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糖水片」真的没前途吗?
这是知乎摄影板块的热门争吵话题,也是摄影两个亚圈对立***尖锐的一个典型问题。以下根据原画册做摄影审美普及的经验说说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给摄影爱好者一些方向参考。
-
01.
有前途吗?
得看你如何定义「糖水片」
很多争论其实源于不同人对「糖水片」的理解有很大不同。据我观察,大概有三个程度的理解:
第①类
「好看得甜腻僵硬」
这种观点大多来源于普通摄影爱好者,部分摄影自媒体KOL。他们有一定审美和判断力,并大光圈,高饱和、高对比等「初阶漂亮」和不自然的后期并不能服众,所以这种「僵硬的漂亮」会被认为是糖水片:
这种意义上的「糖水片」广泛存在于基层影楼和初阶风光摄影
图自百度图片
第二类
「无特点的好看or无深度的表达」
这种观点大多为有一定基础的摄影爱好者,影像从业者,部分摄影自媒体KOL。除了好看,他们希望好看得有特点、有一定陌生感,内容有想法,否则会被认为是「糖水照」,门户网站吸睛风格的人像、建筑、风光摄影大体归为这一类:
「风光大片」不能说毫无审美,但被依然被诟病为「糖水片」
图自百度图片
第三类
「艺术摄影之外的一切」
这种观点大多为艺术摄影爱好者、艺术摄影从业者、学院派等人士,他们对艺术性有追求。不否认部分照片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形式和内容也开始有了想法,只要不在「艺术摄影」范畴内,而过多关注形式好看、内容过瘾,就被认为是「糖水照」,典型的就是IPPA(全球iPhone摄影大赛)部分照片:
ippa的照片形式陌生感和内容多样性尚可,但不属于艺术摄影范畴,因此部分人士也称其为「糖水片」
图自ippa官网
说白了,这也是个鄙视链,每个链条上人们心目中的「糖水照」都不同,都认为上一个链条都属于「糖水照」,并且在维护自己链条的合理性。我自己也有对「糖水片」的定义,比较宽泛:
「甜腻且确定的形式,不用思考就能懂的内容」
在这个上面几种定义下,我们来讨论「前途」:
如果你认为一般商业价值是「前途」,那么只要你能够控制好画面,让它们变得好看且有相当的受众,拍写真静物美食产品建筑不亦乐乎,用户愿意买单,开个影楼和小工作室能赚到钱,那么这种「糖水片」是有前途的。要有这种前途至少要超越第①类鄙视链。
如果你认为高级的商业价值是「前途」,那么可能你需要一点自己的风格,需要一些表达和想法,有商业合作买单,或是在写真静物美食产品建筑等常规客片中突破了流水线审美天花板,追求了更多元的好看,也容易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风格,那么这种「糖水片」是有前途的,比起上一种,你的客单价通常会高很多。要有这种前途大概要超越第二类鄙视链。
滨田英明,大概是「糖水照」有「前途」的典型例子
如果你认为艺术价值和艺术业内的承认才是「前途」,那么可能你要系统学习艺术摄影,***好是能够在在艺术圈获得一定「合法性」,办过业内认可级别个展联展,有自己的藏家,***好有画廊代理。
有人追求利的「前途」,有人追求名的「前途」,所以不同情况都不一样,我的结论是:
「糖水片」定义不同,
但只要有自己的市场,都可以有「前途」。
所以关键在于让自己的作品找到这条生存之道,那就是前途。如果跨链互掐,争论会是无休止的。例如,你认为基本没有藏家的小艺术家,和日本摄影师滨田英明,谁更有「前途」?
关于「糖水照」的讨论,更有价值「糖水照」引出的其他问题,会帮你理清很多观点:
-
02.
「我就喜欢糖水片,咋地?」
按理来说,无论是谁拍照、怎么拍,只要在法律允许、道德接受的范围,都是自己的自由,可为什么「糖水照」会成为一个争吵话题呢?
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讨论:
乍一看,这些都是对大众喜闻乐见文艺形式的维护辩解,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和骄傲,但不幸的是,它经常会变成
「盲目自大」和「无理抨击」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观点和讨论:
所以我看到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民粹主义者,以「糖水照」为幌子,对艺术性的误解、歪曲、指责,带有强烈的泄愤情绪,弯酸指责艺术家,甚至有点反智。可怕的是,因为群众基础的数量更大,且有大量的摄影KOL带头搞饭圈文化,这种声音通常是盖过理性的辩论的。
这种风气下,形成了「艺术=拍苦大仇深」「艺术=把简单美好搞复杂」「艺术=瞎解释」「不拍糖水照就是在标榜自己是搞艺术」这些刻板印象,也反映了打嘴炮的人对艺术摄影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街头人文战地老少边穷,以及认为人民群众不配追求艺术性等创作观念……
《上山》,原画册社群摄影爱好者做的具有艺术性意味的个人摄影项目
这些观念造成的不是艺术的妥协,反而是大众艺术越来越僵化的表达和越来越单一的审美:
-好照片的标准狭隘,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拍了
-想要自我表达的时候,习惯性退缩
-跟艺术摄影走得更近的朋友,带着一种完全没有必要的「耻感」
-一些追求多元表达的爱好者,不敢去尝试,总觉得「艺术」不正常
-「艺术」变成了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
……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站在艺术摄影这边的部分KOL也有责任,一些时候他们过度强调「艺术摄影之外都没什么价值」,更因为自己的学术修养鄙视大众,造成了太多大众与艺术的对立情绪。这部分人数量不多,在「网战」中通常声量较小,目前是一个较小的圈子。
虽然「高兴拍啥就拍啥」的道理大家都懂,但人们都很难做到不去粗暴对待不同的观点,原因还在于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更「低级」:
-
03.
糖水片和艺术摄影有高低之分么?
通常不喜欢糖水照的人会用「审美低」来鄙视糖水片,而喜欢糖水照的人喜欢用「审美无高低」辩解以保证自己的合理性。
先说自己的观点:
表达无高低之分,但有深浅之分
按照之前自己的定义,「糖水照」甜腻而确定,内容也一看见就懂,所以糖水照是「浅」的。表现在:一看就懂、愉悦大众、直接表达简单美好的情绪。
而艺术摄影通常「深」一些,「广」一些,可能他会包含更多信息,引起更多思考,或者承载更抽象、深刻的话题。
陈萧伊,选自《Koan》
本质上,他们那没有高低之分,怎么表达都是自由,但深浅之分却不容诡辩。非要说自己拍的美国旅行游客照,和罗伯特·弗兰克的巨著《美国人》是一个级别的,然后用键盘狡辩「因为他是大师,所以才会被吹捧」,这除了获得一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没有任何意义。
加州一号公路游客照,图自百度图片
罗伯特·弗兰克,选自《美国人》
所以,如果喜欢「糖水照」,但又不能接受自己的创作比别人更低级的说法,那就定义为深浅,也没必要陷入「高低之争」。你喜欢「浅」「直白」「好看」「有趣」那就去拍精致的「糖水片」,当当网红很香;你喜欢「深」「思考」「提问」那就去想大师和艺术家学习追求「艺术性」。但非要武断认为「审美彻底无差别」「那些搞艺术的都是故作深沉」就既无理也无必要。
-
04.
「糖水片」是基础么?
有一个很有市场观点:「连糖水片都拍不好,为什么要去搞艺术?」,翻译过来就是——
拍好糖水照=摄影基本功
我仔细想了想,其实这种看法还是有一定道理,但局限性也很明显。
道理在于,「糖水片」形式比较确定,内容又不深奥,所以作为训练,目标确切,很容易找到技术问题症结。
局限性也很明显。一方面,「糖水照」审美光谱较窄,一开始就着眼在「糖水照」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实***开始是不喜欢「糖水照」的,如果强行将糖水照作为必经之路来训练,将会是一种不必要的规训。你完全可以从艺术摄影中获得同样的基础训练。
杜塞尔多夫学院派就需要高技,你可以对标他们来学习技术。只是感官上可能他们比较冷,「显得」没有太多技术含量而已。托马斯·斯特鲁斯/摄
这就像进行一个专业钢琴家的训练,可以从古典/严肃音乐中的基础部分练起,没有必要以通俗音乐作为「基础」。
我也看到许多器材党和后期技术流创作者,用对器材了解和后期中的500个图层的工作量来鄙视部分艺术家/艺术摄影爱好者技术不扎实,途径很「低技」,这也是逻辑不通的。其实艺术创作中可能有专业高技的地方(可能是500个图层,可能是1000个图层,也有可能是其他更多方面),也有可能存在低技的途径,一切都是以表达为目的,而不是为了炫技。
在这个问题上竞争,就跟学唱歌比只飚高音,学弹琴只比手速一样,
只会产生……嗯,
内卷。
只练手速无法保证你成为钢琴家,只飙高音也保证你成为歌唱家。「连糖水照都拍不好,更别说艺术摄影了」也是个谬论,用技术复杂的糖水照训练,不会让你走向艺术摄影,只会让你获得更复杂精细的「糖水照」。
如果一个普通摄影爱好者对技术并不感兴趣或者不敏感,那么我更建议的是在TA在更开放的摄影语言和表达路径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途径,这个途径有可能是更日常的、更低技但表现力更强的,更自由和动人的——而不是非要在500个图层式的糖水照后期模式中经受没有必要的「基础训练」,证明自己「基础很扎实」。
借用前面的一句话:「我拍照就是图一个乐,何必搞得那么内卷呢?」
总结
「拍糖水照有前途吗?」
不同人对糖水片的程度定义不同,
但是都可以找到各自价值观中的前途。
滨田英明,喜欢「糖水照」的朋友可以对标他追求「前途」
以及「糖水照」之争背后有这些:
- 拍「糖水照」,喜欢「糖水照」都没问题,有问题的是部分人因此搞出来的对艺术的抨击、饭圈文化和艺术民粹主义;
-「糖水照」不是摄影训练的必经之路,但某种层面上是目标简单明确的技术训练素材;
- 艺术表达确实没有高低,但有「深」与「浅」;
-不要用「审美没有正确答案」「艺术表达没有高低」作为借口走向虚无;
-不要用「艺术表达没有高低」来证明「糖水照」优越感,揶揄「艺术摄影故作深沉」;
-艺术民粹主义伤害很大,它会让大众接触不到真正的艺术,也会让多样性、严肃创作、深度思考被侵蚀,审美越来越快餐化、单一、僵硬;
-技术决定论只是一些人维护「糖水照」的理由,不必迷信;
-技术可以从艺术摄影得到训练;
-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路径,比用「糖水照」打基础更重要;
-很多「糖水照」钱途光明;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