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入门摄影的初学者来谈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澳洲曾误入一个博物馆,竟然发现里面有个小展厅正在举办摄影展,那个影展是关于环保的主题,大部分摄影师并不是专业的摄影师,而是一些环保组织的成员,拍的内容大都是动物与植物,照片的风格有点类似于国家地理杂志上的那种好看的照片,有展现小动物之间母爱情深,也有在森林中拍一抹阳光照射进来,但看完了这些作品我还是很感慨,虽然这些作品并不是很多专业人士心目中的摄影大作,也不属于深刻的艺术摄影,但是照片画面中透露出的摄影师的基本功都是很扎实过关的,也正是因为这些作品都挺有技术含量,挂在墙上也是体体面面的,仿佛大方地告诉参观的人:一般人还拍不出来呢。
稳定的画面,合适的曝光,基本的摄影语言,***的瞬间,可供打印输出的画质……这几年我发现好像我们的摄影爱好者都不太看重这些摄影基础的训练,在国内的摄影展上经常能看到画面上有技术硬伤的作品。与摄影基础相比,大家好像更喜欢谈大而玄空的话题,比如,喜欢谈拍照时候的感动,喜欢谈照片的社会传播,喜欢谈瞬间的趣味性,喜欢谈摄影师的人生阅历,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摄影画面之外的话题。
请回到摄影内部来,就摄影创作而言,摄影师基本的工作是什么?是经营好四边框内的画面,我们要竭尽一切为这个画面而负责!这才是摄影师的基本工作,特别是对于初学者,你无需在入门阶段把大量时间花在主题和内容上,“拍什么?这么拍有没有意义?是不是别人已经拍过了?”请放下这些担心,先竭尽所能的去训练 “怎么拍,怎么把画面拍得更好”的问题上,把画面拍得扎扎实实,拍得过关,把高昂的相机优势发挥出来,这才是首要的。
经常在评片的时候,看到很多影友解释自己的作品会说:我想表达的是这个社会对老年人的轻视、想表达的是环卫工人的辛苦……没问题,这些主题都没问题,但问题是,想得虽好,画面根本没表达出来,这就好比一个作家写文章,自己虽满怀激情,泪流满面,但写出来的语言平平,读者读后只能是无动于衷。的确,现在的摄影入门门槛不高,但是,门槛不高,不代表没有门槛,摄影师无论内心多么情绪饱满,情感丰富,都需要把这一切想法用技术寄予在画面中,否则一切都只能是空谈了。
作为摄影师的你,可能***需要考虑的应该是视觉中心出现在画面什么位置才合适?要在什么瞬间按动快门?要怎么处理画面的空间关系?要把什么事物框进来,什么事物框出去?要用哪种色彩关系来表现情绪?画面的影调关系是***佳的吗?怎么提高画面的精美度……探索这些技巧性的问题一点也不丢人,去问一个资深的摄影师“你这照片是怎么拍的,拿什么相机拍的。”不需要遮遮掩掩,因为这些技术性问题非常重要,处理好了,可以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一幅照片的主题内涵。
是的,形式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单幅照片,形式处理得当,哪怕没有内容,画面也是成立的,许多现代主义摄影作品就是如此。
这几年互联网上的摄影文章多偏内容解读(阐释内涵、社会贡献等)而轻形式解读,再加上中国人讨论问题多喜欢用道德和社会语境等大而空的话题来代替专业问题,这些都无疑给初学者制造出一种摄影形式语言不重要,摄影技术很简单的错觉。
其实,我反而建议初学者请先把照片拍出形式美,因为你会发现,想把照片拍美,对于初学者而言也是相当有难度的,视觉的美感是需要视觉元素的***优组合再加上技巧才能得以实现,本身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目前一些当代摄影作品有去审美化,回归日常化的倾向,这又给本就云里雾里的初学者造成一种误解,认为好像摄影好像越丑越当代,越随意越当代,画面追求视觉美就是糖水片,摄影不需要技术……在本文中我不涉及这方面的讨论,但是有一点我想说——当代的作品非常依赖画面的构建,相比,传统的摄影作品才依赖于主题。在基础都没打牢的前提下,先不要在这些摄影之外的话题上过度耗神,你需要的其实是在内心树立一份对摄影基础的尊重,花点时间学习一下摄影,搞懂画面都是由哪些视觉元素决定的,多拍,苦练。
娱乐摄影的时代,放松创作的心态是可贵的,但娱乐和随便拍是两回事,毕竟,摄影师是靠照片说话的人,如果画面都拍不好,说话的底气何在呢?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