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评委如是说
2020-12-28发布
转载自:百家号:中摄协影像中国

  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揭晓后,19位金像奖获得者成为近期国内摄影界关注的焦点,多项交流活动围绕着本届金像奖评选和获奖者的作品展开。尤其是在第十三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开幕的当天,由《中国摄影》杂志社组织的“金像面对面”活动邀请19位金像奖获得者登台与现场观众交流互动,获得了良好的反响。以此为引子,我们在这里特地编发了这19位金像奖获得者的创作感悟和作品精选,以及部分金像奖评委在评选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如果您未能参加12月20日当晚的“金像面对面”活动,那么希望本文能让您有所收获。

 

  直击金像面对面

 

  2020年12月20日晚,第十三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的重要学术活动——“金像面对面”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国际文博城4楼多功能厅举办。19位金像奖获奖摄影师同时登台亮相,共同与台下听众面对面互动。这种集体亮相式的“金像面对面”在中国摄影艺术节历史上尚属***。登台的19位获奖摄影师是:纪实摄影类获奖者王大斌、王经春(王景春)、毛建军、卢北峰、严志刚、范江怀、郭建设、曾毅、鲍永清;艺术摄影类获奖者龙江、李馨(李馨曌)、李志良、肖萱安、陈茂盛、邵大浪、郑伟杰、谢子龙;商业摄影类获奖者马国彤、李嘉宾。

 

“金像面对面”活动现场

 

  主办方特别邀请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会主任李舸担任本次“金像面对面”总主持人,邀请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线云强、潘朝阳、傅拥军分别担任商业摄影、艺术摄影、纪实摄影三个不同话题的主持人。19位获奖摄影师分别从题材选择、创作立意、技术实现等方面,与主持人进行面对面交流。

 

  在提问交流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纷纷就当今摄影领域关注度高的话题进一步提问,内容涉及“在金像奖投稿时类别选择”、“基层摄影人该如何积累、如何进步”、“数字时代怎么看待传统工艺”、“创作灵感的产生”、“遭遇瓶颈期该如何坚持”,等等。

 

  在“面对面”交流之后,王大斌、邵大浪、鲍永清还专门以幻灯片的形式,分享了自己的金像之路和摄影见解。

 

  中国摄影家协会部分主席团成员、金像奖评委,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三门峡)培训中心少数民族摄影人才研修班学员以及当地的摄影爱好者,共200余人参加了活动。

 

  金像奖获得者如是说

 

  《中国摄影》杂志2021年第1期以近百页篇幅推出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专题,完整呈现了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19 位获奖者的代表作品和摄影自述。此外,我们还邀请了部分评委撰文,讲述了参与这次金像奖评审工作的感受,以及他们对参选摄影师及作品的看法。

 

  以下创作感悟摘自《中国摄影》2021年第1期专题中19位金像奖获得者的自述文章。

 

  王大斌:用摄影守望大连

 

  今天的新闻便是明天的历史,多年的职业砺炼引导我走上了纪实摄影之路,它需要舍弃蜻蜓点水般的拍摄方式,远离突击创作获奖的捷径,在深入体验中品尝市井百味进而获取拍摄的灵感。

 

2004年8月,位于甘井子区后盐的大连***大的二手车交易市场。©王大斌

 

“大连学车族”系列,1993年2月,大连姚家考场的冬天,机动车移库考试正在进行,俗称桩考。©王大斌

 

1991年7月,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医诊所,两位面瘫患者正在接受治疗。©王大斌

 

1992年9月,大连天津街,小老板们站在自家的柜台上观看服装节巡游表演。王大斌

 

  王经春:纪实摄影,一个感知世界的通道

 

  我常常会问自己,摄影对于我意味着什么?我想,坚守坚持,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因为只有在拍摄的过程中,才能心无旁骛,纯粹而净化。

 


上:三峡丰都14年对比图。2002 年8月25日,丰都老城 ©王经春

下:三峡丰都14年对比图。2016年4月12日,丰都新城远眺对岸丰都老城,玉皇大帝的头像依稀可见。©王经春

 


上:三峡奉节14年对比图。2003年6月2日,奉节夔门,为三峡奏乐,后面弹琵琶的是何太愚。©王经春

下:三峡奉节14年对比图。2016年9月21日,奉节九流子大桥,何太愚(左)与张学斌,何太愚已是奉节音协领导。©王经春

 

2002年5月4日,三峡涪陵,涪陵堤防大坝工地 ©王经春

 

1999年8月,广州,白血病手术前的准备工作,需要严格的消毒程序,当时4 岁的李涛在等待进入手术室。©王经春

 

2000年8月,广州,孤独症儿童经常会长时间地对某些物品表现出偏执。©王经春

 

  毛建军:拍摄出有温度的新闻照片

 

  如果摄影是一种创作形式,那么当一幅摄影作品展开时能让人们看到或感受到创作者的意图与思想,我觉得就可以叫用心了。对于摄影记者来说,用心,更多的应该是观察、思考。用心去感受生活与新闻现场,这样可以获得更多信息,使采访拍摄者更容易把握采访对象与现场情况,并适时抓取典型瞬间,拍摄出有温度的新闻照片。

 

“美国另一面”系列。2014年5月26日晚,两名女学生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枪击案现场悼念23 日晚枪击案中遇难的同学。“美国另一面”系列。©毛建军

 

“美国另一面”系列。2014年11月25日晚,洛杉矶民众走上街头,抗议密苏里州法院陪审团做出不对开枪打***黑人青年布朗的警察威尔逊提出刑事起诉的决定。©毛建军

 

“绿茵激情之俄罗斯世界杯”系列。2018年6月18日晚,俄罗斯世界小组赛G 组突尼斯队与英格兰队(红衣)的较量在伏尔加格勒打响。***终英格兰队2 比1 取胜。图为比赛瞬间。©毛建军

 

“绿茵激情之俄罗斯世界杯“系列。2018年6月21日晚,俄罗斯世界杯D 组次轮阿根廷队与克罗地亚队的较量在下诺夫哥罗德打响。凭借下半场的三粒进球,克罗地亚队3 比0 战胜夺冠热门阿根廷队。阿根廷队小组出线形势艰难。图为阿根廷队著名球星梅西(10 号)在比赛中争顶头球。©毛建军

 

  卢北峰:生于80年代

 

  我只想通过《生于80年代》这个专题向人们展示这一群体的各个“面”,也许这个“面”不真实、做作,但这恰恰反映出“特殊一代”真实存在的那个 “面”,这些“面”表达了我对当下中国社会的评判,以及我个人的思想。我把这个影像专题当作自己的一个实验作品,在创作中完全摆脱了自己以往善于运用的人物影像风格,却又在拍摄中做到质朴、理性、平和、善意和尊重。

 

白小·北京市人·律师·1983,2010年4月6日 ©卢北峰

 

郭小寒·河北省唐山市人·记者·1982,2010年2月4日 ©卢北峰

 

为卫·上海市人·导演·1981,2010年7月19日 ©卢北峰

 

刘国·湖北省恩施市人·洗车工·1989,2010年5月17日 ©卢北峰

  严志刚:摄影、时代和我

 

  摄影、时代和我。在纪实摄影中,我把这三者的关系比作是一个三角形。如果任意固定两点,***后一点一定无法移动,否则就将破坏这个关系的存在。

 

  我习惯于身边一切的普通、平凡,甚至带着有温度的琐碎和凌乱,这跟成长经验、家庭教育和性格相关。拍照就是拍自己。年轻时,喜欢长焦镜头,因为“更贵、更像专业摄影师”的虚荣感;逐渐地,喜欢28-35mm的焦段,因为不要那么张扬,要汇入百姓中,走得更近。摄影上的任何炫技,只能让人记住一时,而纪实摄影***核心的价值是眼光,***的摄影者能够发现时代细节。

 

1996年春天,辽宁沈阳太原街。从小就听说东北人豪爽,第①次去东北就发现一个开着车的大男人(那时候开得起车的人都是有钱人)为买栗子和小商贩讨价还价,颠覆了我的三观,原来东北人也很精明啊。©严志刚

 

1999年,江西赣州。我假期回江西老家,这位背着一只编织的“井冈山”挎包,有着婀娜多姿身材的少女吸引了我的长焦一直对着她。那时候我被她的乡土气息吸引,今天却真正明白到少女的青春永远是***美的风景。©严志刚

 

2012年,当时82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摄于长沙。他获得荣誉无数,***有重量的应该是首届国家***高科学科技奖。我一共给他拍过3 次照片,因为我送过一张他在奥运会接力火炬的照片,他很喜欢,我后来才有机会在他的办公室,拍到这张他神情凝重思考的照片。©严志刚

 

1995年,当时45岁的香港导演徐克,摄于珠海。我少年时特别喜欢他监制的电影《纵横四海》,他在我心目中光彩夺目,所以在拍照时,我特意蹲下来采用低角度,在构图上特地把背景里酒店的一盏水晶灯安排在他的头顶上,这个画面符合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后来和徐克在北京重逢过。©严志刚

 

  范江怀:和平的微笑

 

  我们当然不能忘记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但是那些为了世界和平而走到一起,为“体育传友谊”而努力的各国军人的和平微笑也值得铭记。如果人们能从我在世界赛场上所拍摄的各国军人微笑中,感受到生活的和平安宁,触摸到世界和平发展的脉搏,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也将会成为我继续拍摄“和平的微笑”的力量源泉。

 

和平的微笑之会意。1995年7月,意大利罗马,第①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一袭红装的加拿大女兵引人注目。面对大家友好的目光,加拿大女兵报以会意的微笑。©范江怀

 

和平的微笑之开怀。1999年8月,克罗地亚萨格勒布,第二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开幕式的候场区,这位端着摄像机的美国女兵,一定是被镜头里的场景逗乐了。©范江怀

 

和平的微笑之融洽。1995年7月,意大利罗马,第①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田径赛场,罗马尼亚的女兵对意大利军乐队的羽毛帽非常好奇,非要戴在头上试试。©范江怀

 

和平的微笑之融洽。1995年7月,意大利罗马,第①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虽然是第①次见面,埃及男兵在与挪威女兵合影时,亲密无间的样子让人惊叹不已。©范江怀

 

  郭建设:捕捉时代的印记

 

  我喜欢在我的照片中记录那些有时代感的符号、印记、标识和物件,这些元素可以让我的照片拥有更多的留存价值。我想用相机取景框,尽可能留下今后可读的、有念想的东西;尽可能做到,每一张照片,不管过多少年,都有可读的故事和信息,都有值得回忆的内容。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史家情怀”,这只是一个纪实摄影师的本分。

 

北京,陶然亭公园里遛早的居民,1980年 ©郭建设

 

北京,首届地坛庙会上的特大号冰糖葫芦,1985年 郭建设

 

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大学生,1982年 ©郭建设

 

陕西米脂,新郎和新娘,2002年 ©郭建设

 

  曾毅:夏庄红色群落

 

  我先后二十多次来到夏庄,对这个经受岁月侵蚀和磨砺,并且正在迅速消失的群落进行抢救性的拍摄,共拍摄了这个小镇十几个村庄中二百多位老党员的一万余幅珍贵照片。我将继续用影像把他们的音容笑貌和本色精神留存下来,力图为历史留下一份档案,为后人留下一种尘封的记忆。

 

2007年11月24日,在革命老区夏庄镇人民会堂里,参加党员大会的老党员们会后在聚精会神的观看济南市青少年宫孩子们表演。曾毅

 

张希英(1929年4月生人,1944年7月入党) 参加妇救会,为八路军做军鞋、纳鞋垫,经常跟着游击队埋地雷,运送军粮和弹药。©曾毅

 

董祥平(1927年10月生人,1945年3月入党),埋过地雷、剪过敌人的电话线,曾多次随县大队打鬼子,并多次立功受到表扬。©曾毅

 

赵明兰(1926年3月生人,1945年1月入党)15岁参加儿童团,后任妇救会长,曾用乳汁救护过八路军伤员,后来她的事迹被广为传颂。©曾毅

  鲍永清:我在家乡拍动物

 

  万物皆有灵性,我们要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我的初心就是希望通过野生动物影像,让更多人认识和保护家乡的自然生态保护野生动物,这个初心我永远不会改变。

 

藏狐与旱獭,2018年6月拍摄于青海祁连山天峻草原。©鲍永清

 

大鵟,2018 年11 月拍摄于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天峻草原。©鲍永清

 

雪豹肖像,2018年4月拍摄于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天峻片区。©鲍永清

 

依偎,2019年5月拍摄于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天峻片区。©鲍永清

 

  龙江:极限海拔

 

  攀登8000米级的雪山和极限摄影不是去征服自然,而是在挑战自我,挑战自己在极度严寒、疲惫、孤独、恐惧的状态下的意志力。当你站在高山之巅,脚下是万丈深渊,远处是一望无际的高原、山峦,所有的山峰都在你的脚下,一览众山小,那登临世界之巅的极度幸福感自豪感***,大自然的恢宏、辽远、广阔让你感到个人的渺小、天地的无限。

 

安娜晨韵。2019年4月,攀登海拨8091米的有***亡峰之称的安娜普尔纳峰,早晨从5100米的一号营地向二号营地进发。©龙江

 

风雪人生路。2019年4月, 攀登海拨8090米的安娜普尔纳峰时,从1 号营地到向着2 号营地攀登的过程中极端的天气,给攀登增加了很大的难度。©龙江

 

下撤。2018 年5 月,登顶8416 米的马卡鲁峰下撤途中,疲惫不堪的队友。©龙江

 

星星点灯。2015年6月,攀登海拔5115米白马雪山的未登峰,早上5:20 一行攀登者带着头灯从一号营地出发时,若隐若现的灯光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龙江

 

  李馨:帕米尔塔吉克人

 

  于我而言,个人的表达远比直接描绘世界更重要,经典电影与古典绘画是我摄影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在多年的环境肖像摄影实践中,我通过古典绘画中的严谨构图方式去构思摄影画面,使影像作品具有视觉冲击力,但这不只是构图精准,同样需要色彩饱和、画质细腻。

 

丰收的季节,2009。秋收季节,塔吉克族孩子们在帮父母劳作,家族成员共同生活、劳动。严苛环境、独特的历史决定了他们过着艰苦而又有尊严的高贵生活。©李馨

 

余晖下的牧场,2013。十月的高原气温寒冷,海拔4300 米左右的乌鲁克苏牧场的牧民们即将转场,骆驼是高原牧场里***重要的交通工具。©李馨

 

五代同堂的家庭照,2010。塔尔乡五代同堂的祖屋里,家族成员紧密依存,用族群的温暖抵御严酷的自然环境。©李馨

 

闺房里的家庭照,2015。色彩艳丽的塔吉克刺绣品是塔吉克女人们的手工杰作,为广袤苍凉的高原带来繁花似锦的温馨记忆。©李馨

  李志良:牵引线

 

  东莞制造是充满张力的,勾勒东莞制造的影像更应该是多维度、多元化的。创作时,除了进行如实的记录,我更多的是从艺术的层面去构建东莞制造的影像表达,以来自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方式为东莞制造插上艺术的翅膀。

 

防疫必***“剂”,2020年2月25日 ©李志良

 

新员工(铂金印相),2018年5月17日 ©李志良

 

芯片工程师,2018年5月22日 ©李志良

 

研发团队,2018年5月4日 ©李志良

 

  肖萱安:我的三峡 1980-2020

 

  《我的三峡1980-2020》系列作品的创作灵感还源自传统文化,有很多影像植入了由诗词转化而来的影像元素,为这些影像注入了思想内核。同时,这些作品分别植入观念、纪实、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创作方法,使多种艺术表现相互影响渗透,构成了我对于当下环境与生态之间的深刻感悟,展现了我眼中的三峡与客观世界关联的各种意象。

 

三峡记忆,用2000多幅图片拼接而成三峡生活碎片(2) ,2016- 2020。©肖萱安

 

三峡记忆,用1900多幅图片拼接而成三峡生活碎片(1),2016-2020。©肖萱安

 

巫峡民居,此地水位138米,2000 年 ©肖萱安

 

当年64岁的移民周志祥老人与他的狗,云阳老县城,2007年 ©肖萱安

 

  陈茂盛:大地诗意

 

  我笃信摄影的本质,是体现内心小宇宙与外部大宇宙之间的异质同构关系,是体现“我世界”(摄影者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作为摄影者,我坚持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感悟,尽量在作品里化合为一。

 

绿茵牧踪,赤橙黄绿青蓝紫之四,2012 ©陈茂盛

 

翠波苔痕上阶绿(南部非洲海湾),2013 ©陈茂盛

 

大地如梳新犁地(新疆喀什盐田),2012 ©陈茂盛

 

橙光家园,赤橙黄绿青蓝紫之二,2013 ©陈茂盛

 

  邵大浪:西湖摄影三十年

 

  回首30 年西湖摄影创作之路,我越发感到摄影并不只是向外观望世界,更要向内审视自己。作为摄影人,我们总是希望背着相机走得更远,但其实,一个人走得再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内心。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

 

“西湖心象”系列,1991 ©邵大浪

 

“西湖心象”系列,2003 ©邵大浪

 

“西湖心象”系列,2007 ©邵大浪

 

“西湖心象”系列,2020 ©邵大浪

  郑伟杰:《极象》三部曲

 

  我的影像,意在找到某种既饱含情感又富有内涵的创新形式,而不是为了抽象而抽象,也不甚在意它算不算真正的抽象艺术。

 

“河图”系列03,2019 ©郑伟杰

 

“瓷语”系列06(局部),2017 ©©郑伟杰

 

“洪荒”系列08,2018 郑伟杰

 

“洪荒”系列09,2018 ©郑伟杰

 

  谢子龙:我的影像三部曲

 

  一路走来,摄影给我带来激情与快乐,也有了我的“影像三部曲”,即:以影像讴歌—《光荣的劳动者》、以影像回溯—《田野·舞者》、以影像阐绎—《影话中国故事》。

 

“田野・舞者”系列002,2008 ©谢子龙

 

中华陶瓷・《陶圣宁封子制陶》,“影话中国故事”系列007,2020 ©谢子龙

 

薛莹,全国劳模、铆接装配工,“光荣的劳动者”系列006,2017 ©谢子龙

 

熊朝忠,全国劳模、拳击运动员,“光荣的劳动者”系列008,2017 ©谢子龙

 

  马国彤:快消年代的商业摄影

 

  商业摄影的创意就是要抓住商品的核心特性,商业摄影贵在于创意,创意是商业摄影作品的灵魂,好的商业摄影通过创意将产品的功能特点以及优点巧妙展示出来,让人了解、熟悉,让人过目不忘。

 

极速体验,2012 ©马国彤

 

4G 快乐盛宴- 手指篇,2015 ©马国彤

 

美的冰箱- 鲜鸡篇,2010 ©马国彤

 

华为“天上人间”篇,2010 ©马国彤

 

  李嘉宾:虚拟的***自然状态

 

  商业摄影作品呈现的可能是一个看似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但它却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精准的构建,呈现出“虚拟的***自然状态”,并以此达到***佳的商业诉求,这一切的完成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实现,摄影师只是这个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前沿,2013。在时尚的***前沿,他们是设计师、艺术家,有着超前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令人无法理解,他们脑洞大开,想象力和创造力极为丰富,是艺术和时尚的引*者。他们掀起了新潮流,他们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却往往高于生活的现状,他们是少数的,有时候被人们理解为异类。©李嘉宾

 

坚毅的可兰白克,2018。人们通过竞技体育中发生的故事,对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形成看法,这些看法告诉人们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及世界的其他部分,竞技体育已成为宣传价值观的理想场所,他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李嘉宾

 

霓裳,2016。摄影对绘画审美意向化的呈现,在某种角度上也是对绘画艺术的延伸。浓重的影调塑造***的时尚优雅的形象,将一个个具表现力的美的瞬间定格。©李嘉宾

 

查尔丝汀就像一首抒情诗,通过轻松随性的吟唱,表达对恬淡生活的向往。崇尚雅致的生活态度,希望享受宁静的安逸,打造在家中归隐大自然的可能,拍摄于2013 年6 月。©李嘉宾

 

  金像奖评委如是说

 

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组委、评委、监委和观察员在评选现场的合影。陈黎明 摄

 

  近期我们收集到部分金像奖评委的评审感言,现摘编如下:

 

  陈小波(纪实摄影类评委)

 

  我所在的纪实类评审组,多名评委都是第①次参加。九位评委对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以及为中国摄影呕心沥血的摄影家,有共同的评判和认知。虽然我们一起为几位杰出摄影者犯的小错误:如贴错说明、修图、一张照片选择不当……扼腕叹息,但我们从头至尾严格遵守规定,每次评议意见***终都能达成一致。

 

  傅拥军(纪实摄影类评委)

 

  中国摄影金像奖是评人,我觉得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作品,这与“文如其人”一个道理。我比较关注作品的深度、难度以及完成度,这是必要条件。另外,我欣赏那些持久深挖某一领域的或某一地方的摄影师,本届纪实类获奖者里有多位摄影师就具备这样的气质。那些平时口碑好的摄影师大家都愿意给他加分,这个口碑既包含做人做事,也包含他对社会的贡献。这次参加金像奖评选被“缴”了手机,体验难得的清静。感受***深的是整个评审程序流程极其严格、规范、科学,每个环节都留下痕迹,确保评选的公平公正。之前我参加过金像奖和国展的评选,但这次是史上***严,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冯建国(艺术摄影类评委)

 

  金像奖的评选总体是强调“评人”,特别是艺术类的作品,我的理解是“艺品”也包括了“人品”,摄影家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达,对艺术追求的态度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都能体现出一位摄影艺术家的“人品”。我的评选标准就是要遵循评选规程的基本准则,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地投下每一票。

 

  徐艳娟(艺术摄影类评委)

 

  金像奖作为业内***高荣誉,“评人”是其***重要的属性之一。参评者的摄影作品、文稿、品行、行业影响力等综合要素共同构成评审体系。为保证这个体系的客观性,评选进入终评后,每个要素都被分解为明晰的指标,进行分值的量化。但尽管如此,不同领域、不同风格、不同背景、不同特长、不同年龄的创作者同台竞争,仍给评选带来很多挑战。可以说,讨论、争辩贯穿始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像奖在所有人心中的份量。希望金像奖能够持续发挥行业的引*作用,让人因奖而成名,奖因人而生辉。

 

  张国田(艺术摄影类评委)

 

  我们用三天时间反反复复地去看作品,去研读其中的内涵。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从艺术的表现力到作品的呈现,是能够被视为当下中国摄影主流高度的。在清空杂念进行的评选中,评委们认真职守、阐述见解,赋予了作品贴切而中肯的评价。当全体评委的意见结合、统一起来之后,便形成了本届金像奖评审的客观标准。

 

  我一直思索,自己为什么会在完成评选工作后还长久无法自拔?我现在好像仍能从每一幅影像中看到作者的情感与理念,还能看到这些作品在摄影师心中的分量和他们对于金像奖的重视。

 

  我心目中的金像奖评选,是对摄影师整体的评估,是体现每个摄影师对于摄影艺术长时间的关注与认识的水平,是对于摄影创作是否具备经典性与前瞻性综合价值的评定。也因此,我在心里尊重、欣赏着每一位参评的摄影师,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对中国摄影贡献的意义,这也是金像奖的品牌意义。

 

  线云强(商业摄影类评委)

 

  一进商业摄影类评选现场,评委认真看完参评者作品,感觉各省参评作者不均衡,个别参评作品有“硬伤”,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共同阅读征稿规则和评选要求,按照“摄影作品、专业论文、个人品行、影响与贡献”的评选标准,按照严格的评选程序经过三轮评选打分,组织对每一位参评者认真复议,坚持宁缺勿滥、获奖高水准的原则,***终商业摄影类获奖者两名,空缺一名。

 

  郝远征(商业摄影类评委)

 

  我作为商业类评委,看到了很多构思巧妙、趣味横生、幽默风趣的作品,但也有不少作品缺少商业摄影的要素,选送作品不严谨,给人以混乱平淡的感觉。好的商业摄影作品必须主题明确、立意清晰、视觉突出、简洁明快。向人们展示这件商品、这幅人像、这个景点***好!达到让人们消费的目的。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们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给予每位作者专业的评判,让***的作品得到共识。总之本次商业摄影作品选送不多,对作品的选择带来了局限性。今后应该吸引更多的商业摄影师参评金像奖,以此推动商业摄影的发展与繁荣。

摄影, 金像奖, 摄影界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2020中国婚博会收官站恰逢圣诞,首日交易3.64亿
NASA发布30张天体照片|迄今曝光时间***长的照片被发现|伊尔福推出复古胶片相机
2020年度DC Watch读者***喜爱相机票选结果公布
让男人受罪,女人心碎:动辄上万的“婚纱旅拍”,才是套路王
拒绝迎合畸形审美!她游历世界7年,拍遍全球2000多位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