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克西娅· 辛克莱,一位让创意悬浮于影像与网络空间交界地带的摄影艺术家,将摄影、模型、绘画以及欧洲的历史背景和象征主义奇异地融合,生成长完美的作品,华贵中蕴含堕落,真实中透出魔幻,唯美中隐藏一丝邪恶。
亚历克西娅·辛克莱,是一位屡获殊荣的澳大利亚摄影家、数码艺术家,她巧妙地行走于纯艺术与商业艺术交界的钢索之上,如海盗一般掠夺了古典精华,并戏剧化地融合各种现代流行元素,出色地再现了历史上处于权力、财富、个人魅力巅峰的12位女性,丰富的元素在她手中毫无破绽地编织,以奇特的创意挑战了经典传统,让我们的想象全然脱轨。
有限空间内充满叙事能量
辛克莱将自己的作品定义为视觉小说。从来自瑞典的神秘女王克里斯蒂娜,到最终征服恺撒大帝的埃及艳后克莉奥帕特拉,从穷奢极侈的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到与彼得大帝齐名的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我选择了这些女性作为创作素材,因为她们的生活与任何人都迥然不同⋯⋯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她们个性中光明与黑暗的两面”,作品的历史背景让这一系列充满了神秘色彩与挖掘不尽的意味,辛克莱常常把故事隐藏在人物与背景的关系中,并浓缩了最具表现力的各种要素,以电影特有的方式压缩画面,让两者的关系在有限的空间内充满叙事能量,使隐藏的情节在强烈的视觉暗示下几乎破土而出。辛克莱将相机比喻为画笔,将电脑屏幕比喻为画布。极致细腻的肖像往往由几十张不同的照片组合而成,人物模特、背景设置、服装和道具的照片素材几乎总是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拍摄——用Photoshop等软件进行后期处理,润饰融合,最后这些素材片断被辛克莱合并到了最终的数码影像中。在细节的处理上,辛克莱的影像很像卡拉瓦乔或波提切利的作品,有着近乎物理学上的精确,同时辛克莱也借鉴了卡拉瓦乔“明暗对照法”的用光方法,使画面生动而且突出了情节。辛克莱并不使用复杂的照明,通常情况下,她的主要光源是一个大的柔光箱,加一个辅助光源或反射光源,然后再加一个光源造成高光效果。她不愿意让影像被光线淹没,使被摄体失去雕塑感。
在想象中塑造形象,然后解构它
“开始时我在想象中塑造形象,让它慢慢成形”,辛克莱这样解释她的创作过程,“当我构想出一系列图像时我就像收到了一件礼物。然后我解构它,并找到组成元素的来源,这样我才能让构想被赋形。正是这一过程让我获得了创作的动力来源。”
辛克莱先是解构了她的创意,然后找到其他艺术形态的最合适的元素,让它们混搭在一起,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发现摄影、模型、绘画以及欧洲的历史背景和象征主义奇异地融合,生成完美的作品。充满矛盾风格的混搭,让辛克莱的作品美丽得有点诡异,让我们联想到波德莱尔和王尔德对传统审美概念的颠覆——美与恶、美与悲的混生。在展现这些人物肖像时,
辛克莱常常借用一些象征物来暗示她们身上“光明与黑暗的两面”,展示这朵诡异而美丽的混生之花。在对摄影家的访谈中经常会问到她的创作曾受哪些摄影家的影响,辛克莱的回答为我们揭示了摄影创作的另一种途径,“人家总喜欢问我最喜欢哪些摄影家,我提供的却是一些画家和流派的名字,比如卡拉瓦乔、奥博利·比亚兹莱、麦克·索瓦、‘拉斐尔前派’等。难道摄影家的创作只能被其他摄影家所激发吗?这真是奇怪的想法。”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1558年至1603年任英格兰王国女王,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分裂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富有的国家之一。她的统治期被称为“黄金时代”。此画面采用国际象棋的形式,伊丽莎白作为一个棋子坐在棋盘中,握持着象征权力的手杖与金球,展示了作为君主的她娴熟地操纵并周旋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状态。
“奢华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穷奢极侈而最终被推上断头台的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被辛克莱带入了一个真实与虚幻的结合、富于戏剧性的场景之中。当辛克莱去法国拍摄作品场景的时候,她立刻被第戎皇宫大舞厅中璀璨斑驳的阳光所吸引,于是,她心目中优雅的玛丽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戏剧“舞台”。
“身着盔甲的王后”埃莉诺“ 狮心王”理查一世的母亲埃莉诺,阿奎丹公国的公主。埃莉诺在15岁时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她以法国王后的身份带领着300名女子参与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这些女子身着铠甲,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随后埃莉诺与小她11岁的诺曼公爵亨利结了婚,不久成为了英国王后。辛克莱在这幅作品中,展示了一个坦胸露乳的怀孕王后,穿着法式的战盔。她裸露的乳房和腹部使用人体画形式画上盔甲与国徽。鹰是埃莉诺的象征,因为“她伸展开自己的双翅,跨越了法国和英国两个国度。”鹰与埃莉诺的同时出现,是辛克莱采用了戏剧里“分身”的表现手法。画面背景是辛克莱在法国拍摄到的埃莉诺墓的真实入口。画面中的狮子徽标暗示了她的丈夫、儿子和十字军东征。
“天主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 23岁登上女王宝座,伊莎贝拉支持了名垂青史的哥伦布旅程,把西班牙带进了一个探索和殖民化的黄金时代,创造一个富裕与现代的世界强国。但她也在全国遍设宗教法庭,无情迫害犹太人、穆斯林和反对国王及教会的人,把宗教集权推向极致。画面背景拍摄自西班牙托莱多一个真实的由伊莎贝拉修建的大教堂。画面中伊莎贝拉身旁的一摞圣经和其上血红色的羽毛笔象征了她对天主教的狂热以及由宗教裁判而带来的死亡。她双目紧盯手中的船只象征了她对哥伦布航行坚决的支持,散落裙角的红辣椒则暗喻哥伦布从新世界带回的丰富的宝藏——如印加香料和黄金等。“
“埃及艳后”克莉奥帕特拉七世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法老。罗马人对她痛恨不已,因为她差一点让罗马变成埃及的一个行省;埃及人称颂她是勇士,因为她为弱小的埃及赢得了22年的和平。公元前30年,屋大维进攻埃及,克莉奥帕特拉自杀身亡,埃及并入罗马,古埃及文明从此走向终结。画面中表现了女法老以毒蛇自杀的决绝场景。她全身覆盖着金色的彩绘,身后的背景以及宝座拍摄自克莉奥帕特拉真实的法老陵墓。她身上佩戴着甲壳虫形状的珠宝,这在古埃及的文化里意味着“重生”。女法老手抚着一只剧毒眼镜蛇表情决绝,对她来说一切都将结束。
“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出生在德国一个公爵家庭里的叶卡捷琳娜被选中成为彼得三世的妻子,但夫妻之间的关系犹如仇敌。隐忍十八年之后叶卡捷琳娜抓住机会发动政变,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的帝国之主,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自此她大刀阔斧、力行革新,统治这个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长达三十年之久。她的名言是:“如果我能活到二百岁,整个欧洲都会匍匐在我的脚下!”
“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被当做一个男孩子培养长大,然后在加冕礼上宣誓自己将成为一代皇帝而不是皇后。女王在青少年时期通常也着男性装束,她退位后离开祖国瑞典来到梵蒂冈。去世后,她是被许可埋葬在梵蒂冈的仅有的四个女性之一。这个女王曾经被塑造成一个沉默而富于神秘魅力的人物。17世纪的时候,射箭是属于男人的活动,据历史记载,射箭恰恰是女王最喜欢的活动。摄影师辛克莱通过在森林中射猎的场景把女王塑造成一个英气逼人的角色。
“古不列颠帝国凯尔特族女王”博蒂卡公元1世纪罗马人计划巩固对于英国人祖先的统治。但倔强的凯尔特族并不准备屈服为次等民族。他们由英勇的国王普拉苏塔古斯及其妻子博蒂卡所率领。国王普拉苏塔古斯死后,博蒂卡成为凯尔特人的首领,领导他们顽强抵抗罗马人的镇压。画面中的博蒂卡昂首阔步,她过膝的红色长发随风扬起,戴着对方逃兵丢弃的罗马式头盔,手持宝剑独立于战场。如今博蒂卡仍是英国自由和独立的象征,她的塑像就矗立在伦敦大本钟附近的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