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摄影师裸体和父亲遗骸合影是为了“艺术”还是“流量”?
2021-08-16发布
转载自:CPHOTO.NET

新京报消息,将父亲遗骸“暴晒”于网络,被迫承受或猎奇、或膜拜、或鄙夷的眼光——这种“艺术”实在让人接受无能。

今年的清明节假期,一则非典型性“假日新闻”引发舆论关注——一个叫司原逐翼的人,在清明节为父亲迁坟,挖出父亲的尸骨后,他脱掉衣服,和父亲的遗骸合影。司原逐翼认为:“这是一个艺术,这是悼念我父亲的方式”“是纯粹的没有杂质的,这种东西公布于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在传统社会,一个孩子长大有出息,为***去的父亲迁坟,应该是孝心的表现。但是在社交媒体时代,这样的事情注定难以平静:他不仅和尸骸合影,还把照片发在了微博上。在自己的微信公号,他写下了过程——相关内容已经被删除,但是仍在网上流传。毫无疑问,这样的照片让人感到不适。在深夜和几个朋友讨论此事,一个朋友坦言,看了没法睡觉。而另一个有些先锋观念的朋友,则把这理解为一种“行为艺术”。而我只能敷衍两句,因为实在不敢点开大图细看。

▲司原逐翼发布的照片。

赤条条和父亲的尸骸合影,到底表达了什么“意义”?是对自己生命来源的沉思,还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当事人解释,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才三岁,所以没有和父亲合影的机会,脑海中也没有一个完备的“父亲形象”,所以才想了这个办法。至于裸身合照,是因为“父亲已经只剩下骨头,我怎么还好意思穿衣服呢”。客观说,司原逐翼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以如此超然的心态来对待父亲的遗骸,仍不免让人感到吃惊。依照当今法律,这好像并不违法,法律确实没有禁止和自己的父亲尸骨拍照。人们普遍感到不适,不只是因为它是让人感到恐怖的尸骨,也是因为那是“父亲的遗骸”——这里有中国人独特的情感模式,也就是社会普遍体认到的价值观。

▲司原逐翼微博截图

人们在医学实验室看到遗骸,也不会有这样的不适感。但是,“父亲的遗骸”在中国文化中具备某种神圣性。传统社会在迁坟的时候,往往也会伴以某种仪式,安抚逝者的灵魂。把自己父亲的遗骸这样暴露出来,已经算是某种不敬;而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展示,则更让人难堪。尤其是在清明节,人们都在赋予逝去的亲人以意义,都在寻求情感上安慰,这种“暴晒”和“赤裸”,确实冒犯到了人们的情感。这是社交媒体时代***典型的一幕。

当下的社会,人们有两个普遍的诉求,第①是“和一切新奇事物合影”,第二就是“展示(晒出,秀)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两个诉求,几乎已经发展为人类新型的欲望模式。在清明节,还有什么能比“展示自己和父亲遗骸合影”更符合这个社交情景呢。相比之下,去看大自然的花花草草,就太没有吸引力了。展示一切,这是人们喜欢的,但在意识的深处,也可能是人们***担心的。在照片中,从当事人的脸上看不到任何特别的表情,仿佛和他合影的就是一件普通物什,为他拍照的是他的妻子,然后发在社交媒体上,他们在做这一切的时候都非常自然,仿佛就和展示日常生活一样——相比于尸骸本身,这种“冷静而虚无”的态度,更让人感到恐怖。 而把这一系列行为称之为“艺术”,是否就能“自洽”了呢?恐怕也未必。对于一些艺术作品或行为艺术,虽然有时大众未必能够理解,但基本上抱持了一种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荒诞、目空一切、特立独行的行为,都能用“艺术”来自我标榜,来屏蔽舆论的评判。

善待逝者及其尸骨是文明社会的一条天然法则;尊重父母,更是国人一脉相承的传统道德。将亲人尸骨用这样的方式暴露在形形色色的网络之中,被迫接受或猎奇、或膜拜、或鄙夷的眼光,无论如何,对于逝去的父亲来说,都太过唐突。

原标题:摄影师裸体和父亲遗骸合影,是为了“艺术”还是“流量”?

摄影师裸体, 遗骸, 销量排行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20个关键词带你进入当代摄影世界
包豪斯摄影 从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开始
贝尔纳·弗孔:我是诗人 碰巧曾是摄影师
自拍摄影的先驱:希波利特·巴耶尔
一张好照片都要满足哪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