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成龙沉思、林青霞卸妆…她记录了真实的香港电影人
2021-06-20发布
转载自:公众号:CBDTIMES

本文授权转载于公众号:CBDTIMES(ID:cbdtimes)
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闭眼沉思的成龙、敏感害羞的许鞍华、抱着自己写真的狄龙、对镜卸妆的林青霞……一张张充满历史年代感的黑白照片记录了香港电影人不同寻常的一面,既有台前的,也有幕后的。

 

影集《电影人》作者卢玉莹。

 

  这些另类瞬间的抓拍人是香港摄影师卢玉莹。从1979年至1983年,她定期为《电影双周刊》拍摄电影人。这是香港出版年期***长的电影杂志,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它是影迷们的精神食粮。

 

  后来她拍摄的照片还作为摄影集出版,书名简单直接,定为《电影人》。

 

  瘦小的身躯,干练的短发外加黑框眼镜,卢玉莹给人的第①印象更像是一个学者而不是摄影师。可从1972年开始,她便拿着父亲赠予的一台美能达(Minolta)的SRT101相机开始了她的摄影生涯,一拍就是近五十年。

 

 

  喜欢纪实风格影像

  开辟专栏拍摄电影的“幕后英雄”

 

  70年代的香港,没有太多摄影课程,只有一些小型的兴趣小组或沙龙活动,有经验和研究的摄影师们会在内进行小范围的经验传授。那时,卢玉莹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培训,只能边做边学,摸索***适合自己的方式。

 

  虽是无师自通,但卢玉莹很喜欢看书,常到图书馆和书店看别人的摄影作品,对Life Magazine、《国家地理杂志》、《人民画报》这三种杂志的摄影作品钟爱有加。受Eugene Smith(尤金·史密斯)、Robert Capa(罗伯特·卡帕)、Robert Frank(罗伯特·弗兰克)等纪实摄影师的影响,她的摄影作品也偏向纪实风格。

 

钟楚红。

 

  有绘画的基础,对摄影很快便能上手。作为一位电影爱好者,卢玉莹早些年还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了一个叫“火鸟电影会”的小圈子,在外国租借一些16厘米的菲林回来放映,让香港对电影有兴趣、有热心的一些人,去看、去接触这些电影。

 

  久而久之,他们意识到,推广香港电影文化需要有个文化载体来进行推动,于是“火鸟电影会”自印了《火鸟第8》来记录电影轶事。

 

卢玉莹翻看《火鸟第8》。

 

  到了1979年,随着《电影双周刊》诞生,卢玉莹接下了拍摄图片的工作,开始为杂志提供台前幕后电影人的纪实照片。“对电影的认识其实不应该局限于大家接触到的明星,幕后的电影工作者也需要我们去多多了解。”为此,卢玉莹特意在杂志开了名为《曝光人物》的摄影专栏,通过拍摄电影的“幕后英雄”,将他们推介出来。

 

刘德华。

 

  这在当时香港的杂志界,实属稀有之物。卢玉莹还是香港第①个在杂志照片下面写明“版权所有,不得翻印”的作者。

 


 

  耐心等待***自然表现

  克服职业惯性反映明星的真实面貌

 

  拍摄明星对于卢玉莹而言,并不是很难。她直言“看得很准”,“拍一张,成功了,立即收工”。

 

  因为《曝光人物》愈拍愈出名,卢玉莹无形中在香港电影圈内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处事方式。不少明星乐于让她拍摄,一来知道有曝光机会,二来被卢玉莹看中拍摄的,必定是“有实力的人”。

 

林青霞。

 

  “以前的明星实在太可爱、太有风度了。”卢玉莹表示,她在拍摄前很少与对方预约,只要定了目标人物,查清楚他们的工作日程,直接奔赴片场,在现场和电影公司打一声招呼就可以开始拍摄。

 

  “他们非常谦卑、友善,不像现在的娱乐圈,明星身边围着一群助手和公关,要经过一系列困难才能接触到。”卢玉莹认为,她的角色就是将拍戏的明星和他们的电影介绍给读者。“大家都怀抱着工作热诚,一起推动香港电影文化事业发展,没空想那么多无关的事情。就算他们知道我在偷拍,也都不抗拒。因为大家有一个共识。”

 

黄百鸣。

 

  明星们的坦诚相待,为卢玉莹的拍摄工作提供了便利。她认为,明星们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面貌,自己的作品只是在表现他们的真实面貌。

 

  不过,要抓拍出明星们自然、真实的一面绝非易事。常年在片场工作,明星们大多对摄影机很敏感,一旦有镜头对着,他们便会立刻思考如何摆姿势、调整面孔等。这对追求写实的卢玉莹来说,反而是一种阻碍。

 

徐克。

 

  “我往往就是‘等’,很有耐心地等。将他们放在一个环境之下,等他们精神状态对了,我才拍。”卢玉莹说。

 

 

  抓拍林子祥身着底裤

  为拍摄成龙闭眼沉思瞬间等了一整夜

 

  《曝光人物》专栏中第①个亮相的人物是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卢玉莹镜头下的许鞍华敏感害羞,脸上透露着一丝迷茫。卢玉莹认为,这是误打误撞的结果,但效果很成功。

 

  当时,许鞍华是背负众望的新导演,不爱拍照。卢玉莹突发奇想,和许鞍华两人半夜爬上一台停在上环的电车,让许鞍华一个人坐在电车座位上。“没有人理她,我也没有和她说话。她坐在那里,我坐在对面等,等到她的样子合我心意了,我就拍。”

 

许鞍华。

 

  在作品集中,还留有一张成龙坐在角落里苦思冥想的照片。卢玉莹回忆,这是在1981年嘉禾片场拍摄的,为了这张照片,她等了一晚上。“当时他整晚都给我很常规的、惯例的表情和动作,我不想选择。”

 

  于是卢玉莹等到深夜,那时成龙拍戏有些不顺一直在重拍,刚刚发完脾气骂完人,躲在一边想事情。“很少人见到那么美、那么令人尊敬的成龙。我走过去,拍了照就立刻走开了。”卢玉莹说,她通常是拍到一张满意的就收工,不会钻牛角尖,或者拍很多张照片去选。

 

成龙。照片摄于1981年嘉禾片场  

 

  林子祥半裸全身,只穿一条平角内裤的照片也是她无意中捕捉到的。当晚她并没有特意去拍林子祥,只是碰巧在片场见到他只穿着一条内裤,站在旁边等开工。发现他这种彻底放松的形象,卢玉莹冲过去就按快门然后离开,完全没有留意到林子祥的反应。

 

林子祥。照片摄于1981年电影《我爱夜来香》拍摄现

 

  尽管两人都相互认识,但照片发表后林子祥对此事绝口不提,卢玉莹担心的来自唱片公司的律师函也没有收到过。“这件事就被我溜过去了。”卢玉莹笑道。

 

  卢玉莹很少摆布被摄者,但狄龙是一个意外。在狄龙家中拍摄的时候,她提议狄龙拿着自己的肖像照片在房间踱步,配合房间花点的床单,表现出狄龙很讲究自我的一面。

 

狄龙。拍摄于1980年

 

 

  七十岁仍坚持摄影

  认为摄影***重要的是人的内涵

 

  年纪渐长,卢玉莹仍然继续拍照,不过早已改用手机或小型自动相机。“我不能够不拍照的。那些人都猜不到我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可以蹲到那么低去拍照,但我就是这样。”卢玉莹打趣道。

 

  香港的影像发展也在跟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革新。“现在开始用无人机拍摄,我简直都惊呆了。”卢玉莹说,以往的摄影师和镜头,无论怎么拍都比不上无人机的角度。“这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大的冲击。”

 

  长年累月的工作令她手臂多番受伤,甚至已经扭不动镜头的对焦环。作为老一辈摄影人,她却没有那种执着菲林相机(胶片机)的“情怀”,并表示自己不会被器材牵着鼻子走。“写好文章的人不一定要用好的笔或者好的电脑,用铅笔也可以写好文章,摄影也是一样的道理。还是人有内涵***重要。”不过,卢玉莹表示,若在戏院碰上一些数码黑白电影,如《罗马》或《大象席地而坐》,她仍会看得津津有味。

 

卢玉莹。

 

  现如今,她***大的兴趣是旅行,早前去过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在旅行时也不忘拍照。她仍然自豪自己“眼快及判断快”“三扒两拨便拍完”,不比朋友们大费周章才拍到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年轻的时候可能做事投入的时间太多,所以现在比较放松一点。”卢玉莹说。

 

  4月24日至5月23日,卢玉莹的部分作品在位于广州K11的《流光•飞影》2021香港电影主题摄影展展出,这也是她的作品首次在内地通过摄影展的方式与大家见面。对此她非常兴奋,“虽然因为疫情我不能出席,但很想来内地看东西学东西。那里的书店、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等真的很漂亮,设计水平很高。”

 

 

  “如果我还年轻,会想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开书店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相比于香港,大湾区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卢玉莹说。



摄影, 香港, 林青霞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展会经济步入衰退期?未来该何去何从?
高画质与高性价比兼得,松下LUMIX S 50mm F1.8上手
一张照片除了评价“美丑”,还要怎么去解读?
索尼A7M4真的会用IMX554DQC传感器?不太像喔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征文选——《中国儿童摄影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