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日站设计说(ID:iamdesign120),已获得其授权
在人手一台相机的今天,你愿意为一张照片花多少钱?看看下面三张照片联作,你认为它们可以值多少钱?
▸《海景》系列联作 《Black Sea, Ozuluce/Yellow Sea,Cheju/Red Sea, Safaga》
2007年,有人花165万美元从纽约拍卖所带走了这三张照片,这也是迄今为止的亚洲当代摄影作品***高记录。
这组照片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有人愿意花天价为它买单?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组照片的摄影者——日本传奇摄影大师,杉本博司。一个摄影作品被安放在与毕加索、米罗、蒙克等***艺术家同一个拍卖场的摄影家。
▸杉本博司 个人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杉本博司:一个一生都在寻找童年的摄影师
电车从热海一路驶向小田原,穿过细长的眼镜隧道,小小少年从电车窗口,看到如画卷般蔓延开来的蓝色大海。这一幕被永远定格在他的脑中。
这个小小少年就是杉本博司。多年后,他创作了职业生涯中***为重要的作品——《海景》系列。也与大海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海景》系列 Baltic Sea Rugen 1996年
“有幸在台北看到了一次杉本博司的个人展,走到《海景》系列前边,就那么直愣愣的看哭了起来。”一位网友这样描述亲眼看到《海景》系列照片时的场景。
全部运用海天二二分的比例,完全违反传统摄影常识中的构图形式,简单黑白色调的大海和天空,却让每一个亲临展览现场的人都感受到莫名的震动。
▸《海景》系列
“细看真的太多细节,这个不到现场看是感觉不到的!” 一位去看过展的朋友在得知日站君要写杉本博司时,满脸的激动和崇敬。
系列中的另一张单幅作品《Boden Sea》,甚至被拍卖到了100万美元,并被爱尔兰国宝级摇滚乐团U2选为专辑 《No Line On The Horizon》的封面。
▸《海景》系列 Boden Sea
24小时蹲在同一片海边,摆放笨重的机器,观察不同时间和状态下的大海。这个系列一拍就是40年,跑遍数十个国家,见证过无数海边日出日落,杉本博司开心得一如当年那个***次在小田原看到大海时的孩子。
多年后,他又回到了小田原,并亲自担任建筑设计师,创作了建筑作品“江之浦测候所”。这个建筑景点如今广受欢迎,2018年,原研哉亲自去那里拍摄取材,选入他的“低空飞行”项目。
▸原研哉将江之浦测侯所选入“低空飞行”
这个建筑中***有名的两个建筑是70米长的“冬至光遥拜隧道”和“夏至光遥拜艺廊”。分明是杉本博司在寻找那个记忆中穿过眼镜隧道的少年。
他在个人所著书籍《现象》中这样写道:
记忆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你不会记得昨天发生了什么,但是你却可以清晰地回忆起童年的瞬间。在记忆中这些瞬间缓慢地流逝,也许正因为这些体验都是***次发生,使得印象更为栩栩如生。然而接下来不断的体验,一直到成人时代都是对过去的重复,因此也就逐渐变得无足轻重。细细回忆你***早的记忆,从童年一路过来,就可以发现记忆永远是堆积起来的,层层叠叠。
所以,他的另一个系列作品《剧场》中,也可以看到他童年经历的影子。
▸《剧院》系列 Akron Civic, Ohio,1980
图片▸《剧院》系列 Union City Drive-In | 1993
▸《剧院》系列 Paramount Theater, Newark | 2015
***次进电影院时,杉本博司还在念小学,在漆黑的电影院,沉浸到面前那张硕大银幕中的未知世界中去,一刻也舍不得眨眼睛。
看电影和做梦这两件事有个相似之处,就是都会在观看中丧失自己,我们的意识被卷入,甚至因此汗流浃背。
多年后,他还能记起当年时的场景:
“剧场系列是人生的隐喻。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一样,但当生命结束时,他们都回到同样的白光。”
“太多的信息***后成了什么都没有,这是很有趣的概念。你如何知道无或空?你必须要用什么东西去包围“无”,而在这种情况下,电影院就是去承接“空”的箱子。”
《海景》和《剧院》这两个杉本博司***重要的作品系列,迄今已经将近半个世纪,他用半生在回应他的童年。
杉本博司:一个总在“过时”的摄影师
杉本博司笑称自己是“宋朝摄影师”。
在对各种古董的研究中,他接触到了宋朝的画作和器物,被那个意境深远的独特美学世界吸引。
在宋朝的画家中,他尤其喜欢“南宋四大家”之一的马远。
在2012年,北京佩斯画廊的个展前言中,杉本博司曾谈到:“我承认,《海景》系列的创作灵感正是来自马远笔下的流水。”
“全无可看之处却正是可看之处,当视线全都集中于摇荡的波涛时,就会被一个波涛所吸引。再凑近一点看时,就会隐约看到这波涛之中还摇荡着其他小的波涛。如果再看更细节的部分,就有可能看到其中的银颗粒了,只不过这已经太细微了,远远超出了我眼睛的能力。
而银的颗粒与光的颗粒融为一体,能够直接透过这薄薄的纸张表面,穿透入观者的内心。世界是无限丰饶而又充满细节的,当这一切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便显得非常安静、放松、单纯。为了使自己获得这种体验,我才想去环游世界拍摄各大海洋。“
▸马远《水图》系列
当同龄的年轻日本艺术家都在追逐美国波普艺术,流行文化的时候。他却跑去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看远古动物。
他闭上一只眼睛观看着博物馆里陈列的远古动物标本,周围的一切仿佛消失,他来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原始时期,一个生猛而质朴的世界。
于是,有了《透视画馆》系列,他的成名作,也是艺术生涯的转折点。
图片▸《透视画馆》系列
在数码相机大行其道、传统胶片相机衰弱的时代,他坚持传统胶片摄影,坚持用笨重的8x10的大画幅老式相机,坚持精心研究银盐冲洗技术。现在,杉本博司***算是全球排名前5的暗房大师。
有人说,他的作品没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喧嚣。在其他艺术家还在拼命往观众脑袋里塞东西的时候,他用手擦干净一块空地,让你停下来留给自己。
杉本博司:一个追逐永恒的摄影师
杉本博司身上有一个很鲜明的标签:从来不拍活物。迄今为止十几个系列的摄影作品,一个系列拍摄数十年不等,但没有一张是有真实生命的。
要拍动物,就拍博物馆里的标本模型。
▸《透视画馆》系列
要拍人物,就拍蜡像!
▸《肖像摄影》系列
还有永远屹立不动的建筑。
▸《建筑》系列 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1997年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时间一直是他身上***大的标签,但他对当下似乎不敢兴趣。他在自己的著作《直到长出青苔》的开篇中,就引用了鸭长明的《方丈记》,表达了他的时间观:
“江河流水,潺不绝,后浪已不复为前浪。浮于凝滞之泡沫,忽而消佚,忽而碰撞,却无长久飘摇之例。世人与栖息之处,不过如此。”
这大概是杉本博司不拍活物的原因吧。在他眼中,一切生物都是短暂地栖居于地球之上,唯有“物”才是永恒不变的。
他对宗教也非常感兴趣。1995年,杉本去京都三十三间堂拍摄了《佛海》系列。
拍摄的那段时间里,杉本每天凌晨就进入寺院等待光线。当朝阳擦过御堂前的屋檐往内殿深处,光线几乎像画着平行线般直直射入佛堂正面的障子门,沉没在凌晨黑暗中的一千零一尊佛像,身上的金箔突然炫目闪耀。他独自伫立在佛堂,突然预感到了所谓的‘***’,不过就是如此吧。
▸《佛海》系列 1995年
杉本博司的摄影自带一种超越时间的永恒感动。
"我以为真正的美丽,是可以通过时间考验的东西,时间,有着压迫、不赦免任何人的腐蚀力量,以及将所有事物归还土地的意志,能够耐受这些而留存下来的形与色,才是真正的美丽。"
在观看杉本博司的那一刻,人消失了,我在荒野上除了风声,什么也听不到。
怎么样,看完这些,你知道杉本博司的照片为什么这么贵了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