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大千世界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为什么非要拍些「反人类」审美的东西?
2021-02-23发布
转载自:公众号:原画册

  去年写作的系列大众破冰艺术摄影系列文章,收到许多好评,但同时也有许多尖锐的「拷问」。例如这个:

 

  网友A:

  大千世界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不拍,拍些所谓冷面的、看起来乱七八糟的、云里雾里的东西就艺术了?拍这些犄角旮旯、社会阴暗面、满地鸡毛、不知所云的东西,是显得自己比较特别?反人类普遍审美你确定不是在冒犯观众吗? 

 

  由于隐私保护,上面的评论化名为“网友A”,文字也经过了处理。他所指的是当时文章中列举的一些作品,包括一些大师作品和摄友们的习作:

 

©《民主森林》,威廉·埃格尔斯顿

 

©《不寻常之地》,史蒂芬·肖尔

 

  ©《色彩》习作, Dam keeper

 

  ©《色彩》习作,崔健

 

  我们并不想把这样的评论定性为「乌合之众」不再继续对话了,因为网友A的感受的确也是部分朋友阅读「大师作品」时的真实反映。在《为什么你讨厌所谓的“艺术摄影”?》中,我已经解释了这种心理的产生的原因在于,大众对「那些流芳百世***牛的摄影作品」的视觉期待落空,并用冷面、非叙事、不确定等补丁部分还原了艺术摄影的本来观感。

 

  但没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摄影往深了去就走向了这些「反人类普遍审美」的方向呢?

 

  下面我们中立客观聊聊,也期待给困惑的你更多帮助。

  -

 

  01

  所谓「反人类」审美,

  是个什么审美?

 

  网友A的评论隐含着一层语义,即那些被描述为「冷面的、看起来乱七八糟的、云里雾里的东西、犄角旮旯、社会阴暗面、满地鸡毛、不知所云」的东西,就是与人类普遍审美相背离的,就是反人类审美。

 

  如果反向思考,可以看出他所定义的人类普遍审美,大概是「漂亮、美好、让人舒服、感动、抒情、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一类,总结起来就是——

 

视觉正能量

 

  在多次线下课程中,当我们问到“什么样照片是美的?”,几乎每次都会得到诸如「舒服」和「漂亮」「震撼」「奇特」等答案。

 

  符合网友A所指的大千世界的美,可以在IPPA、MPA、国家地理、索尼摄影比赛公开组中被广泛看到:

 

© 丹尼尔·海里格(Daniel Heilig)

2019年MPA摄影大赛总冠军

 

© Tomlslav Velc 

2021年索尼摄影大赛国家组,克罗地亚

 

© Jassen Todorov

虚幻,2018国家地理摄影大赛总冠军

 

 

  对啊,这些是多么容易被震撼的图像啊,大千世界的美拍都拍不完。

 

  我们再来看部分被归类为艺术的作品的观感:

 

©《贝多芬的眼镜》

选自Ricarda Roggan的项目《Apokryphen》(伪经)

这是比较偏中性的表达。

 

©《The River Winter》,Jem Southam

相对于风光大片,画面的「乱」和题材的非猎奇,是一种中性偏负面的表达。

 

©《鸦》深濑昌久

动物为什么拍得「丑」?因为这部作品本身就无关漂亮与舒服。

 

  比较二者的话,后者更常出现中性乃至负面的意象。所以本质上,网友A所描述的不是「反人类」审美,其实是只是「反舒服漂亮震撼」的审美。而从100多年的摄影史来看,

 

「舒服」「漂亮」「震撼」虽让人爽,

却是艺术作品的既非必要,

更非充分条件。

 

  其实还是因为观者的审美光谱局限在较小的区域,而艺术作品们却是连续、广泛地分布在光谱坐标各处的,具体可以参考《为什么有些摄影作品“看不懂”?》。而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尺寸、媒介等问题,参考《看不懂摄影大师作品谁的错?我帮你找一点客观原因》。

 

  那,艺术作品中为什么总存在「反舒服漂亮震撼」呢?这是大师们宣扬在「负能量」吗?

 

  -
 

  02

  为什么要「反舒服漂亮震撼」呢?

 

  先说结论:

 

  当你要真诚、细腻、深刻表达一件事情的时候,只动用「舒服」「漂亮」「震撼」一类的语言是不够的,几乎无法回避中性表达乃至负能量。

 

  这就好比文学写作,我们即会读到余光中先生《绝色》中「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这种充满惊艳与美感的语句;也会看到鲁迅先生《过客》里「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这样有些荒凉破败的描写。

 

  如果你将杰克·凯鲁亚克的写作限制在「舒服」「漂亮」「震撼」一类,那么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

 

  摄影视觉也是一种语言。人类的情感不仅仅只有「舒服」「漂亮」「震撼」一类,也包括了很多中性色彩、负面情绪的表达。正能量在弘扬社会正气方面是个好东西,但在摄影和其他多种门类的艺术表达中却未必是。

 

  纵观艺术史,你会发现延绵上万年的艺术作品,所描绘的并非只描绘美好的一面,也充斥着***亡、暴力、苦难。古典艺术常带着一种对宗教的宣扬和精神的歌颂,而当代艺术出现在后现代的解构主义背景中,常出现“发问”的形式。

 

©《希澳岛的屠***》,布面油画,德拉克洛瓦

古典绘画中描绘的“苦难”

 

©《艺术家在场》,行为艺术,阿布拉莫维奇

当代艺术中的“发问”倾向

 

  所以我们也经常说,

 

当代艺术不仅审美,也审丑

 

  事实上,更多可以被称为「艺术」的摄影作品的常见的特征是冷静、客观、复杂、多元。其实它们也没有刻意「反舒服漂亮震撼」,只是会根据创作者的需要平等对待正面的、中性的、负面的意象而已。因为如果只追求讴歌壮丽美好幸福,就束缚了手脚就只是「爽片」。

 

  之所以「反舒服漂亮震撼」的作品容易让人觉得被冒犯,是因为大家会将生活中对「负能量」的厌恶迁移到对艺术作品的期待中来,潜意识里觉得

 

 

  而这几乎是大众对艺术认识的***普遍的刻板印象了。

  杠精附体,还有一种常见的争论:“不啊,纪实摄影经常关注民间疾苦,在表达负能量,但我觉得也很好啊!某些大师就是瞎拍啊。” 这里有个微妙的点,偏报道的纪实摄影虽然表面上是负能量,但人们普遍不会被冒犯。原因在于,这类摄影多是社会现实题材,激发的是人们的怜悯、同情,是有明确立场的,给人一种「好惨,要重视起来了」的问题将要得到解决的既视感。形式上,也多为「古典」和「画意」。读者的心灵也得到了抚慰,视觉也很好安放。又或,人们对民俗、偏远地区、乡土情结有着怀念与猎奇——这本质上也是让观众舒服的。

 

  对应的,我们常看到古典绘画中描绘的苦难负能量,也是画意的,像是「用优美的旋律唱了一曲悲歌」。而当代艺术很多是直接怼给你一堆让你感到视觉不适的东西。

 

©《卡亚拉孩子》,Sebastiano Tomada

2017年IPPA总冠军,

 

©Untitled 153, 辛迪舍曼

假扮“尸体”的作品

 

  进一步总结,被评价为「反人类」审美,形式上不「舒服」「漂亮」「震撼」,还不「解决社会问题的」,而更像是没解决完问题就走了。于是,那些表达个人的小情绪、日常的犄角旮旯、视觉上的复杂结构、非具象的、那些悬而未决的事情、那些偶发即兴的东西、那些不正经的小幽默,就容易躺枪被大众骂了。

 

  创作中平等对待正负能量,真是有很多好处:

 

  -以提出问题代替解决问题,给了作品更多审美可能性

  -显得不那么刻意,也就不那么刻板

  -形式上更多元,视觉上更多可能性

  -不受语言和文本束缚,还摄影视觉语言的优势

  -避免「立场」预设而让作品变得审美路径单一



© Wolfgang Tillmans

 



© 李俊金

 

  所以也不是创作者们故意用「负能量」来彰显自己的不同,反而是刻意地展示美好舒服的一面,你爽我爽观众爽,限制了审美路径和丰富程度。这类作品应该由功能性更强的商业、新闻、宣传类摄影来完成。

 

©John Stanmeyer

2014年“荷赛”年度图片奖。新闻摄影。

 

  许多人执念于摄影作品要「正能量」,还因为我们的教育中文学艺术与崇高、优美、抒情的关系被过度绑定了。那位以批判观点写「三打白骨精」读后感的小学生,被老师批评为「太负能量」一样,让大家感觉莫名其妙。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人心中的「好照片的标准」实际上是商业摄影的标准,很多人认为的「作品的价值」,实际上是传播价值。但这不是摄影的***价值。

 

  另一个角度来说,观众也不必太维护自己的价值观,对审美光谱之外的作品就污名化为让人不爽的反人类审美。

 

  -

 

  03

  不对立商业和宣传属性,

  但有个问题……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童鞋会问:

 

  老师,我不想整那么深奥的所谓艺术,我就想拍点美美哒照片记录美好生活怎么办?还是得跟宣传、新闻、商业学啊,它们才是大众摄影的老师啊。

 

  如果你这样想,证明你的偏好依然是用摄影记录简单美好,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们也从来不会简单地对立起业余摄影爱好和艺术摄影。

 

  但我不建议的是,以自己认知和偏好外的审美与表达为敌人,因为这会让你的创作陷入十分保守的境地,因为

 

  保守会反噬你的理解力和创作力

 

  具体来说,可能对一些真实场景的记录会被你认为「社会阴暗面」,一些细致入微的观察会被你认为「犄角旮旯瞎拍」,一些难以用语言转译的表达会被你认为是「乱七八糟云里雾里」。

 

  本可以平等对待的创作动机,被污名化了

 

  保守的人或许会更容易定义给更多东西划去可能性,自己可以耕耘田地也会越来越小。而事实上,无论是以马格南为代表的新闻摄影,还是***的时尚摄影,从来都是不吝向艺术摄影请教的,关于这点挖个坑,以后来谈。

 

©海伦娜,阿肯色州,埃里克·索斯

马格南图片社正在吸纳更多像埃里克·索斯这样过去被认为是艺术摄影师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既通过IPPA和MPA的审美让更多人被摄影吸引,同时激励大家以艺术摄影为上层指导来与摄影细水长流相伴,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有更多丰富的、可达的创作。

 

  我们推荐每个人读艺术摄影,也并非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而是希望大家意识到,电影和摄影这种大众视觉艺术,也是可以和音乐、建筑、文学、绘画类似,也是

 

  有了解严肃艺术之必要

 

  这和我们***好读些文学经典而不只是网络小说,要听古典音乐而不只是通俗歌曲,要看艺术电影而不只是好莱坞大片一样。至于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严肃艺术,这是个艺术哲学能解释的问题了。

 

  有人还认为,他们是大师,所以瞎拍才会被合理「解释」。那么我们就不放大师作品,看看普通人是如何在「莫名其妙」的图像中找到更多可能性的吧。以及你是否能从中读到和大片硬照舒服漂亮不一样的闪光点呢:

 

© 韩松

 


© DJH

 

© 蓝鳍蓝

 

©照照

 

©趙赵

 

©weihong

 

©W.宸

 

  -

  总结

 

  大千世界那么多美好,

  为什么要拍些「反人类」审美的东西?

 

  ***后,感谢这个问题的质疑,让我们能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总结如下

 

  -很多人所认为的“反人类审美”,其实只是“不那么舒服漂亮”

  -大千世界的确很美,但美不限于优美、漂亮、崇高

  -平等对待正面、中性、负面,可以获得更多摄影语汇

  -舒服与漂亮是艺术作品的既非必要更非充分条件

  -艺术摄影是摄影中的严肃艺术,建议每个摄影师都有所了解

  -许多人对摄影的刻板认识源于商业、宣传、新闻摄影,在它们之外还有许多值得拓展的区域

  -保守的审美光谱容易反噬创作力

 

  希望网友A也能认同,美好的大千世界,是完全可以包含犄角旮旯的。
 

-end-

摄影, 审美头, 摄影师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副厂镜头厂商的原厂相机——适马数码相机历史
OM高管:奥林巴斯将推出令人惊喜的新相机
电影人、时尚摄影师、画家……8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带你进入“暮光”之城
盘点!泉州这些年倒闭的婚纱摄影店!剩下的何去何从?
湖南90后美女摄影师cos李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