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马克·吕布:一直在行走,永不停歇的摄影师
2011-08-31发布
转载自:秘境传媒

  马克·吕布,1923生于里昂。在他14岁时,他父亲给了他一台柯达相机,从此马克·吕布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克·吕布参加了法国地下反法西斯游击队,反抗法西斯统治。战后,马克·吕布进入位于里昂的EcsleCentrale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并于1948年毕业。但到1951年,他决定放弃他的稳定的工程师工作,把马克·吕布全部精力投入到摄影中。最初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到1952年加入到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1959年,马克·吕布当选为玛格南欧洲分部的副主席,又于1975年、1976年当选为玛格南欧洲分部主席。马克·吕布的照片在许多杂志上都有过登载,包括生活、Géo、国家地理、Paris-Match、Stern等。他曾两次获得Overseas Press Club Award,并在巴黎市立近代美术馆、纽约的摄影国际中心(ICP)办过回顾展。


马克·吕布拍摄的中国领导人

  马克·吕布在中国的大名早已鼎鼎,从他的成名作《埃菲尔铁塔的油漆工》,到后来的《火车与车站》,无不让人津津乐道。

  有人称马克是世界级的摄影大师,但他却认为自己“只是个按快门的”。2010年3月,马克的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出,一位随行的人员记录下这么一个瞬间:坐下后,主持人致祝酒词“….摄影家马克吕布先生….马克的中国摄影家朋友(席间有吴家林、肖全、顾铮、陆元敏、卢广等等)….”,现场翻译开始翻译,到一半时被马克打断:“这里有摄影家么?我不是,我只是一个按快门的!”

  这样的自评既是马克的谦逊,更是他对于摄影的心得。布列松在1957年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摄影不像油画。当你拍照时,有一个创造性的瞬间。你的眼睛必须看到一个构图,或者生活本身提供给你的一个表情,而你必须本能地知道什么时候按下快门。那是摄影家创意的一瞬间。一旦你错过,这个瞬间就永远消失了。”马克无疑深谙此道,对他来说:“摄影是关于变化的,直觉的瞬间,快照。”回顾自己的摄影生涯,他在纪录片《Contacts》中说,“他们总是问我得到我想要的东西了吗?我怎么知道我想要什么?摄影是一场遭遇,一次意外。”

  在马克的作品中,我们罕能看到如何波澜壮阔的画面,更多的是对于细节的温情脉脉的描述,例如周恩来总理的“V”手势。马克这样说道:“那些相片只是一些琐碎的细节,它们不代表任何观点或价值判断,更无法为中国历史变迁提供见证。”“而我喜欢拍摄很细节的东西,很多别人所不关注的细节,我觉得那很重要,上帝是存在于细节中的。那些细节和摄影本身都是源于生活的。”

  马克的作品属于追求平实自然的马格南摄影风格,为了保证视觉效果的真实,他习惯使用小相机,因为不声不响,不引人注目,以其宁静柔顺的快门不致惊动被摄的对象,可以给他最多的抓拍的机会。他习惯大量拍摄,一天下来,可以拍上20卷底片。

  据那位随行人员会回忆,答谢晚宴上,到了用餐时间,大家正准备落座时,马克突然发现落地窗外漂亮的南京路夜景,就举起相机开始拍摄,陪同的几十人只好在一旁礼貌等候。一直到他夫人上去请马克落座,没想到马克回头大声说了一句,在场的翻译笑着给大家翻译:“我就没有自由么?你们吃你们的啊…”

  老顽童的心态,不禁令人莞尔。

  马克的作品曾经在中国多次展出。1989年,《摄影》杂志以11个版以“中国所见”为题介绍了马克·吕布的中国照片。1997年马克·吕布在北京举办了“行摄中国四十年”展。朱迪斯·古特曼在1998的《当代摄影家》里说,马克的作品之所有以如此有力,是因为他“展示了世界的复杂和多样性,看着他的照片,世界在我们面前活过来——带着它所有的美丽、希望和绝望。他对人的激情笼罩一切。”

  2011年9月25日,马克的作品将在大理国际影会再次展出,由他的侄子阿兰·朱利安亲自策展。届时,我们将再次体会到马克为我们带来的关于“真实”的震撼。
 

吕布, 摄影师, 永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广告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大理国际影会可看到另类摄影作品
大理国际影会:***摄影大师原作将现身
婚纱摄影:20个国外***摄影师和他们的杰作(二)
韩国美女摄影师:裸体入镜与猪亲密接触。是突破?是艺术?还是?
2011 IPA国际摄影奖:自然界的美丽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