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这届95后,流行「自制婚礼」
2023-03-10发布
转载自:百家号

  打开某红书年度十大婚礼,发现时下最受年轻人追捧的,当属「自制婚礼」。

  有网友分享参加朋友在农村的复古婚礼,一条视频获赞近14w。



  也开始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分享自己回村自制婚礼的筹备经验,他们的备婚攻略,正从动辄几十万的奢华婚庆,倾向于自己动手DIY更理想的婚礼。

  这种自制的新式婚礼,不仅预算低、性价比高,且仪式感满满、不落俗套。



  尤其近两年来,影响办婚礼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不少人因此打乱原本的计划,推迟婚期或是简化仪式。

  一个月前,@大熊(受访者小红书账号名)刚补办完婚礼。早前筹备婚礼时,她自问自答过:

  婚礼是为谁而办?办的意义是什么?

  得到的答案是:

  满足自己对婚礼的想象,也给家中长辈一个交代。目的是为年轻人和老一辈共同留下开心的回忆。

  不同于典型的酒店式婚礼,她把场地搬到自家的庭院里,因地制宜小俩口策划了一场新式婚礼。

  有人评价:「不只有喜庆,还有大丰收的感觉。」



  整场婚礼花费不足千元,尽管不那么豪华贵气,却毫不落俗、尽显特色。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大熊也是经历了各种曲折后,才打造出专属于自己的婚礼。对她来说虽然辛苦,但很有意义。

  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1996年生,今年26岁,河南南阳人。

  大凯(大熊老公)比我大6岁,周口人。我俩都是摄影师,在工作中相识,恋爱4年后决定结婚。

  原定婚期在去年10月11日。按照农村的习俗,婚礼前一天是女方家的「出阁宴」,即出嫁前邀请亲戚好友来吃席;婚礼当天是送亲和接亲,两方各派人马接送新娘。

  由于当时周口疫情严重,大凯家那一块不让人员聚集、大办宴席。但我家这边一切准备就绪,为了不影响正常的婚期,大凯只好一个人过来了。

  早在一个月前,我们已经定好住宿的地方,专给来接亲和送亲的朋友们。由于我们两家距离较远,开车单程要5个小时左右。正常情况是一大早来接亲,那么大部队半夜就得出发,接到后第二天再开回周口,一来二去近10小时。一方面是时间太赶怕来不及,另一方面担心开车太久也不太安全。

  最后决定他们提前一天过来接亲,把我接到大凯家附近的酒店休息一晚。这样一来,既不耽误时间,也不影响开车。但因为大凯家那边的婚宴取消了,接亲和送亲的环节也就不再继续了。

  加上我们那有「三天回门」的说法,即女方出嫁三天后要再回一趟自己家。婚期当天,想着既然婚宴办不成,家也暂时回不去,不如出去玩一圈。

  于是,我们一大早从南阳出发,自驾十多公里到丹江口水库。出发前,我们从家里边拿了张小桌子,带上烟花、水果、零食等,还有一床亲戚送的红色厚被。

  那天天气特别好,到那停好车后,大凯搬来几块石头,我支起小桌、摆好餐食。我俩就面朝大海、自娱自乐,也拿起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刻。


  这场疫情之下几经波折的婚礼,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份特别的回忆。虽然缺少了完整的婚俗仪式,却收获了一次「旅行结婚」的难得体验。


  婚礼前两个月,我们还在与婚庆公司沟通,同时联系跟妆、摄影等人员。

  但在看到婚策的现场图后,清一色的红毯、主舞台、KT板(用来挂婚照的背景板),同平时看到的农村婚礼千篇一律,没有我想象中的特别和有仪式感。

  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是我梦想中的婚礼,更不想随它变成一个流水席。大凯和我的想法一致,我俩想结合当地的环境特色,自行设计、布置现场。

  8月末,我和大凯一起回家,顺便构思婚礼策划。后来因为疫情推迟,直到1月11日才补办上婚礼。

  最初设想的婚礼场地,是在村口的麦田地里。我当时一眼相中那块地方,大片金黄色的麦田和绿油油的玉米地,既浪漫又有氛围感,后期拍照肯定很出片。

  又因家中长辈反对而作罢,他们的想法是,结婚不能跑到外边去,最好是在自家的宅基地,于是改办在了家中的庭院里。

  现场整体格调偏好复古港风,包括当天要穿出场的婚纱、另外备好的4-5套礼服也是同一风格。结果推迟到一月份,已经是阴冷的大冬天,平均气温0度左右,再加上身体阳后刚刚恢复,准备好的服装都没派上用场。

  但关于婚礼的各种设计细节基本不变。确定好补办的婚期后,我提前半个月开始准备,从各个购物平台淘物件、定制婚礼照片等,总计花费不到1000块。

  晒出来的照片中,被问到最多的当属红灯笼。当时临近过年嘛,心想着红红火火,多点红色元素更应景,就采购了一堆红灯笼,总共不到200块。



  为了遮挡住后院的农作物和车棚,买回来三大块色调相近的窗帘布,一共也才100块左右。

  其余的喜字贴纸、芦苇门帘、书法卷轴、竹簸箕、蜂窝球、定制的照片等,支出在500-600元左右。



  还有不少东西都是回收再利用的。

  比如咸菜缸子里的仿真花,其实是我俩订婚时留下的;院墙上的玉米棒子,是我让大凯妈妈秋收时多留下的。



  我没买什么大件物品,几乎全是装饰的小物件,也没有制作详细的图纸,光凭着脑海中的想法自行创作。这是一场我和大凯共同策划的农村婚礼,所有的环节也是由家人们一起参与布置的。

  有人笑说:「穷和寒酸是两回事。」我想法比较务实,在一起终究是为了过日子,结婚省下来的钱还是自己的。

  在我和大凯的心里,价格从来不是衡量婚礼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那天留下的记忆和温情。



  对我俩来说,10月11日那天已经算办过婚礼了。

  而这次补办婚礼,本意是为了照顾长辈的心情、维持他们的体面。因此我想减少点繁琐的礼节,尽可能弄得简单些。

  以往举办婚礼,当天新娘要在凌晨5点起床、化妆,等待接亲,伴娘们负责堵门、藏鞋,做游戏,新郎则要领着伴郎们发红包、闯关,找新娘子。

  由婚庆公司一手操办的流程,通常是铺好红地毯、搭建主舞台,司仪主持整场活动,新人在舞台上互念誓词,父母站在台中央公开发言,期间再穿插一些才艺表演等节目。在大凯的老家,还会有吹唢呐的仪仗队迎亲的传统。



  虽然少了婚庆公司的参与,但现实中的婚俗不可避免,这对长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仪式。虽然老人们有自己的坚持和要求,但好在也愿意尊重我们的意愿和想法。

  几番沟通下来,他们取消了唢呐队伍的演出,改换音响设备播放音乐;也不再铺设红地毯和主舞台,陌生的司仪则换上了懂礼数的长辈。

  其他习俗一切照常。婚礼前一天晚上,我们在家院里放烟花,类似公开通知喜事的一种信号。正常情况下,新娘子是不参加的,这天应该在自己家,不过我也若无其事地凑了下热闹。

  到了婚礼当天,从迎亲时放礼炮示意过门,到新人恭拜天地,向父母亲敬茶,再接受亲朋好友的贺喜(红包)。

  原本预定好的「四大金刚」(摄像、摄影、跟妆、司仪),当时因为延期就全取消了。但摄影部分仍然保留下来了,我们很了解自己想要的拍照风格,因而找个心仪的跟拍摄影师并不难。


  初衷是为了记录并再现婚礼现场的重要时刻,也想借此机会留住平日里不常拍照的家人们最真实的瞬间。


  整个流程不到一小时结束,简化不必要的仪式,但传统习俗依旧保存,既能让长辈开心,又能让自己舒心。

  我始终觉得,结婚不该拘泥于繁文缛节,最重要的是开心自在就好。毕竟,生活终究是要归于平凡,婚礼不过是做给外人看的。

婚礼, 95后, 自制
作者:山巅上的加图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职业伴娘走俏婚庆市场:每次参与都是“幸福的客串”
最高日入千元!斜杠青年们的路边摄影摊火了
2023年结婚市场5大趋势!
又一行业寒冬?2023年1月数码相机市场远不及2022年
离婚跟拍火了!新服务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