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摄中应用色光,*主要的目的一是视觉感,用色彩来营造视觉冲击力。色彩的塑造能力是*直观的,对于画面而言,往往决定着你看到之后留下的**印象。而一个相对成熟的色彩运用习惯是能够自成体系的,这就是对自我风格的塑造。或者说,想在日益激增的大量图片中实现个性化,色彩是一个重要变量。
应用色光的第二个目的是融入环境,比如要呈现晚间夜景,昏黄路灯或者霓虹招牌等是渲染夜景的重要因素,用色光拍摄,将氛围感表现出来,可以*大程度模拟真实环境。
摄影、文/陈墨墨
从我个人的创作倾向来说,我喜欢带有科幻意味的,富有未来感的影像。色光可以更好地实现这种倾向。兼顾上面谈及的两种目的,它既是氛围塑造的手段,更是自身理念的表达。比如我经常会使用电影灯结合闪灯来处理光线,用蓝色统领画面,或者勾勒线条,用激光笔点色,增加迷幻效果等。
展现个性,色彩是很具有说服力的一种变量。想要充分体现这一点,需要从方方面面入手。比如,常用的色片也就那些颜色,而我一般不会特意去买现成的产品,而是收集、改造。就像各种颜色的透明包装袋;镜面纸揉一揉表面就不那么光滑了,当成色片使用会呈现淡淡的绿色。总之,色彩语言是独有的,从材质上就要做到,这样投射在画面中也会更加自我。
色光运用往往伴随着浓郁的暗调和强烈的明暗分割,需要处理好色光与明暗之间的关系。
色彩需要依附在主体架构之上。一张照片,要好看,有质感。这绝不是颜色单方面所能主导的。“主体架构”,也就是影像的核心——包括主题,包括人物,而与色彩结合*为密切的,还是光线。
色光是为光影结构“锦上添花”。加色光,不是为了在画面中简单加入一种或是几种颜色,而是要保留、强化光影感,是光影结构之上的必要补充。
这常常是我们使用色光的一个误区,两个够用还是三个合适?这取决于你的光影构成。因此我建议,在加用色光之前,一定要先用正常光线的灯去做光影(当然可以是有形的或无形的)。只有具备了饱满的光影结构,然后再按照需要增加色彩,这样的画面质感更真实,视觉效果更舒服。
就个人经验来说,我的拍摄用到色光很多,色彩也往往并不局限于一两种,但这个环节实际上是有随机性的。就是说,我的前期策划,比如手绘线稿之类并不十分考虑颜色,而是先落实设计,做光影、定氛围、找人物。现场觉得“气氛不够”的时候,色光就是一个重要手段了,甚至有时会在后期时再添加。
色光往往意味着创意,和精致度并不冲突。
色光和质感有冲突?这也是我们常常听到的问题。很多照片确实给人感觉不扎实,颜色不是加在上面的,而是浮在上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并不单单是加色片一条。比如:灯光指数太强,后期处理太多,化妆粉底太厚等,都会产生颜色“加”不上去的情况。
因此拍摄色光建议,妆容干净清透,加色片灯光的指数不要太强,把色彩填充到暗部及中灰调部分中去。同时,后期不要调修太亮,对比太强。
使用色光拍摄,后期很难动,质感、色调都定好了,基本不要想后期在色彩上能有什么改变。
想要色光不乱,要控制好色彩的边界。
我不喜欢整个场面全用色片来铺,很难好看。它一定是辅助光源,有来源、有去处。就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色光情况,电脑屏幕、霓虹灯、路灯、台灯等等。
常规的用法是光线较为收束的硬光源加色片,当然也可以用非点光源的色光,但一定要控制好范围,用八角、蜂巢、长条柔光箱等打出小范围光线,色彩边界更加可控。
画面中一般有两个色光就可以了。不杂乱的前提是:用较强的正常色温光线覆盖,从而达成整体的协调。
我认同色光是把双刃剑这样的说法。坦白讲,迫不得已的情况很多。但这并不会给我造成困扰,只要你真的做好主体架构,加什么都是口味的一种调剂,反之则是小马拉大车,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