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于公众号:仁者无敌陆忠仁
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我们小时候都做过许多梦,你到现在都还记得吗?
如果你已经忘记,是时候来听听这个故事了。
在讲这个故事之前,先给你看一张图图片
(别误会,今天我不是主角...)
你也知道,这个公众号已经分享了千千万万张精挑细选的视觉美图。但是只有这张作为「镇山之宝」的地位存在。
自它问世以来,我就收获了无数的好评:
“光线和氛围好高级~”
“一看就是大师拍的!”
“简直拍出了你的神韵!”
……
(此处省略500个彩虹屁)
当然了,这是百万摄影师拍的,能不高级吗?
好了,进入正题,
有请百万摄影师何书荣,何老师图片
对不起,放错了。刚才是何小宝,现在才是何老师
据说我每次介绍他,他都会被收获一大波路转粉。
马云曾说,男人的长相往往和他的才华成反比。这句话我第①个反对,因为何老师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外啊!
熟悉何老师的人都知道,他不仅颜值很耐打,摄影技术也非常过硬。
随意感受一下何老师的作品
怎么样,有没有被惊艳到!
有人说,第①次看到何老师的作品,就像是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被面里深邃的情绪、华丽的色彩、曼妙的光线深深吸引住了。
是的,何老师的作品有一种让人难以名状的神秘魔力。
这种魔力的背后,要归功于他超强的美术功底了。你可能不知道,他曾经还是个美术生学霸。
艺考第①名
何老师18岁以前的人生,可以说是每一个艺考生奋斗历程的缩影。但是不同的是,何老师是「玩」过来的。
那时候的他,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只是单纯的喜欢画速写,画水粉,天天画,月月画。他还喜欢用眼睛去估计和测量一个精确的形体,喜欢把脑海中的图像用笔触「复印」在油画布上的感觉。
2009年3月,何老师以专业组第①名的美术生成绩毕业。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
也许是冥冥之中,艺术女神选择了他。
但是,他并不因此而骄傲,反正更加珍惜和热爱画画。
许多年后,当他回忆这段往事,他很庆幸自己有过这段从艺经历。
他说:在过去十多年的摄影生涯里,我要感谢艺术绘画带给我的逻辑思维和条件反射,正是因为练就了扎实的美术功底,才让我克服了许多摄影以及视觉难题。另外,我很多作品的灵感也基本都源自于艺术绘画。
何书荣摄影作品
确实,美术功底实在太重要了。在浮躁的当代,有很多人会按个快门就敢自称为「摄影师」。拍出来的作品让人哭笑不得:灯光乱打,画面乱糟糟;色彩不讲究,与情绪不搭调。构图无规则,导致主题不明确。明暗层次也不协调,整体毫无美感可言......
“这根本原因是缺乏基本的美术知识导致。”何老师说。
沉默的北漂
艺考之后何老师就决定去北京学摄影了。
在北京的经历故事曾经有平台专门采访过他。但大多数时候,他其实不太愿意回忆那段往事。
“是因为后悔去北京了?”
“没有。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去北京。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没有绝对正确也没有绝对错误,但是很多人选择了走别人的路,而我不想走别人的老路。”何老师说。
“当初为什么选择摄影?”
“除了生活等因素之外,其实更重要的是源自于我的一个「梦」。是摄影延续了我的梦,所以选择了她。”何老师说。
“在我成为摄影师以前,会天天接触这些艺术文化元素:古希腊雕塑,哲学,宗教,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巴洛克艺术,中东沙龙艺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波普艺术,装置艺术,现代艺术等等。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其实它们背后都是一个「梦」。比如草间弥生的作品《无限的爱》、《彷徨的梦》等等都是一个个梦境的体现;还有英国艺术家Susan Derges将感光纸放在浅水池底部,从水中捕捉夜空景象,创造一种水下仰视夜空的视角,这也是在制造一个美丽的「梦」。”何老师解释说。
Susan Derges作品
“对你影响***大的人是谁?”
“老陆……”何老师说。(内容过于真实,不宜展示)
也许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会遇见一位恩师,何老师在北京的摄影恩师是吴老师,一个低调,态度谦逊,举止温文尔雅却蕴藏着巨大能量的摄影师。
“可能没有吴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何老师回忆说。
较真理想
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又是矛盾的。
有的人选择接受现实,有的人选择较真理想......
2014年,何老师23岁,此时作为自由摄影师的他,经常往返于北京、天津、徐州等地奔波拍摄。虽然收入不多,但是他从不因此消沉,也没有一丝懈怠。他觉得,只要可以拍自己喜欢的片子,多苦多累都值得。
11月的一天,有个商家老板找他谈合作,说有意出资100多万邀他一起做摄影工作室,并让他担任公司的摄影总监。但有个前提条件,就是所有的拍摄都要效仿当时市面上***火***流行的风格主题,且全部都要模式化、流程化。
可能有的人觉得这是天大的好事,求之不得。如果你也抱着这种想法,那么你只适合做照相师傅,而不是有情怀、有独立思想、有艺术追求的摄影师。
其实,这种模式对于身处摄影圈多年的何老师来说,早就已经极度厌倦了。对他来说,这好比是艺人与经纪公司签订的“卖身包养”协议,一切以公司利益***大化为准:公司让你创作《爱情买卖》你就不能创作《一路向北》;让你出演《乡村爱情故事》你就不能出演《东京爱情故事》……如果你有想法,有异议,只要和公司的利益有冲突,一切免谈。
当然,有的人喜欢被规定、被安排、被定义的人生,这无可厚非。但是,当一个人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而活,那么,任何无关的东西都不能对他构成诱惑或阻挡。
“比身体不自由更可怕的是思想不自由。”何老师坚定地说。
所以,当时他想都没想,就果断拒绝了。
回归初心
“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那些年曾经因为太匆忙,都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行囊里究竟塞满了多少东西。
历尽艰辛,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已经走得太远。
此刻才明白内心***迫切的渴望,但这也许和当初想的又不太一样了。
回到原点,回归初心,也许才是人生***终***美好的归宿。
2016年12月,何老师选择回到了家乡成都,并创办了范特西(FANTASY)摄影工作室。
他说,以后的每一次创作都不想再受制于任何人,也不想将就任何世俗的偏见。一切从「心」出发,延续下一个新的「梦」。
何书荣摄影作品
回想起来,到今天,我和何老师已经认识12年了。
2009年9月,我和何老师几乎是同一时间到达北京,然后不约而同地在同一个地方学摄影,并在同一个狭小的集体宿舍内住宿。之后又在同一个大雪纷飞的时节毕业,在同一个炎炎夏日一起找工作,***后在同一家摄影公司一起上班下班……
北漂七八年后,我们又一起把全部家当,大包小包,从北京搬到了成都。
2016年从北京飞成都
回到成都后,作为联合创办人的他,亲力亲为和我一起建设T.O.B(TOBESPACE)工作室。
***后,我想借此机会,通过何老师,来聊聊时尚摄影。
一直以来,时尚摄影界就不乏各种各样的视觉形式,各种各样的风格,各种各样的流派。但是潮流易逝,经典永存。如果没有做到足够经典,你就容易成为时代的炮灰,过眼云烟。
何老师***欣赏的摄影师是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马里奥·特斯蒂诺(Mario Testino)、Peter Lindbergh、Mert & Marcus、Txema Yeste等人。他们可以说是上一届时尚摄影师的典范,并且一直持续强有力地影响到现在。
近年刮起了一股胶片风潮,且新人涌现如雨后春笋,但是极少有被公认为大师的时尚摄影师(除了Harley Weir)。我认为原因是在继承经典上出现了断层。有时候胶片使摄影人变得懒惰,甚至是投机取巧,思想上,想法上,创意上,灯光上,后期上等等都是。现在很多人使用胶片拍摄,有点类似于在淘宝上花8块钱买个盲盒,却期待打开后会是一个价值888888元的爱马仕包包……这个想法又可爱又好笑~
所以,过度依赖胶片不是一件好事,我看到很多胶片摄影师的作品色彩看似不错,但是前期的灯光光线极其不规范,甚至low到爆炸。成片也就能够忽悠一下不懂摄影的初学者,但绝对入不了专业摄影师的法眼,更不会在业界引起广泛认可。当然,也不会受到高端客户的青睐,更不会给你带来太多的经济效益。
其实,安妮·莱博维茨等人绝大多数时候使用数码拍摄,在他们看来,拥有足够扎实的技术审美,用什么相机已经完全不重要了。如今,美国版《VOGUE》每每***重要的封面依然是由安妮·莱博维茨掌镜,一出手基本就预定全年***佳。
反观国内,那些顶尖一线的时尚摄影师,其实他们一直以来也都是数码拍摄,十年如一日坚持自己的风格。比如张悦老师,梅远贵,范欣,森漏闻,刘颂,于聪,隋建博等人。
当然,也包括何老师。有一次,我问他:你为什么用数码拍摄,用胶片拍看起来不是更「唬人」吗?
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说:也许是因为我成长在那个年代吧,我也很庆幸成长在那个年代。
他是指2010年前后欧美时尚摄影界,以安妮、马里奥等摄影师为代表的神仙打架的年代。
何老师深受他们的影响,一直严格依照美术标准来打光,拒绝野路子。并且在十多年的摄影实践中,他自己总结创造出多种独特的用光技巧。这使得他镜头下的人物看起来干净通透、经典耐看,而且带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未来光感。
这种感觉一直以来受到高端客人、潮男潮女、时尚人士、商业客户、杂志主编的追捧。
当然,未来也会一直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