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家似乎是一个流动的存在。
年少时,家是你见证成长的地方,你熟悉那里的一切,却总想要把它留在身后。长大后,你可能会换很多个房子,不停地从一间房搬进另一间,从一个街道去往另一个街道。有时刚刚形成家的感觉又不得不抹去,直到完全抛到脑后。
而总以为随时可以回去的家,也在你的身后悄悄地变化着。你还能记起自己小时候生活的街道吗?你还记得自己曾经落脚的城市的样子吗?
在这种不断失去再寻找的过程里,我们怎样才能把家的感觉留住?影像或许是一种答案。
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美国摄影师Barbara Peacock一直在记录着自己的家乡,位于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 小镇不大,人们的生活简单、安宁,绝大多数时候似乎无事发生。Barbara在这里长大,成年后也在这里生活,她从小就喜欢在小镇上到处走动,几乎了解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位居民。
***初,拍摄只是Barbara大学时的一份作业,老师要求他们拍摄“一些重要的东西”。她沮丧地认为自己身边没什么可记录的,“我有些嫉妒我的同学,他们都住在城市,有很多东西可以拍,而我只有这个安静得仿佛在沉睡的小镇。” 老师的一句话启发了她,“你可以到世界各地去拍摄令人兴奋的东西,但一个成熟的摄影师,在自家后院就能找到素材。”她开始重新观察和理解这个自己熟悉的世界。
有一天她看到一群孩子在市场门口闲逛,“他们似乎无聊至极却又在品味他们的日常仪式”。那一刻她意识到当下的无常,“这种日常仪式***终会被记忆所取代,童年会被成年所取代,也许商店也会消失。”
从那时起,Barbara开始记录这个随时可能会被遗失的家乡。她从熟悉的事物中剥离出有趣的片刻,那些充满了家长里短的画面、平常的事件开始变得诗意和怀旧色彩。
“这些孩子看起来那么的无忧无虑,即使后面的男孩看起来很无聊,但他仍然在观察着。今天的孩子们会迷失在他们的手机里,我一直以为那时的人做了更多的白日梦。”
这项摄影作业无意中成了长期项目,但“它似乎从未完成”,甚至跨越了Barbara的半生,她拍照的设备也从相机变成了手机。
影像记录下Barbara自己生活的变化,也记录下了她的家乡小镇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展示着人们对过去的记忆。
Barbara把这些记录视作自己对家乡的敬意,“纪念我家乡历史上的这一小段时光 ”。这一旅程教会她,如何用短短的一瞬间讲述一个更深刻更复杂的故事。
什么时候对家的感觉***强烈?对Deanna Dikeman来说,大概是离开父母身边的那一刻。
当父母退休,搬到位于郊区的牧场安度晚年时,Deanna已经三十多岁,她很清楚与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虽然有时她驾车去看他们,但***后总要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改变发生在1991年的一个傍晚。像往常一样,Deanna倒车准备从父母家返程,父母走出家门送别即将离开的女儿。
Deanna匆忙地摇下车窗拍下这张照片——穿着粉色衬衫的母亲洋溢着笑容向她挥手告别,父亲站在不远处的树下挥手,偶然拍下的画面记录下家庭情感***浓烈的一瞬。
从那时起,每次当她离开父母家时,都会拍下他们在车道上挥手告别的照片。这成了他们的送别仪式:把行李箱塞进车里,拥抱亲吻,互相挥手,然后开车离开。
***开始,母亲不习惯女儿不停地拍照,她会说:“哦,Deanna,别拍了”。但他们还是会跟着她走出去,“纵容”她的小动作。而这,一下子就持续了27年。
夏天,他们穿着清爽的衣服;冬天,屋檐上覆盖着积雪。四季变换,不变的是父母脸上的笑容和挥动的手臂。
生活的变化隐藏在照片里,Deanna有了孩子,带他去看自己的父母。
时间流逝,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不变的是,他们始终陪在彼此左右,Deanna也记录下了他们之间的亲密。
一直到2009年下半年,Deanna的父亲在91岁生日几天后离开了。从此挥手的两人变成了只有母亲一人。Deanna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某一天镜头里出现了他成熟的侧脸。
到了2017年,母亲离开了。那一年,Deanna拍下了这系列的***后一张照片,一个空荡荡的车道,再无人和她挥手告别了。
这些照片成了她***后的回忆,也成了家庭的见证,“我很庆幸现在拥有了这种能力,能够回顾过去,看到年轻的父母高兴地向我挥手,带着良好的祝愿和微笑。”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长大后在其他地方工作、生活,恋爱、分手,家也就慢慢变成了自己后来生活的那个城市。
英国纪实摄影师Martin Parr也是其中的一个。他喜欢观察生活,而后捕捉那些画面中的人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的故事。
明亮的光线和色彩和千姿百态的人们,构成了他的特色。他记录的只是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却有着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具备着Martin Parr式的幽默。
“我喜欢通过摄影在现实中创造故事”,他说。
自1987年以来,Martin搬到布里斯托尔,这座城市成了他故事的灵感来源。几十年的时间里,每天早晨醒来他都会拿起相机去外面走走,寻找可以记录的画面。
他漫步在布里斯托尔的街头,拿着手机,拍摄着这个自己生活的城市 。人们日常外出就餐、街道的一角......在他的镜头下,日常有了超越日常的意义。
他喜欢去人多的地方,混在人群当中听故事,人群围绕的地方,就是故事***多的地方。在寻找故事的过程中,他也享受着通过拍照表达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永远不会对拍人感到厌倦。他们总是很不一样,非常特别,又非常出乎意料。你永远不知道那个瞬间什么时候会出现。”
即便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Martin对这座城市依然保持着新鲜感,常常让自己换个视角观察四周,“有时候,我更像是一名游客”。
对人像摄影师肖全来说,“家”或许是那个逝去的时光和回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肖全走遍成都,用相机拍摄自己身边正在发生巨变的家乡。他记录下寻常百姓的普通生活,其中还有一些拍摄对象是自己的家人。他记录着这个时代,而这慢慢也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他拍下不同人们的面孔和样貌,一张张照片为时代的变迁留下了直观的展现。“想要去记录当下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精气神是什么样的”。
***近,他又拿着手机穿行在上海弄堂里,用一张张照片为那些留下时代印记的老地方做下记录。
当他拿出手机拍照的时候,对方也没有很大的压力,那些看似平淡的画面开始展现出无限的活力,原来记忆中那些街头巷弄的烟火气始终都还在。
肖全说,要“用自己的眼睛观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在生活中每一个触动自己的瞬间都有着记录的意义。
对于漂泊的都市人而言,习惯了身边的变化,习惯了离开与重逢,家的感觉似乎总是稍纵即逝。
摄影技术的发展或许可以让我们每个人用影像留存住那些和家有关的画面。随手拍下的瞬间,不仅构成个人的成长轨迹,也展现着生活环境的变化。
在这个移动影像时代,每个人都在成为自己生活的记录者,那些普通的、琐碎的、第①视角的影像里蕴藏着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凝视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