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经历都发生在上海”,这位犹太摄影师部分作品今回家
2021-11-25发布
转载自:nome


  时髦的**青年,温情的上海母子,优雅的外国明星……两个展柜,陈列着部分已故犹太摄影师沈石蒂(Sam Sanzetti)的摄影作品及遗物。今天(24日),逾千件沈石蒂摄影作品及史料捐赠至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让这段上海记忆回到了“在**的家”。


  “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经历都发生在上海,每当想起上海,我总会喃喃自语,这是一个如此特殊、充满活力的城市,我仿佛能看到她缤纷的色彩,闻到她丰富的气味……”沈石蒂生前接受以色列主流报纸《新消息》报采访时曾说,他回到以色列后,经常回忆起在上海的日子,他热爱上海,更热爱上海人民,他认为这些照片讲述的是上海故事,“有朝一日应该回归上海”。上个月,以色列驻沪总领事在以色列接受了沈石蒂摄影作品及史料的捐赠,并将这些作品和史料带回上海,捐赠给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实现了沈石蒂的遗愿。这其中,包括照片597张、普通底片391张、玻璃底片40张,另有文件、报刊等18件。



  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沈石蒂和上海也有着道不完的情谊。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介绍,早在唐宋时期,犹太人就沿着丝绸之路来到**经商落户。19世纪以来,塞法迪犹太人到上海经商,东欧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经哈尔滨来沪,其中就包括沈石蒂一家。1920年代,沈石蒂抵沪学习中文后,并为自己取名“沈石蒂”。因机缘进入摄影行业的他,很快展露出在这方面的天赋——他精于对表情的把握、光线的运用和着色的技巧,开创了颇受好评的“沈氏肖像”艺术风格。特别是他擅长一边与入镜者交谈,一边尝试各种道具和视角,捕捉下人物最真挚生动的一刻。一时间,上海的普通百姓、社会名流、外交使节、商贾政要等都慕名前来,在沈石蒂的照相馆记录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这其中还包括了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国际象棋大师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遭受德国纳粹迫害的中欧犹太人逃亡上海避难,上海是当时全世界唯一向他们敞开大门的城市。战乱纷飞的年代,人们在精心打扮后,前往沈石蒂的照相馆记录下的精致体面的一刻,这种动荡局势中展现出的自强活力如今看来仍令人动容。


  沈石蒂在上海生活了35年,先后开设并经营了4家照相馆,一直经营到1957年,拍摄在沪中外人士肖像照2多万张。在上海,他与一位**女孩结为连理,他也是最晚一批离开上海的犹太人之一。当他到达以色列后,仍对**、对上海魂牵梦绕。有次他在当地碰到**留学生,还把他们请到家中做客。



  1986年,沈石蒂在以色列去世,因为没有子嗣,他的全部遗物由继子摩西·德克斯勒保管,其中包括从上海带回的照片。2011年10月,这些照片首次出现在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官方微博上,短短24小时,其中一张老照片的转发量就达3000多次,评论达上千条,人们纷纷为这样“美的定格”点赞。有趣的是,这场网络展示还帮助6位仍生活在上海的当事人找到了“遗失的美好”。一位先生还记得,在拍摄时,沈石蒂没有要求他刻意摆很多动作,而是在他们自然做动作时拍下最美的画面,“就好像玩一样,很开心”。2012年6月,在沈石蒂当年开设照相馆的原址,举办了一场“上海方舟——以色列摄影大师沈石蒂老上海人像展”,短短40余天的展览吸引了4.6万余名游客观赏。2013年1月,由以色列驻沪总领馆主编的《瞬间永恒:沈石蒂摄上海华洋人物旧影》在上海发布。


  “中以两个民族的人民在战火动乱中的友善包容、守望相助的患难真情,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虹口区相关负责人说,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值得铭记的感人故事,尤其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被誉为犹太难民的“海上方舟”。而就在那个年代,沈石蒂以其独有的“沈氏肖像”艺术语言,记录下上海这座“海上方舟”的大爱与包容,也记录下战乱中犹太人民与**人民守望相助的历史片段,这次捐赠则将这份两个民族的共同记忆永久留存。

犹太摄影肖像摄影, 照相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婚礼结束后,贵州一新娘气哭了:照片丑到极致!
新疆“90后”古丽:传统与现代联姻的婚纱备受青睐
【GQ人物盛典】又成功霸屏热搜啦!无惧“怼脸”,明星们的拍照秘诀!
85000元的婚礼布置,竟成了笑话?
日本相机奇缺,芯片短缺冲击、Sony罕见暂停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