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年轻女摄影师以镜头为眼:记录百家故事
2022-07-15发布
转载自:羊城晚报

  摇着大葵扇逛公园、坐着竹摇椅纳凉、三五知己下象棋……在“90后”广州摄影师曾冯洋的记忆里,这些童年时期和长辈共同生活在老城的情景,在脑海里已经成为记忆胶片,不断回放重现,难以抹去。

  为了挖掘广州乃至**普通人生活中的“家”,曾冯洋花了5年时间,希望用相机记录100个家庭的故事,其中不乏生活在广州老城区的主人公。镜头下的老城生活气息触动了曾冯洋,勾起她童年时在广州与老一辈的生活回忆,为此,她将摄影展带回承载了童年美好记忆的东山湖公园。



  “90后”广州摄影师曾冯洋

  走进老城家庭:镜头记录老城新生活

  家,看似普通但又特殊,它既是物理空间也是情感空间,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所,也是亲情之间产生感情记忆的空间载体。老城中的家庭故事,既有琐碎的柴米油盐,也浓缩了人们对老城的情感记忆。

  历时5年间,曾冯洋将记录下的80多个家庭故事策划成《记忆博物馆——100个家》主题展览:“100个家是我脑海中的概念,目前记录了80多个家庭,未来还将继续拍摄20多个家庭,甚至更多,有可能超过100个。”

  游走于东山湖公园中岛的溯·榭映美术馆,在挂满80多个家庭照片的展览中,莫比乌斯环贯穿整个展览空间,象征家庭中的爱是以永无止境的方式循环发生着。曾冯洋说:“家庭故事实在太多了,深入挖掘,会发现每个家庭成员彼此之间都以独特方式相处,而在广州老城区中的家庭,年轻人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诠释‘老广’的家庭故事。”

  穿街过巷,走进万家。在5年时间里,曾冯洋拍摄了数十个广州家庭,其中有大部分年轻人依旧眷恋老城区。虽然这里没有华丽而现代的环境,但这些土生土长的年轻人仍愿意延续祖辈的生活根基,继续守护老城区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

  在拍摄期间,曾冯洋发现,老城区住宅楼从外表看已被岁月冲洗,留下一道道痕迹,但走进一些家庭里,却有着舒适的居住环境:“尤其是‘80后’及‘90后’的本土年轻人,他们工作后的存款多数是花在老住宅的翻新和装修上,为长辈和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空间,或许这就是成长于老城的年轻人对老城的依恋,让他们不舍得离开。”



  《记忆博物馆——100个家》主题展览现场

  重回老城公园:携影展回忆童年时光

  童年在越秀居住,年少在海珠成长,成年后的曾冯洋依然生活在老城海珠区,老城的魅力流进血液里。平日,曾冯洋喜欢挂着相机,穿梭于老城区的菜市场,抓拍最真实的生活场景。

  曾冯洋的妈妈是摄影师,她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笑言自己是在菲林暗房长大的孩子,对图像有独特的情感。作为“摄二代”,曾冯洋并没有将摄影作为自己的大学主修方向,而是攻读热门的金融专业,摄影成为她读书时期钻研的兴趣爱好。工作后的曾冯洋买了属于自己的相机,开始接触拍摄。

  作为在老城区长大的“老广”,幼时和外婆到东山湖公园游玩成为曾冯洋深刻的童年记忆。将摄影展带回东山湖公园,曾冯洋认为是一种缘分,也是她重回老城的方式。

  在摄影展中,曾冯洋特意打造了一个影像展示区,特意寻找与奶奶家中相似的家私物品,模拟“嫲嫲的家”,投影播放着她拍摄奶奶的照片,沉浸式的观影空间,勾起年轻人与长辈相处的童年记忆。

  老城的记忆不止于摄影展,老城区中的一砖一瓦都是包含着自己对广州的理解,走在老城区中,曾冯洋发现:“有些建筑难以避免出现褪色,翻新后冲刷了历史感,这也是无法避免的现象,或许这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老城中的一景一物。而被翻新修旧的建筑在镜头下也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为城市注入新活力。”



  《羊城晚报》2022年7月14日A15版报道

摄影师, 镜头, 记录
作者:马思泳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日薄西山!尼康单反还未停产 却已“半截入土”
婚礼堂“转战”下沉市场!
婚纱摄影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未来发展前景可观
尼康辟谣“退出单反相机研发”,但无反取代单反的时代已经到来
211万对结婚!2022**一季度结婚大数据(含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