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瞬间的背后》乔·麦克纳利 经典传奇照片解密
2013-09-13发布
转载自:ZCOOL

  乔.麦克纳利这位美国最顶尖的商业摄影师,他的一言一行对于同行来说不仅堪称经典,他的言传身教更不知影响了多少职业摄影师的成长,今天,我们将他精辟的语录,让人醍醐灌顶的经典人像名作引入本文,通过乔.麦克纳利口述这些作品的拍摄趣闻以及经验教训——希望网友们在欣赏这位摄影大师杰作的同时,还能学到他那些真金白银的人像摄影绝技。

  先接近被摄者

  接近被摄者,是著名《生活》杂志摄影师Alfred Eisenstaedt(阿尔弗雷德.埃森施塔特)的一个既聪明又简单的策略。他不会立即拍摄,而是上前请求被摄者允许他接近,并对自己的装扮进行无微不至的调整,拉直并不需要拉直的衣领,扫去一两根相机根本拍不出来的头发。他并不去做任何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如此打点一番后被摄者的外表不会有任何变化。但是……他完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接触被摄者。

  他消除了被摄者的戒备,他与他们更加亲密,这是信任的开始。他与被摄者开始了一种无言的对话。被摄者会觉得,“哦,明白了,他想让我看起来更好,试试吧。”然后被摄者开始变得喜欢被他拍照,也许不会像Sophia Loren(索非亚.罗兰)那样喜欢,但一定会大有起色。最后,他将拍到一幅成功的作品,而不是毫无生气的肖像。

  如何拍摄这类照片:

  对于一定年龄段的女性,特别是像Sophia Loren(索非亚.罗兰)这样标志又经典的美女,布光时一定要力求柔和。把光线想像成一条柔软的毯子,轻轻地包裹她的面颊,点亮她的双眸,消除阴影和线条。因为屋顶比较低(我们在一座酒店的会议室里拍摄)反复调整布光的结果是光源几乎连成了一体。

  相机左边有一个柔光箱在她面部以上,另一个稍小号的在面部以下,但这两盏灯挤得如此之近,效果其实等同于一个超大号的柔光伞包围她的面部,让她在这种光线中得以光鲜靓丽,并让她的秀发更富于层次和深度。有时,我还会带上一块12英尺的丝布(或者床单)来罩住整个灯架。这样灯光就好像穿上了一件大号白罩衫,散发出无比柔软的光线。因为是两个不同的光源,我仍然可以对它们的方向和亮度进行微调。

  这里我就要谈到一个重点。要充分满足外拍的需要,最理想的配置是为每一盏闪灯配备独立的电源箱,尽管价格高昂,且携带不便,但肯定物有所值。独立电箱供电不仅为闪灯分别调节闪光输出量带来便利,也避免了单一电箱带多灯头闪光瞬间电压过大容易造成断电的尴尬,同时多个电箱还为整个闪光系统出现坏件提供必要备份。我现在有14个电源箱和17盏灯。

  寻找与众不同的机位

  有一个大家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一切已经司空见惯,一切都已经拍过。那怎样才能得到一张与众不同的照片——特别是想要拍摄一个换灯泡的主题时?不妨试着爬上帝国大厦拍。就像拿破仑当年入侵俄国的时候想的一样,您肯定会觉得这能有什么难呢?其实困难很多。雨、雪、冰都是敌人。那座高楼我爬了四次。最后一次,最后一天里,我才拍到这张照片。

  当时我拍了不止一张,在灯泡亮度和天空配合得恰到好处时,我拼命的谋杀胶片,10分钟之内我单手持机移步换景拍完了14卷,并且一切只托付给一根保险绳。回想起来,我真希望当时我有台数码相机和8GB的存储卡,在那么高的地方我换了 14个胶卷,倘若失手掉下去砸到人,恐怕我现在就要坐监狱了。

  而在这之前我足足等了六个月,失败了三次,雾里把脑袋伸出窗户往外爬时还在头上留下了两英寸的疤,因为四次掐断微波信号还得罪了纽约若干电视台(否则我非得被微波烤熟了),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稿期也不得不一拖再拖,然而这幅照片最后以一整个跨页发表。这一切都是因为我的机位与众不同。

  学会遮挡控制光线

  “光影呈现,务必确保它呈现得如你所愿。”一个摄影师肯定不想让观者看了照片说:“哈,他肯定是这么布光的。”他只想让读者说“哇,太棒了。”这和魔术师不想让人看穿他的袖子是一个道理。

  拍摄全身人像最致命的错误之一,就是使用闪光灯时不进行遮光。比如,闪光灯布在相机左侧,一切就绪,模特也不错,背景也不错,但因为背景和模特同处一个光源,照度相同,拍摄出来的照片会使模特与背景曝光量一致,画面层次平均,让观者找不到作品表现的重点,眼光不能集中在摄影师预设的兴趣中心——模特身上。

  如何拍摄这类照片:

  慢慢来照着下列步骤做

  A,升起灯头,这样大量的光照越过主体消失在远处。

  B,用蜂巢或者四叶片收拢灯光打在主体上。

  C,顺手抄一样方便的东西,比如一张黑纸、一块布、夹克衫之类,挡住反光伞或者柔光箱下部三分之一,使得画面下部不再受光。这样,光线就自然地落在了主体的上半身而没有照亮地面。光影呈现,如你所愿。

  打破常规构图

  “按照构图法则拍摄,当然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比如经典的“黄金分割”法。但有时打破它你将会获得更意想不到的效果。”——乔.麦克纳利。

  我当时在乔治亚州的Augusta为《高尔夫文摘》拍摄。漫步在一个贫民居住区时,我发现有几个人正去教堂做礼拜。于是我跟着他们进了教堂,并立即被它的简朴和肃静所打动。我见到了这里的牧师Grier先生,并且和他坐下来攀谈。我跟他谈了我计划拍摄他的想法,他同意了。牧师是个很和蔼的人,只是长得有点吓人。(看看他手掌有多大吧。要是我都不敢参加这个教区!)

  如何拍摄这类照片

  简洁是最适合这幅照片的。我把牧师放在画面正中,让他散发着庄重和权威。紧挨着画面边缘我用一个柔光箱打在他头顶上。最关键的一点是他手中拿着的十字架。我用了一只热靴闪灯,尼康 SB-800,让助手拿着并打光在一个小号金色反光板上。只是这一小点金色光线,让十字架褶摺生辉。顺便提一下,他头顶上像光环一样的吊灯可不是偶然出现在那里的。

  要有大胆创意

  马上就要和大腕儿的经纪人通电话了,要说服他们把电影明星用一根钢索吊在离地 500 英尺的直升机下飞过好莱坞标志,实现当时我们一个很大胆的创意。

  我当时在为《美国国家地理》拍摄一个叫做“世界在一起”的专题,想表现亚裔演员如何影响好莱坞。我想与杨紫琼合作。刚开始我完全按照好莱坞套路,带着化妆、造型等各色人等飞到洛杉矶郊外的干湖床,拍了许多漂亮的照片。但《美国国家地理》编辑坦白地告诉我,这根本就不是他们想要的。他是对的。后来我们在直升机上即兴拍了一组特技。我们都站在起落架滑橇上,150 英尺高没有任何保险绳。但拍出来效果也不太理想,我们俩太近了。但她证明了自己是个不仅漂亮并且勇敢无畏的女演员。

  于是我蠢蠢欲动,又有了更危险的主意。不如把她吊在直升机下面飞过好莱坞标志─一幅既特技又好莱坞的照片,一举两得。她的经纪人不干,但她同意了。

  在给编辑打过电话谈过想法之后,我们便出发了。这次拍摄可不简单,我们先取得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同意,在好莱坞山上建立一个临时停机坪,找来洛杉矶最好的飞行员和拍过《泰坦尼克号》的直升机绞盘操作手,又在保险公司为整个洛杉矶买了保险。钩好了钢索,直升机慢慢起飞了,杨紫琼和我开始在云中漫步,她在空中既端庄又勇敢。拍摄的关键是和她同步。我不想用长焦镜头从另一架直升机上拍摄,我要靠近她用广角拍,以获得视觉的冲击并有足够的景深保持好莱坞标志清晰。

  着陆后她笑着告诉我,“知道吗,我可怕高了,一直没敢往下看。”后来这张照片被《美国国家地理》作了开篇的照片,也引来了大家的评论。不过大部分都是我同事,看我被钢索吊在直升机下面的样子,他们都建议我该减减肥了。

  我最重要的一件器材

  我像平时一样在地下室里准备器材,又要出门。检查器材清单:照相机、镜头、电池、胶卷、充电器、连线、兔子头……

  兔子头?

  当时我的女儿Caitlin 只有三岁,我把它拿上楼去问她这是怎么回事。她说,“这是为了好运,爸爸。”现在它已经很旧了——眼睛和嘴都不见了,可以用洗衣机洗了。但它在我的摄影包里陪我经过了风吹雨打,各种被世界遗忘的地方.危险的任务,重大的任务,琐碎的任务……

  Caitlin 刚刚已经满 22 岁了。

  坚持

  James Brown(1933—2006,美国著名黑人灵乐歌手,被尊为“灵乐教父”、“芬克***”)还活着的时候,我在乔治亚州做一个关于Augusta 的专题。他名震四方,更是Augusa 当地人的骄傲,所以这个专题少不了他,对吧?

  六天了。短信一条接着一条。能和那边通上话时我拼命坚持,但就是没有机会。

  突然电话响了,他的经纪人打来的。“如果你20 分钟之内能过来的话,James 能让你拍。”简直像个卡通人物一样——我冲出Augusta国家高尔夫俱乐部,驾着皮卡在10 分钟之内赶到了她给我的地址,还剩10 分钟能够用来熟悉环境和准备灯光。谢天谢地,约的地方是个装修豪华的大堂。我跨步进去,觉得这地方得收拾收拾,于是我开始把家具往街上搬(换纽约试试看?)。没人和我接头,没有任何拍摄许可,也找不到人问,我就这么搬了。拖出去一大堆椅子、标志之类,想想吧。也不知道怎么布光才对,于是扔了个中号柔光箱在C 架上。时间紧的时候好多事其实挺简单的。

  灯刚架好,回头一看,来了。紫西装,绿领巾。他主动和我握手说:“你好,我是JamesBrown。”我看了他一眼说,“我知道。”长长的走廊正好救了我,因为远处的门透着非常明亮的日光。背景光就是它了!用慢点的快门速度整个走廊都亮了。这样快门帘打开的时间更长,能保留更多的环境光。把柔光箱折下来正对着他,几乎就顶在画面边缘,你在他超酷的墨镜里面都能看见。一般的商业人像如果眼镜有反光就容易出问题,但对于JamesBrown,不成问题。

  我拍了12 张,他看着我说,“本来觉得你这人还不错,没想到你一气拍这么多张。”我意识到快没戏了,赶紧换了支105mm 镜头照了几张特写,就谢谢了他的配合。

  灵乐教父!几个月后他就去世了。这可能成为了他最后的正式肖像。

  勇于尝试

  Winona Ryder(美国电影演员)在纽约的公寓里有一个高架床和很高的屋顶。卧室的空间其实很小,仅仅容得下一张床、她和我。

  我站在高架床的梯子上也没法打顶光照明——屋顶太高了。那怎么布光呢?高架床下面的空间很窄,和狭窄的墙体形成了一个条灯(一种细长的柔光箱),光线刚好可以从这个狭窄的通道上来照亮床上的空间。于是我在床下布了一盏灯射到墙上,利用周围的空间向上反射。从来没试过从被摄者下方反射,但谁知道呢。结果是光线从周围蹿上来,通过窗边墙的反射,一下子我们就被照亮了。这样的布光也许谈不上完美,但已经很不错了。面前有 Winona Ryder 穿着睡衣,躺在床上,还能奢求什么呢?

  每当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布光时,我总是想起祖母让我吃芽甘蓝之类的东西时说的,“试试吧,说不定不错呢。谁知道呢。”

  问最敏感的问题

  我摄影师生涯的幸事之一,就是见到了Kim Phuc,人称“燃烧弹姑娘”。她9 岁时在越南被严重烧伤,现在致力于和平事业。

  我的任务是去寻找普利策奖获奖照片中的人物。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物而言,通常她没有选择,因为绝大多数都不是什么幸福时刻。

  Kim 也是这样。她能活下来是因为美联社记者 NickUt 拍下了她的照片,然后扔下相机把她送到了医院。但也正是因为这张照片,她的生活变成了宣传的工具。每当我觉得照片并不重要,觉得厌倦,觉得疲惫的时候,我就会想到 Kim。她的一生都是因为一张照片,因为那短短的一瞬间。

  从莫斯科的蜜月一回来,她和她的丈夫就申请了加拿大的难民资格,所以我最后在多伦多见到了她。我们聊了起来。我告诉她我得看到她的伤疤,否则我见她就没有意义了。她理解了。正巧,她要给新生的 Thomas 喂奶。婴儿的肌肤和她饱受创伤的皮肤形成了完美的对比。这是一幅充满希望的照片,非常适合 Kim。

  注意“小”照片

  Tom Kennedy,《国家地理》前任摄影总监,总是告诉我要注意那些“小”照片。一个专题中的骨骼往往是由这些经脉联系而成。

  在芭蕾舞演员Paloma Herrera 的专题里,我拍得漂亮,出彩,每张里面自然都是她。

  但我没做好的是细节。那些细小、动人而又富于故事性的细节。其实也不怪我,真的。我是说,如果要拍协和式超音速客机,你会去拍起落架吗?

  美丽与痛楚往往相伴而生——特别是对舞蹈演员而言。当我在拍摄即将完成的时候让Paloma 脱下舞鞋时,她并不十分乐意。她的脚看起来糟透了。我在一分钟之内借助闪光灯拍摄了这幅图片。在系列里它不是最好的,更不是最漂亮的,却是最重要的。

  最好的照片就在眼皮底下

  好照片不一定要到特殊的地方去拍。最需要拍的照片往往就在面前,是那些天天见面的人,天天要去的地方。

  我和孩子们当时在迪斯尼乐园的酒店游泳池。Claire 当时大约8 岁,准备从9 英尺深的游泳池底像鱼雷一样蹿出水面。但她没能直着上来,而是斜了一点,她的脸于是全速撞在了游泳池墙上,哎呀!

  我们终于确定没留下后遗症,情绪稳定下来后,我拿出一个Nikon Coolpix 口袋机拍了一张照片向她妈妈报告。(这是我离婚后第一次单独带孩子出来休假。想想吧!)

  结果拍出来的却是我最喜欢的照片之一。在她年轻的生命中一个痛苦、艰难的瞬间,Claire 却那样顽强不屈地看着镜头(你是在看我吗?)她的眼中充满了决心。我从那时到现在都怀疑,Claire 是不是从此会独立自强地生活,不会需要任何人(呃,那也包括了她爸爸吧)的同情。

  像这样可爱温馨的小小瞬间是把一个摄影师散落各处的生活拼合在一起的胶水。当我手忙脚乱地要去拍摄那些伟大照片的同时,我忽略了许多安静的充满亲情的瞬间。回首往事,我后悔没有拍到更多。特别是现在,我的孩子们已经不能再忍受我用镜头对准她们了!

瞬间, 摄影, 传奇揭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广告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来自资深摄影师的6点建议
校园女神亲身示范 教你拍摄纯情青春片
如何在旅途中为女友拍出清新自然的写真
如何用单闪光灯拍摄肖像作品
黄金必修课 带你了解身边的光源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