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测光、测光、还是测光!
2009-11-18发布

  你会测光吗?哪种测光方式好?点测真的那么重要吗?说起这个问题,在坛子里也算是热门话题了,很多迷失在书本和现代相机复杂的测光功能里的朋友常常感觉到非常困惑。我也是这种迷失者之一,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不知道要如何对待相机上的各种测光方式,在自以为是的对测光方式进行了一番的大大调整和应用后,却发现死得很难看,相机自己设定的区域测光方式是最佳的,自己的增减或者是采用其他的测光方式的都不是很好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可能是摄影水平太差吧,简单的办法,把相机当傻瓜用吧,但是遇到光线环境复杂,没有把握的时候,只有用包围法。虽然没有什么,对摄影最终结果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每次拿起相机的时候都有一点不安,心里始终对最终的效果没有把握,这不是好现象,没有事的时候再把安塞尔·亚当斯的《论摄影》重读,安大师的预先理论是我踏上摄影路途的入门指引,也是我梦想的最高境界,但是在反复翻阅区域曝光法后,甚至那几句简单的列表都可以倒背如流了,但是实际的应用却往往和意想中的何止千里之遥?!为什么会这样?相机的每一个测光方式对同一个环境测出来的都有所不同,以哪一个结果为基准?18%灰卡的测光是最准的吧,但是在很多时候,都很难用灰卡放在实际的场景中去测,照理说以这种情况下,相机里的点测是最为有用的,这大概是坛子里的大虾一直对相机有点测与否作为依据的最终心结吧。

  现代的照相机,尤其是进入AF时代以后,相机的功能朝着复杂化和齐全化的方向发展,哪怕是一台最低档次的机型,都拥有以前几年不敢奢望的技术和功能,也就是这复杂的功能,把大家的心也搞的复杂了,不过,功能多是件好事,而且,现在的功能越来越先进,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迅速的前进。

  对于现代相机的测光评述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因为现代的相机的测光变得更加难以猜测,天知道电脑会以什么为基准得出结果,虽然它对场景判断的成功率远高于自以为富有经验的象我这样的高手,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很难全心全意地相信它。

  相机的测光方式其实由来已久,最开始的时候都是采用外测光方式,象禄莱的双反,康泰克斯的高级平视,他们都是以一个外感光元器件作为测光的依据,这种测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准的,它是在黑白片当道的时候出现的。大家都知道,在胶片中,以黑白片的宽容度和后期加工幅度最大,所以这种测光方式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确实误差太大,但却是适合当时的使用条件的。

  单反相机的出现是一个革命,它极大地提高了摄影的准确率和大大开拓了摄影的视野,日本的旭光学公司也就是今天的潘太克斯,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镜后测光单反相机,从而把相机的内置测光技术全面的推广普及开来,当时的想法是或者是技术条件能达到只用一个光敏元件对整个视野测光,这就是后来大家称为平均测光的最为基本原始的一种方式。相机上有了测光,比起没有测光的机器来说当然成功率大为提高,但是用户很快发现,这种测光方式的失误率同样非常惊人,它的成功率的提高只是靠很多很接近成功的但又有所偏差的结果来达到的,而在与此同时出现的相机内部的光敏元件只测中心很小一部分的中心重点测光也就是现在简称点测的,又表现为另外的一个极端。它的使用极不稳定,完全依赖于使用者的经验,有经验的它就是很完美的,没有经验的,它比平均测光还要糟糕。

  后来出现了两者的结合,偏重中心测光,这时的相机可以在机内设计两个测光元件了,这种测光方式实际上还有很多变种。但是,在同一名字的掩盖下,倒是少有人注意,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对中心偏重的程度和对中心面积的确定上。早期的相机各自厂家的设定都有不同,所以每一家的用户在长期使用后换一个品牌的话,都会感到非常不适应,以至于产生不好的想法。不过大浪淘沙,这一测光方式经过很长时间(20年以上)后,逐渐统一到光比75:25,中心7.5%(还有些为65:35,9.5%)上面了。

  偏重中心测光可以说是机械相机时代的统治者,当时几乎每一台相机上都有这种功能,熟悉F3,FM2的朋友对这种测光方式都应该很亲切。在当时看来,这种方式最为理想了,不过当时最为流行的测光方法是不管照的是什么,对着自己的手背测光,哈哈,这个直到现在都非常有效,但是很少看见有人用了,这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种方式的弊端。

  80年代的中期,尼康FA的推出为测光方式的变化打通了一条新的道路——区域式测光。尼康费尽心机的新产品,它是后期所有相机的楷模,尽管这款相机技术尚不成熟生命相当短,但是,紧接着的AF时代,把测光全面提到区域式的时代。在这一时代,由于电脑的介入,测光的区域也越变越多,而且在测光中引入了距离和色彩的判断,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商业噱头。不管怎么说在测光中加入色彩信息,可以避免现代相机中测光光敏元件的对蓝光和紫外线过于敏感的毛病,对于大面积单色块的场景测光有所帮助,但是很快发现对于F5这先进的方式相反的是,F5在对于复杂场景的测光,并不比其竞争对手的准确,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测光的分析评估的标准上,这种貌似完美的测光方式它的主要原则还是基于18%灰,尽管加上了色光敏感,但是在其分析系统中好像没有完全以色光为评估基准,还是以合成后的18%灰度为原则,难怪是换汤不换药,测出来的结果和原来系统差距并不明显。

  在测光上,作为单反相机里最为有实力的厂家,尼康和佳能在测光系统上的变化非常的大,从最开始的5区(尼康)6区(佳能)开始,频繁在测光上做文章,尼康的花样是和焦点系统的距离相结合,对于尼康长期的单焦点来说,与原来的5区测光相比,测光的精度主要在于区域数量的提高,加上的D距离信息,对自然光的场景几乎没有什么多大的帮助,而对闪光系统倒是一流的。到了F5,由于在EOS1N的阴影下,F5要是没有一点比较亮眼的热点,恐怕会没有卖点,所以加入了RGB测光,和后来出现的F100相比,可以比较明显的发现,两者的差别几乎小到可以不计。不能说是RGB测光系统不好,只能说是现在F5上这套系统还不能发挥RGB的能力,现在的RGB还只是个商业意味多过实际意义的系统。

  佳能的路主要是不断的增加测光的分析区域,加上他比同僚领先的多焦点控制,倒也发展的很不错,从EOS10开始,佳能的相机的焦点数一直迅速上升,这是它的优势,和焦点连控的测光,以及不断细分的分析区域,这也是很理想的测光方式,但是佳能的问题在于:焦点和测光区域的变化实在是太频繁了,没有彻底的了解和反复的测试,这种方式是很难达到理想的程度,就象EOS3的出现,极为先进的技术,却带来不稳定的结果,开始的产品还是在测光上出了问题,被迫在软件上升级,给用户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和烦恼,但是这样的问题却给后来的EOS 1V带来很好的测试和验证。不过这种测试方法,还是和当初的5区6区没有本质区别,还是有很多场景会出现测光不准,和尼康的一样,也是一种貌似完美的系统。

  除了NC之外,只有美能达可以算是独有风范,它是个喜欢创造而不喜欢守成的,不过说起来它在测光上倒是最为单一的,自从14区蜂巢测光出现以后一直坚持在这个系统里发展它的测光系统,虽然也不完美,但是从α7的出现倒是让人看到一点曙光,它的测光评估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对于略为对测光了解的摄影者都可以比较方便的对测光进行合理的增减。以前的各个先进的测光系统最让人不明白的就是不知电脑测光结果的来历,对测光的控制反而不如简单的测光方式容易入手。α7的出现是一个开头,这样的方式还需要细分测光区,佳能的35区比例比较合适,而且最为理想的是要在取景器里显示出来各区的EV正负情况,对于一个有一定水平摄影者倒是能很好的控制了,最棒的是更方便于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的使用,想来这是一个在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

  我发现很多人都在玩摄影和摄影器材一段时间后都会希望买一只手持式测光表,这是被135相机繁杂的测光方式和神鬼难测的取舍给弄得脑子发晕的结果,大体上来说入射式测光表的使用会比反射式的简单,它的结果非常准确一般使用这种测光表时,只需要注意测光表的乳白色漫射光罩的方向,最为简单的是把乳白色的半球的正中轴线对准相机镜头的方向就可以了,然后得到的读数就是很准确的结果了,可以这样说,入射式测光表的的测光结果相当于用点测光对在同样位置的标准灰卡测光,一般的情况下是不需对这个结果有什么调整,但是如果遇到胶片的曝光容度的问题的时候就要适度的考虑增减了,特别是使用专业反转片,象维尔维亚这一类的曝光容度很小,而且反差大的胶片,稍有不慎就会失去层次,但是由于他出色的细节和色彩表现,是他成为最为常用的胶卷之一,在用它表现白色或黑色的时候,为了得到应有的细节就必须要对曝光做出偏移,这个偏移量各胶卷有所不同,需要对一种胶卷的曝光特点非常了解才行。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广告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掌握色彩光效6法则 拍出迷人写真
关于景深控制的拍摄技巧
详解线性构图的形式美
一张World Press获奖肖像照片的布光
人体艺术初学者应重点学习突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