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正是黑白摄影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影响至今仍没有消散,而斯蒂芬肖尔率先举起了“新彩色摄影”的旗帜,他穿梭往返于美国各大城市和大街小巷之间,拍摄了两部重量级的系列作品《美国表面》和《不寻常之地》,他对彩色摄影和视觉空间的探索影响了几代摄影家,他是彩色摄影路上的旗手。
斯蒂芬肖尔,一个拥有完美履历的摄影天才,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摄影大师,用自己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去寻找摄影中的不寻常之地。
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194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他6岁开始玩相机,14岁时就把他拍摄的3张照片卖给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7岁便成为了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的专用摄影师,23岁成为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的***在世艺术家。
27岁获得了美国国家艺术基金,28岁获得古根海姆基金,32岁拍摄了他的第①步重量级作品《美国表面》,35岁做了哈德逊巴德学院摄影系主任,并拍摄了他的第二部重量级作品《不寻常之地》。
新世纪到来之后,电子和数码技术发展迅速。肖尔又根据苹果公司在网上提供的印制画册的服务制作了一本画册,这本画册是他用傻瓜数码相机和奥林巴斯数码单反相机拍摄的一些日常生活专题,一共制作了83本。***后费顿出版社将这83本画册合订出版为一本大型画册,名为《书中之书》。2013年,斯蒂芬肖尔又推出了他首部数码视频电子书—《纽约一分钟》(A New York Minute),在业界产生了很大反响。
肖尔自从事摄影以来,便一直在打破常规,超越自己,他一直都在探索摄影媒介的各种可能性,在不断推翻常规的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摄影风格。而对于读者来说,肖尔的不断试验也在打破我们被培养出来的既定阅读习惯。
“彩色可以拓展照片的色调,并为影像增添新的描述含义,使其更加明了。我们更容易看明白彩色照片,是因为彩色更接近于肉眼所看到的现实世界。彩色给照片增添了新含义,因为它可以显示出光的颜色,以及一种文化或一个时代的各种颜色。”斯蒂芬肖尔在《照片的本质》中这样评价彩色照片,作为“新彩色摄影”流派的领军人物,他对彩色摄影的探索和实践影响了以后几代的摄影家。
斯蒂芬肖尔基本上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摄影大师,他1972年开始彩色摄影实践,四年后即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彩色作品展览。作为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彩色摄影”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斯蒂芬肖尔的作品极为精练耐看,这得益于他广博的艺术背景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他对色彩的掌控和对节奏的把握接受了时间的考验,摒弃了摄影可能产生的做作和矫情。
斯蒂芬肖尔用自己的行动探索着彩色摄影这条未知的道路。1972年,斯蒂芬肖尔驾车从纽约出发,开始了环游美国各地的旅行。他回避了熟悉的大城市,先到美国南部陌生的小镇,然后沿着著名的66号公路北上,前往中西部地区。他没有用新闻报道的方式观察美国国内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而是用相机拍摄每天所到达的每一个城镇、路过的每一条街道、住过的每一个旅馆。
但是,肖尔并非只是机械地记录看到的一切,他借鉴了沃克埃文斯(美国摄影大师,《美国影像》的作者)从明信片中发现的摄影语言方式。埃文斯收集了近9000张明信片,他被明信片往往采取正面取景拍摄美国各地街景和人物的手法所吸引,认为这种由不知名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来源于大众文化,贴近生活而不做作。因此,埃文斯在实践中发展出一种看似没有艺术、杜绝主观干预的客观纪实性风格,肖尔正是沿着埃文斯的这条道路走的。
肖尔在拍摄的时候,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拍摄思路,在尝试135彩色负片胶卷之后,他又先后使用了4×5和8×10相机。他通常会在感兴趣的地方停下,选择好拍摄地点,之后会在相机旁仔细观察各种对象之间的情形。(欢迎关注映像志,ID:image1839)
包括周围建筑的颜色和形态、阴影的几何构成、道路的横竖关系、汽车和电线杆的位置、电线延伸的方向、广告牌和交通路灯的状况、行人和植物的疏密以及光线在不同时间的效果等等,在思考出大致的构图之后,才在毛玻璃上利用取景器的边框进行***后的取舍,这样的方法使摄影变得更加精确,色彩成为选择性的转述语言,而且是一个分析和沉思的过程。
他曾经这样说到自己的拍摄的过程,“当我在比佛利大道和拉布雷亚大街拍照的时候,我非常清楚我的相机该放在怎样的位置,以此我来试图组织所有的视觉元素,让这些视觉元素的关系产生意义,我意识到当我解决眼前这视觉现实的时候,我是在把一种真正经典的图片化的结构处理强加在它们身上。
这让我想起克劳德洛兰的风景画来(他和开普勒同时代),他的画往往是单点透视,而且在画面的边缘出现垂直方向的物体,给人一种压迫感,同时激发想象的空间。”肖尔的拍摄经过充分展现了从“表象”到“不寻常”的分析和沉思过程。
斯蒂芬肖尔的作品独具匠心地映照着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景象。他的作品表现了美国式的常态时空:偏僻的乡村小道,街景,十字路口,宅院,酒店和旅馆,公共洗手间,厨房,冷藏室,具有装饰性的物体,宠物,当然还有人——家庭成员,朋友,陌生的偶遇者,这些平凡的事物,反映了当时美国文化的真实面貌,表现出了“时代的颜色”。
而当年他的拍摄主题,和当时的流行样式格格不入的。肖尔的作品如同是一次突然间的呈现,包括风格样式和主题表达,都为探索者打开了一条新的路径,同时又很快转换成后来更多人的“司空见惯”,这就是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解构的反讽之处。比如肖尔的“不寻常的位置”所描述的空间,包括停车场、乡村小道、地方的建筑样式,都已经成为当代摄影非常有效的“老生常谈”。
斯蒂芬肖尔照片中空荡荡的感觉,仿佛代表了空洞而诗意的现代。他既受惠于保罗希涅克、莫奈等人的绘画,也从十七世纪克劳德洛兰的风景画里寻找激发内容的形式。
作为摄影家兼理论家,他不谈构图,始终致力于探索视觉的结构。史蒂芬肖尔认为摄影实际上是一门分析学科,画家从画布空白处开始创作,摄影师则是在混乱世界里选择图像。
他在《照片的本质》中这样写道:“巴特说得好,有些照片太吵了。这个时代,尤其是彩色照片,喧哗,热闹,总想表达趣味、意义、思想、情感……”所以斯蒂芬肖尔拍摄出来的彩色照片总是有一种“空无一物”的空荡感。
而空荡并不代表空洞无味,肖尔的作品对于读者而言虽然是简单明了,却也复杂难懂。他将所谓的技巧和手段深深隐藏,或者说巧妙地融合在主题的表达过程中,挑战着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约翰萨考夫斯基在评价肖尔的作品时指出:“非常安静,非常沉着……但不乏味,不空洞,而是耐人寻味。”
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
1947年出生于纽约。他14岁开始拍摄照片,1971年,24岁的他成为有史以来第二个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个人作品展的摄影师。1972年开始彩色摄影实践。1974年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基金。1975年获得古根海姆基金。南·戈尔丁、安德烈斯·古斯基、马丁·帕尔和托马斯·施特鲁斯等著名摄影师都承认受到他的影响。1982年起担任纽约巴德学院(Bard College)的摄影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