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陈漫作品:审美可以多元,态度不可双标
2021-11-22发布
转载自:nome

  陈漫:“**最会拍照的女人”


  最近,国内知名摄影师陈漫拍摄的《骄傲的矜持》“火”了,对比她其他作品,可以发现她在艺术创作上似乎存在“双标”审美,存在为满足甲方要求而丑化国人形象的嫌疑。迎合观众和顾客需求本身没有错,真正的错在于艺术家没有底线地一味讨好,失去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骨气。我们尊重审美多元,但不接受他国的审美凝视与霸权。而想要促进艺术作品良好的国际传播,就要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不仅要有自己的骨气与脊梁,还要在硬实力建设之基上,加强建设文化软实力,对内强化凝聚力和认同感,对外提高文化的吸引力,以平等、开放的态度对待文化出海。


  近日,**知名摄影师陈漫又翻车了。


  起因是在近期Dior策划的《迪奥与艺术》全球巡回系列展览中,陈漫拍摄的一组名为《骄傲的矜持》的宣传照被质疑涉嫌辱华。



  照片中,一位亚裔女性穿着清朝服饰,手上提着Dior包包,头发油腻、肤色暗沉、满脸雀斑,尤其是一双眯眯眼仿佛透着一股来自阴间的冷气。这一充满诡谲画风的作品立马将#陈漫作品#送上了热搜。



  随后,**妇女报评论:“ ‘以洋为美’‘为洋是从’要不得!这背后掺杂着丑化**女性形象,曲解中华文化的意图,某些摄影师和国外品牌的‘审美’,出格了!”



  人民网也评论道:“艺术可以冷门,却不可以邪门!今天的**充满活力和希望,**人脸上洋溢着大国气度和尊严。身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有责任用镜头真实记录丰满的**,有责任讲述生动的**故事,有责任展现**人健康向上的形象,而不是相反。”



  如此的作品,更引发了民众的怒火。



  尽管对于美的标准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的,但这不是美,而是丑化,艺术从来都不是毫无底线的。


  陈漫:国内摄影界“驰名双标”**人


  陈漫其人,本来就颇具争议性。其早期的作品被打上PS痕迹过重的标签,如今又有了崇洋媚外之嫌。


  值得一提的是,《傲慢的矜持》这个作品其实拍于2012年,也就是说早在那个时候(或者更早),陈漫就开始迎合西方审美。


  同年,她受《i-D》邀请,以同样的风格拍摄了《**十二色》。该作品以藏族女孩为创作原型,而这其中展现的多为高颧骨、眯眯眼,很难想象这是一位**摄影师拍出来的作品。



  但也就是这系列作品,让陈漫获得了国际艺术界的认可,名利双收,更是为她以后的摄影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今天,这些作品却成了她“以洋为美”“为洋是从”最有力的证据。


  同样令人发指的还有她的《少先队员和X》系列作品,其将原本充满正能量的少先队员妖魔化为一群眯眯眼、穿着暴露、神态呆滞的形象,这与我们印象中的少先队员可以说毫无关系。艺术虽然要高于生活,但前提是要来源于生活。


△依次为《少先队员和三峡大坝》《少先队员和中央电视台》《少先队员和嫦娥一号》


  我们很难说以上作品是美的,甚至更像是一种审美异化,恐怕陈漫本人也没有多大的底气。作为一个摄影师,她难道不具备审美能力?她难道就不会拍正常审美范畴内的照片?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如若不然,她也达不到今天的高度。


  看看她给国内明星拍的照片,大都是打在了我们的审美点上,并且擅长发掘他们在镜头下不一样的一面,比如“雌雄莫辨”的范冰冰,这也助推了“范爷”名号的走红。不止如此,基本大半个**娱乐圈的明星都跟她有过合作,甚至不太红的根本约不上,当然大部分拍的都属于正常审美,否则明星本人和国内观众是绝不会买单的。



  再看她自己的照片,也不是所谓的眯眯眼、雀斑脸,而是肤白貌美、目光如炬。



  因而,我们可以说,在摄影这件事上,陈漫确实有着令人迷惑的双标行为。


  **艺术家不应为“五斗米”折腰


  在她双标行为的背后不外乎两个关键词:观众和顾客。


  一方面,从陈漫的一些作品可以看出,她貌似酷爱这种眯眯眼式的人物创作手法。



  因为这就是西方印象中的**人的形象:雀斑脸、小眼睛、呆滞......毫无疑问,这是西方对**人的刻板印象,他们对我们的印象还停留在19世纪的清朝,而眯眯眼形象最初是来自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笔下,以丑化**人形象为目的的虚拟人物——傅满洲,后来这一形象出现在各大电影中,形成了一种审美固化。



  这种与西方观众审美印象一致的作品更能获得他们的接受和认可,从而获取打开国际知名度的钥匙。


  另一方面,作为职业摄影师,陈漫的顾客多为明星和品牌方。在这个顾客至上的时代,客户需求被看的至关重要。陈漫在拍摄《**十二色》接受采访时就谈到,自己是“看客人想要什么口味,结合这些需求去做”。



  在与各大明星、品牌合作时,处于乙方的位置,创作的作品必须符合甲方的口味,只有极力得到他们的认可,才能提升自己的商业价值,从而走得更远。在这方面,陈漫也做的“很好”,在面对国外顾客时不遗余力地去迎合、甚至讨好他们的审美需求!《纽约时报》曾评价她为“**视觉改革先锋”,是**目前最具商业价值的摄影师。


  其实,迎合观众审美和顾客需求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她没有底线地一味讨好,失去了一个**艺术家该有的骨气。


  大概这也是为什么陈漫至今不敢正面回应,只在外网发了一张图,配文“只是为了一顿饭”,并转发了《从陈漫辱华热搜:聊一聊文化自信与艺术夸张》一文,貌似在暗示当初的创作不过是为了生存以及甩锅给艺术表现手法。


 

  古有陶渊明尚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今日却有这种“舔狗式”地赚钱手段,令人费解。


  我们的艺术应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抹黑人民形象;我们的艺术家应该有底线,而不是为了“钱”途而折腰。


  陈漫作为**摄影圈的头部人物,过于以客户为中心,导致创作者本位缺失,非但没有大力弘扬东方美学,纠正西方对**人的错误审美印象,反而一味地以西方审美意志为中心,更加剧了西方对**人的刻板印象,这就不仅仅是审美的问题了,更是价值观的问题,其出发点就是立不住的。


  我们不需要这种双标艺术家,当今时代,我们需要的艺术家要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尊重审美多样性,但不一味迎合他国审美凝视,保持自己的气节,不做金钱的奴隶,用艺术向世界传递泱泱大国神韵,彰显**人的文化自信。


  建立**语境下的时尚话语体系


  而且,该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下,我们需要建立一套**人自己的时尚话语体系。


  可以看出,艺术家为金钱折腰,去迎合西方的话语市场体系,其背后是为了满足西方对东方的审美凝视。


  著名的美籍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萨义德曾在其代表作《东方主义》一书中,深入考察了西方世界利用东方话语来建构有关东方的知识的过程,典型例子就是西方的一些文艺作品是西方人通过描绘东方、传授有关东方的认识,进而构成许多西方人有关东方的认识。



  而在本次事件中,可以认为陈漫这种行为其实具有“东方主义”的倾向,只不过其用以满足西方对东方审美凝视的过程改变了,原本是西方人自己去建构,现在是西方人授意东方艺术家去建构,进而强化西方人对东方人认知的刻板印象。


  有人还将陈漫这则摄影作品拿给外国人点评,从视频中也可以看到,此作品似乎也并不符合外国人的正常审美。



  这样看来,此类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表达确实会存在一定问题,甚至会加深外国人对**人的审美固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西方文化不能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下交流。中西方文化也存在很多共通点,这也是漫威系列在**上映照样吃香的原因之一。



  而既然西方的话语体系能够让东方人认可,那为何东方人不能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用平等交流的方式去赢得西方人同等的尊重与认可呢?


  事实上,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传播,不仅不能迎合西方话语和审美凝视,还应当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


  其中最为基础的便是民族的骨气。有骨气、有脊梁是对我们本国人民最基本的要求。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去做一些思考。


  在文化软实力层面上,一个**的文化软实力既表现为对内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塑造,也表现为对外国际关系与交往中的价值吸引和形象魅力。


  一方面,艺术创作者要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生产能够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和反映中华文化特色的艺术产品,不能因为利益诱惑而去生产有害**、民族文化形象的艺术作品,否则其就只是一具空洞的躯壳。


  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对自己**文化的表达应当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主动捍卫自身文化的价值表达,积极传达客观、公正的艺术评价与讨论,督促艺术创作市场良好发展。比如本次陈漫事件广受批评后,迪奥品牌方马上撤下了该广告也可以看作是品牌应对市场反馈的一种退让。


  再比如90后女孩卓桐舟原本只是意外与汉服结缘并成为汉服众多爱好者之一,但身处澳大利亚的她穿着汉服走在街上却常被误以为是日本人,这让她感到痛心,并且开始积极传播汉服文化,积极筹备“听月小筑”悉尼实体店,一一指点汉服礼仪,在海外传播汉服的魅力。可以看出,即便是普通人,也能为本国、本民族文化传播尽一份力。



  而**文化对外展示的文化魅力则需要在与其他**的文化交流、交往中,在文化开放的体系中“被塑造”。文化要转化为软实力的前提条件分别是文化拥有吸引力、以及该文化能够得到其他**人们的效仿追逐,并转化为他们的价值、精神。


  毫无疑问,**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无数文化内涵并传承下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文化辐射力能够影响周边**,这就体现了中华文化所拥有的文化吸引力。然而,在全球化时代,好的文化也更需要良好的传播方式去吸引别国人,以将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



  比如在疫情期间,匈牙利“**春”文化节以“春节、抗疫、关爱”为主旨,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筹办**文化活动,包括桃花坞木版年画展、剪纸、皮影等非遗技艺视频展示,此外,匈中文化交流协会还在侨界发起捐赠活动,筹备了十万多只医用口罩在文化节期间分发到匈牙利红十字会等单位,这些努力既给外国的民众提供了展示、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也为各国共同抗疫、建立深厚友谊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再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李子柒,虽然前段时间和微念打官司停更视频,但其此前的辉煌成绩也确实值得我们赞许。她的视频无论有没有经过商业包装,都确确实实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美好乡村生活的田园想象,传递了**人的生活理念,介绍了**的美食、传统技艺等,其全球粉丝超过1亿,还创下“最多订阅量的YouTube中文频道”的世界纪录,这就体现出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结语


  审美可以多元,艺术也可以追逐经济价值。但如若艺术创作是以丑化本民族形象为代价,来迎合他国审美凝视,哪怕是赢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个体的名与利,也不会赢得本**、本民族的认可。而如果没有抗争,民族的文化也不会有自信,更别妄称文化出海,提高本国的文化软实力。艺术作品进行良好的国际传播,首先就要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要有骨气和脊梁,除了加强硬实力建设,更应该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既要对内加强凝聚力和认同感,也要对外强化文化的吸引力,以平等、开放的态度对待文化出海。

陈漫, 艺术, Dior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影楼拍孕照孩子被摔伤,男子怒找记者曝光,店长:他就是想碰瓷
4个多月不出片!阳光益佳儿童摄影这是要干啥?
商业摄影屡见辱华拍摄,“艺术”就应包容一切?
新主编上任,《Vogue China》是否水土不服?
张家诚:流淌在时尚大片里的东方古典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