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风大典上,各种样式的汉服造型被称赞精致程度不输巴黎米兰。
现场传出的直拍更让人惊呼全员绝美。
但其中部分服饰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不少人认为,这是汉服重回了影楼风的表现。
其中最最具争议的点,基本上集中于汉服的纹样、形制两方面。
汉服设计影楼化?
有网友认为,现在的汉服越来越影楼风了。
简单来说,影楼味的“汉服”,就是从花纹到形制到穿戴上超越史实与文化,对汉服进行改良甚至是魔改。
比如仙侠古装剧中的影视古装,虽然看起来是中国古代的衣服,却是不那么讲究、缺乏充分考据的“汉服”。
那些被称为汉元素、改良,现代艺术加工后的仙侠古装,都属于这个范畴。
改良汉服是“影楼风汉服”重灾区。
“玄女”这套藏风汉服就引发了不少藏族人民的不满,许多藏族人民认为这是一款类似于西藏街头998跟拍摄影套餐的影楼风服装。
除此之外,网络上关于这类汉服的讨论也十分激烈,以至于商家不得不停产。
原因就在于这款汉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对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
当我们想起藏族的时候,就会想到经幡、朝圣、高原宫殿等元素。
而这种藏风汉服,似乎只是将这些元素组合到了一起:高原上用的大袍子,与经幡相得益彰的配色,义乌批发的波西米亚风珠串首饰,与宗教用品转经筒。
类比起来,这就好像外国人会根据影视剧当中的刻板印象创造汉服,有人认为戴着甄嬛传的头饰+武媚娘传的抹胸裙=中国汉服。
并且其中的服饰纹样以及场景布置、道具的使用,不仅不符合藏族的着装日常,甚至冒犯了藏族人民的本地文化。
例如,转经筒并不能朝下,并且只有在宗教活动的时候才能够转动。经幡也并不能用于布景,而是代表着经文的诵读。
其中争议最大的则是关于八宝纹样的应用。据了解,在部分的藏族民众文化中,八宝纹作为一种吉祥纹,是不能随意印花在服饰上的,存在信仰忌讳。
另外,除了在祭祀等重大场合会在衣缘处装饰,藏族通常并不会以藏文来做装饰。商家为了突出藏族标签而在上面绣藏文似乎显得多此一举。
除了藏风汉服,以苗疆少女为原型的苗风汉服,也有影楼风魔改的倾向。
不少人直呼太美了,戳中了许多自己的心。
然而苗族人民的传统服饰并不会这么穿,除了头饰与首饰,似乎和苗族传统没有太大关系。
还有融合其他国家服饰的汉服。
被大众批判最多的当属一家新兴汉服店制作的伊豆马面裙。
马面裙是汉服的代表形制,但商家却搭配了较为典型的日本传统纹样。
这种圆形纹样,属于日本独有的雪轮纹,特点就是似雪般凹凸不平的外圈,六花瓣。
其中填充的也是日本和服中常见的一半花草一半几何的纹样。枫松组合,正符合日本的纹样偏好。
而中国对于枫叶的意象意义并没有偏好,较少用于服饰上。
除了纹样,许多汉服商家做出的汉服形制上也有一股子日式味道。
比如腰带,日本宽腰带固定方式为打结和其它配件辅助固定。因为需要打结,所以长度基本都会在三米以上。
中国宽腰带通过带钩打孔固定,所以长度不像日本这么长,基本上是只够围一圈甚至不够一圈。
另外,小露香肩的艺妓风,枯山水或者是枫叶木制房屋的服饰布景,也使得整体感受偏日式。
而对于“汉服警察”来说,影楼风的定义似乎更为严格,它可以指不严格符合汉服的传统形制的一切“汉服服饰”。
比如近期大火的诃子裙。
严格来说,所谓的诃子裙如今还没有出土文物来证实这个裙子的存在,所以“诃子”还没有非常靠谱的形制和复原。
市面上流行的诃子裙大多来自于《簪花仕女图》的模仿。
但是,现存资料不足以支撑《簪花仕女图》中的女性服饰就是唐代“诃子”的论断。
加上其作为艺术品,很难保证就是一比一还原了当时的社会境况,所以诃子裙是否属于正规形制,至今无法下定论。
对于“形制汉服警察”来说,诃子裙不是一款正规汉服,只是仕女图的cosplay。
而其他人的关注重点可能在于拍照好不好看,并没有顾及太多。
“汉服警察”激情出警?
汉服文化作为一种小众文化能变成时尚流行文化,首先是因为汉服本身的设计与独特,它带来的文化价值内涵与现在人们提升的审美需求与追求时髦的心态不谋而合。
另外,资本大规模的涌入与媒体的加速传播,让汉服群体不断扩大到普罗大众,完成了从小众到流行文化的转变。
从小众到流行也给汉服市场带来了一些混乱。
为了维护汉服秩序,出现了“汉服警察”——一种对部分态度较极端的汉服爱好者的称呼。
但由于这种“警察”是一种对群体身份、规范和归属的极端认同和维护,所以“汉服警察”常常带有讽刺意味。
在汉服警察内部,“出警”原因又有不同。
首先,是“山正警察”。
这类警察是对模仿、复制、抄袭汉服品牌图样、纹饰、版型等的山寨汉服喊打的群体。
令人尴尬的事情是,曾有汉服爱好者自己设计了汉服走出街头,却被“山正警察”大声指责为“山裙”。
可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原创版权意识,以及对汉服大品牌有着极端的维护。
其次则是正统与改良之争,这是“形制警察”关注与争议最多的话题。
形制警察来源于汉服中的复原派,讲究根据出土文物对汉服进行高度考据与还原,与改良派对立。
形制警察抨击商家对汉服的肆意篡改,而改良派则是表示所有的汉服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磨合出来的,并不能因为其年代的改变就将其踢出汉服队列。
改良派认为如今形制派对汉服的要求过于严苛。大部分人穿汉服都是图个好玩,好看,对于那些繁琐的名称和搭配并不感兴趣,并不需要完全按照出土文物的标准来还原。
前文所提及的民族影楼风汉服以及大火的诃子裙,也是形制警察与大众的集火范围。
汉服形制究竟可不可以改,如今依旧无解,但漠视文化内涵的魔改则应当被抵制。
复原派当中的古墓派则更为甚,其复原的目的不仅仅是汉服,也包括一整套汉式生活及乐舞在内的艺术文化。
他们将汉服从“俗“提升为艺术,上升到了考古研究层次。
由于汉服认知体系的空白,相关的复原派考据工作一直在不停地颠覆与上升,这也是完善汉服体系的必经之路。
而与前面反对和风汉服相对应的,则是“排外警察”,他们坚决反对“汉洋折中”,坚持民族为本。
“汉洋折中”来源于日语词语“和洋折中”,指的是和服与西方元素的结合。
部分汉服博主则提倡“以历史为体,时尚为用”,倡导汉服与时尚单品的混搭,借此扭转汉服都是大袖飘飘的不方便的刻板印象。
最后,是“科普警察”。
善意的“科普”能让更多人了解汉服,也可以在实质层面传播汉服文化。然而,“科普警察”的“科普”行为却往往脱离了宣传知识的目的,取而代之的是对他者的鄙视和嘲讽。
在《创造营4》衍生节目《营人进入异次元》第一期节目中,选手刘宇进行中国传统服饰科普课堂,科普过程中出现了两处争议言论。
其一,魏晋风不是传统汉服,晋制才是;其二,“下裙”说成了“襦裙”。选手刘宇的不严谨科普迎来了汉服警察的严谨的“科普”。
科普警察攻击他作为国风爱好者不了解基本知识十分让人尴尬,还进行科普更是丢人。
简单来说,山正、形制、民族都在科普警察出警范围内,形制警察在正版基础上抨击形制错误,而排外警察在坚持汉服纯粹的民族性的同时,偶尔也会涉及到形制和山正的问题。
汉服警察之间的关系
虽然汉服警察在一定程度上能规范汉服,但同时,汉服警察的争议也让汉服这个圈子变得脱离大众,让如今的“圈外人们”对汉服警察忌惮而不敢踏足,圈内被分化与隔离。
与最初促进汉服复兴和发展的目的相去甚远。
到底什么样的汉服是规范的?
影楼风的汉服究竟可以不可以作为汉服文化的一种来传播,而影楼风的汉服又应该如何被区分?汉服的正统形制需不需要被确立?这些都是未解决的问题。
可见,我们的汉服现在极度缺乏标准的权威汉服体系。
实际上,大部分人接触汉服,首先是受其较高的设计颜值所吸引,其次才是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其背后的文化是否存在正确性,以及承载着怎样的历史背景或是寓意深度,主动去了解的人并不多。
这就导致了汉服形制与纹样上的巨大争议。
其次,汉服穿戴的不便性制约了大众的穿戴意愿,不符合当今时代对于快速生活节奏的需求,导致汉服在非特殊场景非常少见。
所以,汉服即便再怎么流行,其主流穿戴原因依旧是作为“拍照道具”所使用。即便藏风少女等民族类汉服冒犯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依旧有许多人追捧。
另外,汉服市场所带来的良莠不齐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的生态,也是许多人对汉服敬而远之的重要原因。
就目前看来,汉服圈子的水之深,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了这个圈子文化整改的迫切需求。
对于现今的汉服市场来讲,仅凭市场的秩序自发地调整已经无法改变,官方权威的介入是必须的。
我们需要政府以及相关的文物研究学者来一同讨论,从基本形制,特征分类,以及穿戴礼仪上,为大家提供一个官方的参照标准来进行汉服分类。
即便是影视风汉服还是改良现代汉服,也都能够有其归属,让大家不再担心被“警察出警”。
同时,仍需要积极打击盗版、抄袭,保护原创,才能保障汉服的质量标准。
汉服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是传统汉服元素的累积与保存;另一方面则是现代汉服元素
的补充与创新。
汉服的创新,并不排斥继承与批判,但同时也意味着应反思和补充转化、发展。
汉服警察也应当减少偏见与抵制,使得汉服能够适用于不同的现代场景,从而降低汉服的“门槛”。
只有当汉服能够在现代生活中散发新的活力,才能够增强汉服的传播力,真正成为文化自信的象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