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突出某一部分,就必须得牺牲其他部分。如果不想做出牺牲,那么就得忍受视觉感受平庸的暗部质感。
在使用胶片作为拍摄的主流载体的时代,如何保留暗部细节一直作为一个主要课题被研究,这个课题对于使用黑白胶片来说尤其重要,暗部细节的表现有时候能够决定一张照片的受欢迎程度。
但不管保留尽量多的暗部细节对于视觉感官的刺激有多么重要,在实际观看一张照片时,有时候故意隐藏一部分暗部细节反而会制造出暗部的整体细节被增强的假象。
这也许是因为视觉对于对比度的需求是根本的,而将尽量多的细节堆积在暗部狭窄的色调空间中,必然会削弱具有不同亮度值的某些暗部细节之间的明暗对比,从而让视觉无法定位到对主体的烘托起积极作用的暗部细节。什么是“好”的暗部细节,什么是“坏”的暗部细节,此时变得无法分辨了,效果被削弱了。
如果将一部分处于次要地位的暗部细节隐藏起来,令其让位于重要的暗部细节,让重要的暗部细节占有足够宽的色调范围,增加的暗部对比度让视觉能够更快寻找到摄影师想让其观看到的暗部细节上,这是一种通过摄影师的选择倾向来影响或决定观众观看习惯的技巧。
暗部细节往往决定了表面质感的表达。因此,选择暗部细节往往就是选择质感,暗部细节保留了多少、局部对比度是多大,这些都会让观众产生不一样的视觉质感。
无论谁第一眼看到上面这张照片,首先注意到的肯定是常年雨水冲刷所形成的颇具沧桑感的屋顶。在拍摄时,曝光充分照顾到了屋顶的曝光,而没有考虑天空的曝光,从而让雨水冲刷出的斑驳图案细节都被记录了下来。
从原片看,其曝光中规中矩,甚至无可挑剔,需要的细节都得到了保留。但当对比处理后的另外一张照片就可以发现,屋顶的斑驳图案留有很大可被增强的空间,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实在是一种浪费。
但将“曝光”调到-0.50、“恢复”调到12没有什么坏的影响。然后仍然是为了给暗部留下足够的空间,将“亮度”增加到78,从而压缩亮部的色调范围,毕竟这张照片的重点在暗部,无论给暗部留下多大的扩展空间都不算过分。做完第一步还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如果说有,最大的变化是暗部同时跟着变亮了一些,但没有增加多少视觉上的刺激。
第二步就是增强暗部了。仍然先不考虑黑点问题,边增加“填充亮光”边同时增加“黑色”,直到在视觉上能够形成足够的明暗刺激为止,初步确定的数值是“填充亮光”78、“黑色”50(见图4.13)。之所以“黑色”选择50是因为这个数值不会造成阴影修剪,所有的暗部细节都得到了保留,并具有了明显增强的局部对比度,这明显好过原图。但我没有到此为止,还进行了第三步。
在第三步,将“黑色”增加到了68(见图4.14)。这可能是个鲁莽的行为,因为这造成了阴影修剪,意味着一部分暗部细节被永远的抛弃了,这对于暗部细节至上人士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但我不这样认为,这个“鲁莽”的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暗部的对比度,让人眼不敏感的那部分细节隐藏了起来,让应该着重表现的细节具有了更宽阔的舞台,这样就制造了一种好像是细节被增加的假象。观众不会在乎不感兴趣的细节是否存在,而对于感兴趣的细节在视觉刺激上的增强却能记忆深刻。
上图是另外一张需要制造虚假的暗部细节的照片。这是一棵落日映照下的古树,希望看到树干上能够体现岁月沧桑的质感树纹,而现在的原片在质感的表达上并不能让我满足。
用ACR打开RAW文件可以发现,RAW文件所具有的让人吃惊的宽容度几乎记录了从亮部到暗部所需要的所有细节,落日及其周围的区域存在过曝,但其中不存在任何需要恢复的细节;暗部存在轻微的欠曝,但完全可以恢复。
这是一张无论亮部还是暗部都需要具有良好细节的照片,因此,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将晚霞恢复成记忆中的灿烂情景。
调整过程中发现至少将“曝光”增加到0.20,不会对亮点的设置造成什么严重影响,然后为了保险,又将“恢复”增加到了20,这样就能够为亮部对比度的增强留下一定的色调空间。为了创造出需要的亮部对比度,将“亮度”减少到10左右,从而让落日在水面的反光从背景中突显出来(见图4.16)。毫无疑问,亮部对比度的扩展压缩了暗部原先占有的色调范围,暗部表面上看起来更糟了。
第二步是增强暗部。因为黑点已经被修剪,所以黑点的设置仍然不用优先考虑,重点还是暗部对比度。我一边向右滑动“填充亮光”,一边紧跟着向右滑动一点“黑色”,在“填充亮光”数值位于76、“黑色”数值位于15左右时,所有的暗部细节都得到了恢复,从黑暗中脱离了出来。
对比图4.15可以看出,此时获得的图4.17得到了明显改善。如果你特别看重暗部细节的表现,那调整到这一步基本就可以结束了。
但大家可以注意到,此时树纹的沧桑质感相比于原图有变差的趋势,那是因为暗部对比度占的比重太大了,而且是不分重点地扩展了暗部对比度;这不但对亮部细节的表现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对暗部细节自身的表现造成了影响。
于是,接着又进行了第三步,增加“黑色”,直到认为树干的纹理获得足够好的质感,数值是35,获得图4.18。图4.18中的暗部存在少量阴影修剪,部分修剪出现在纹理的缝隙中,陷入黑暗的缝隙衬托出了纹理的质感。
上图是最终效果,主要是进一步增强了颜色。这也许不是你中意的效果,甚至还认为比较糟,但这幅照片至少告诉我们,当一张照片的所有需要的细节都存在于直方图的两端时,那对亮部和暗部的处理应特别慎重,当无法做到保留整个色调范围的细节来获得需要的照片效果时,作出部分牺牲是值得的。如果必须存在牺牲,那这种牺牲必然要在亮部和暗部之间进行取舍,而经验是将这种牺牲留在暗部将可能获得意料之外的效果。
在ACR中,虽然控制暗部的主要是两个控件滑块,但我一直认为对于这两个滑块的使用过于保守了,很多人对“黑色”的认识停留在就是为了设定黑点,而对“填充亮光”的认识局限于认为它的设置就是为了恢复被修剪掉的阴影。
前面已经说过,对于暗部来说,很多时候设定黑点并不急迫,而修剪掉部分阴影反而能够制造细节被增加的假象,这两个都不应成为形成上述保守认识的主要原因。那原因是什么呢?认为暗部应该很暗,至少应该看起来很暗,这种观点也许才是更主要的原因。
以上图文摘自人民邮电出版社《RAW数码底片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