妆,有衣服可以选穿,有摄影师引导拍摄,有修图师精心修图。这些网红店成为了年轻人拍摄证件照、结婚登记照等照片的首选。

 

  此外,摄影工作室也推出艺术写真等服务,满足人们对美更高的追求。

 

梁喜宁修复的老照片

 

  而老照相馆,也在不断寻求业务上的转变,“老照片修复也是照相馆近年来一个主要的项目,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要对过去的影像翻新,或者修复自己的记忆。这种现象越来越多,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梁喜宁说。

 

  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从“影楼风”到“网红店”……70年斗转星移,人们的衣食住行、精神面貌不断发生变化,而照相馆里的时光,依然深水静流,熠熠生辉。

照相馆, 西安, 70周年, 梁喜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岑宝蓝:我用相机绘一场电影梦
“旅拍云”全球***摄影沙龙(深圳站)盛大开幕
佳能小泽秀树:“生意是一场马拉松”
明星婚纱照被用于商业宣传,林心如获赔3万
VeraHo:摄影师不止于光影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