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实现画意效果,拍摄和制作上的客观要求并不高,重点在于画面各构成元素之间的和谐。造型、背景,整体色调的定位,人物情绪及造型姿态的把控都是决定画面效果的关键因素。我们应重点把握三个要素:
画意效果对于商业和创作来说是一种两相宜的形式。九十年代以来,我们对画意摄影的理解多源自国外肖像摄影和欧美油画。在胶片时代,要实现画意的影像效果,技术上有其相对复杂的一面,比如光质、色温的控制以及暗房处理等。现在数码技术使这些问题得到简化,我们可以自如地尝试种种不同的效果。应该说,画意影像无论在商业还是创作方面都仍然是人像摄影的主流样式之一。
背景色调是关键
画意背景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在图案、色彩的选择上都要与主题内容的需要相吻合,以渲染出整体的画意氛围。人物的动作姿态主要以静为主,应避免过分夸张,以达到整体的和谐。比如这次拍摄的《秋韵》,背景采用的是实景影棚中的一块肌理墙。
光要讲究
一方面要考虑对人物的唯美刻画,同时还要表现好整体氛围和影调,所以往往需要多灯拍摄。一般来说,人物主体照明多采用侧光,影调氛围比较浓郁。根据不同的主题及画面需要,配合使用辅灯、反光板等进行补光,或采用柔和散射光线以及持续光源等,以此来获得更加唯美、多样的表现效果。拍摄这样一组带有创作意味的照片,形式上可以更加自由发挥。拍摄采用了两种布光方法:硬光源裸灯加反光板、吸光板营造的中灰的影调;闪光灯和定常光混合形成的高反差影调。在拍摄时把相机ISO
调高(400-1600),以此追求时间浸蚀下影像的质感,使画面更显厚重。
后期制作要遵循前因
后期调整了几种不同色调和纹理,应该说,这种“天马行空”并非随心所欲的主观臆造,每一种色调的尝试都与前期拍摄的主题、光线等密切相关并力求和谐体现。应该说,对影像的诉求方式有众多框架在制约,没有足够的“因”,单纯依靠后期难以获得好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