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违规的国展记录类作品到底修改了啥?
2010-08-26发布
转载自:中国摄影报

违规的纪录类作品到底修改了啥?

       尽管《明天的现实》因使用的素材未得到合法授权,侵犯了原作品著作权,违反了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征稿启事第一条第8、11款和第四条第1款的规定,被组委会取消了其获得的全国影展金质收藏作品资格一事,引发更多公众和媒体的关注,但在此之前,经过为期十天的公示后,全国影展组委会组织影像专家对有关被质疑的拟入选作品进行审核后,就一次性取消了36幅(组)作品的入选资格。在这些公示之后被取消入选资格的作品中,除两幅与作者本人往届全国影展、中国国际影展中的入选作品高度雷同外,其余34幅(组)均因为修改原始影像而违反了全国影展征稿启事的规定。

  在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拟入选作品公示期间的所有数万条评论中,对于纪录类作品是否因“改变原始影像”而违规的质疑占据相当大比例。公众对于纪录类入选作品的“苛求”,既是出于对此类作品本身真实属性的要求,又是近年来新闻摄影造假等事件屡出不穷情况下“打假”热情的直接反映。公示期间公众的热议,应在全国影展组委会意料之中,调取原始影像文件,根据公众质疑意见等对全部纪录类拟入选作品邀请专家进行审核查验,成为保证国展纪录类入选作品真实性的必备环节。

  受邀担纲审核查验任务的影像技术专家刘宽新、冯严、倪栋等人的工作紧凑而有效,慎重又严谨。针对某一幅(组)作品是否改变原始影像的审核不仅要对比原始影像,而且会从各层面进行认真分析。因为长时间伏案摆弄鼠标,审核工作完成后,刘宽新的手腕都肿了。

  当一幅幅一组组修改了原始影像的纪录类拟入选作品被确定取消资格时,所有知情者都明白,那些照片修改的只是——

一些细节

  在互联网传播公开透明的条件下,“假照片”无处藏身的境地早已被摄影界所熟知。不过,在更多非职业摄影人眼中,纪录类作品画面中的主要元素是绝对不能修改的,可面对那些自己看来无足轻重的细节,利用Photoshop软件做一些修补与删减,似乎也无大碍。于是,我们看到的本次全国影展因违反“不得修改原始影像”规定而被取消入选资格的大部分作品,均是对于画面中的细枝末节,甚至是极细微之处进行了修改,光因为修掉电线而被取消入选资格的就有好几幅(组)。

  修掉地面脏点:CCD、CMOS等图像传感器上存在的脏点,在图像拍摄完成是可以用软件修掉的。但面对原本存在于拍摄场景中的那些很小的杂物,选择将其当成“脏点”修掉,则在本次全国影展评选中付出了被取消入选资格的代价:有修掉地面上纸屑的,有修掉场景中石块的,有把坑洼的地面抛光磨平的,有修掉动物足迹的,还有修掉进入画面的不协调之物,比如一个铁锹把儿的……这样的修改,很明显已触及了“不得修改原始影像”的底线。

  修掉角落元素:有些参评作品因为拍摄时避让不及,将一些稍显杂乱的元素带入画面一角,参评者不是以剪裁而是用PS软件修改的方式,来呈现更完美的构图效果。这两种表面看来相差不多的方式,却因为当事人选择采用后者而致使被取消资格,比如修掉画面一角的人物衣角。其中一组拍摄自雪山之巅,记录登山历程的作品,就因为其中有一幅修掉了画面边缘的登山者胳臂而被取消入选资格,让部分本次全国影展组委会成员也生出惋惜之情。

  背景过度虚化:部分公示作品对背景进行了过度虚化,同样影响了真实的信息传达。比如一张表现玉树地震灾区儿童的肖像,就是因为背景过度虚化而不得不被取消入选资格。

  过度改变色相:关于不得改变原始影像,包括全国影展在内的一些活动的征稿启事中,大多明确可对色相、饱和度、反差等进行适当调整。在适当范围之外的调整,当然就是过度改变了。被取消入选资格的纪录类作品中,就有过度压暗背景,使画面中的杂物完全被黑色填充的,还有将暖色调改成冷色调、将黄昏做成夜景效果的。

  除上述情况外,有的照片用软件对人物进行液化处理;有的为达到更好的光影效果,将局部光影轮廓进行了修改;有的专门修改了水坑边缘;有的修改了光线正常投射效果;更有的在对人物面容进行修改的基础上,连眼神都进行了处理,呈现出与原始影像不一样的表情……

  应该说,大部分因违反“不得修改原始影像”规则而被取消入选资格的作品,都修改的是细节,但这些,在国展的征稿启事规定的约束之下,已属违规行为,被取消入选资格,也是正常的。

“死得太惨”

  在国展组委会召开的听取影像技术鉴定专家就纪录类拟入选作品是否改变原始影像的审核结果进行汇报,并做出是否取消其入选资格决定的专门会议上,一位本届全国影展组委会成员感慨道:“有些照片‘死得太惨’了”。

      “死得太惨”是一句颇富幽默意味的评价,表达的则是发自内心的惋惜之情。几位担纲影像技术审核的专家,也对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因为局部甚至是细节的修改而被取消入选资格表示可惜。不过,国展组委会严格按照征稿启事的规定查验、审核、处置,最终取消了改变了原始影像的违规照片入选资格,也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赞扬。

  纪录类违规作品的作者大都是非职业的摄影爱好者,他们对于纪录类影像“不得修改原始影像”原则的认知不足,对于相关知识和一些行业规范了解不多,在具备真实性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对于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仍没有特别清楚的意识。面对国展的高标准严要求,其精心拍摄的作品因为“一招不慎”而被取消入选资格,大多数被取消入选资格的参评者都表示认同。他们在得知组委会取消其违规作品入选资格的决定后,纷纷表示,国展这种处理方式是合情合理的,通过这样一次经历,自己对于“不得修改原始影像”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此过程中,还有参评者在组委会向其调取拟入选作品原始影像时便主动致函,承认自己的作品修改了原始影像,自愿取消入选资格。参评者陈建勇在事后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说,他的作品“在公示期间遭到网友质疑后,我找出原底对照,忆起打印作品时,操作人员出于好心把远方水塘边一个白色垃圾袋去掉了。我才意识到,自己确实进行了不必要的调整与修改,不符合本次国展纪录类作品的相关要求。从这次网友的评论中,我也学到了许多新鲜的东西。虽说失去了国展入选机会,但我要真诚地感谢评委老师的辛勤劳动,也感谢网友、摄友对我的帮助。”

“美”的代价

  在分析这些作品原始影像被修改的原因时,一些作者流露出无意识的追求完美心态,总觉得那些纸屑、石块甚至是阴影影响了画面整体美感,甚至水坑的原始形状不利于形成完美的画面。对于这种心态,有摄影界专家表示,一方面需要对于摄影爱好者进行摄影专业知识和相应行业规范的引导,另一方面,求完美的心态,让这些修改行动显得有些“手欠”。

  必须承认的一个现实是,一些作品中的纸屑等杂物被修掉,并非出自作者的本意,而是在图片社制作输出参评作品时,有关技术人员从惯常操作角度给“打扫干净”的,甚至有的作者本人也未引起注意。在这样一个数码影像软件被摄影人和相关技术人员应用越来越熟练的情况下,要让更多纪录类参评作品符合行业规范和征稿启事约定,不仅需要摄影家们提升认识、认真防范,而且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类似修改前与客户仔细沟通,否则极易发生类似好心办坏事的情形。

  “手欠”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其实,从另一方面来看,画面中那些纸屑、石块、垃圾甚至是舞台地毯上破损的小洞,都不会影响画面整体视觉感受,相反会更有助于呈现现场环境的真实;那些随意摆放的锹把甚至是背景中有些杂乱的人和物,都会让画面信息更丰富、更自然;那些在构图时实在避不开的边边角角,如果因为构图十分紧凑的原因无法裁掉,即使留在画面里,也能以其开放式构图般的率性呈现让观者增加更多联想空间。照片很难一次拍得很完美,或许正是因为有了拍摄时造成的细微欠缺,才让影像的真实性力量在数码影像时代显得更为珍贵。

原始数据

  对于纪录类作品真实性的审核查验,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与未经过任何处理、直接从相机中下载的原始数字影像文件或底片进行比对。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未经任何修改的原始影像保存的重视程度,也成为考验摄影人对于纪录类摄影作品真实性问题有否更明晰认识的标准之一。

  在对本次全国影展拟入选纪录类作品的审核查验过程中,有个别作者提供了翻拍参评作品或修改后的影像文件。这样的“原始文件”于其真实性审核查验,已无多少实证作用,相反却显示了作者因各种因素没有留存原始影像的实情。

  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求所有的摄影人都养成留存纪录类作品原始影像的习惯,似乎有些不现实,许多摄影展览和评选征稿启事中对此亦无明确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审核查验工作中的许多困难,几位影像技术专家在层层剥茧,条分缕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求证。面对公示期间数万条评论中对纪录类作品真实性的诸多纠结,也有专家呼吁,广大摄影人要妥善保存所有纪录类作品的原始影像。据组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因为互联网上公示的图片精度较低,一些评论中的质疑只能算推测。对于类似意见,组委会同样请专家进行了排查。

  原始影像,有时候不仅包括参评作品的原始影像,甚至包括其前前后后拍摄的所有与之有关可为佐证的原始图片。在突发事件的现场影像记录过程中,这些前后拍摄的所有照片,甚至包括声音、录像等多媒体记录,都将未来成为证实一幅或一组摄影作品真实性的关键。

  习惯性地留存原始影像,在纪录类作品中严格遵守“不得修改原始影像”的原则,对于广大摄影人来说,是必须认真面对的数码影像时代的新课题。本次国展中被取消入选资格的34幅(组)纪录类作品,无疑会让广大摄影人在严守纪录类作品的真实性准则方面,引以为戒。

  相关观点:

阵痛与进步

● 刘宽新

  在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纪录类作品中,有34幅(组)由于违规改变了原始影像,被取消入选资格,我们为这些作者惋惜,但是从摄影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来说,取消违规照片却是一件好事。试想,如果不能保证纪录类作品的真实性,我们将失去纪录摄影根本的价值;如果到了读者不敢相信眼前照片传达的信息是真实的,照片被全社会质疑的时候,纪录摄影便没了存在的价值,摄影的记录功能也将不复存在。

  保护纪录摄影的真实性是一个并不轻松的历程,从发生“造假”现象到认识“造假”的危害,从个人付出代价到全行业达成共识,在进步过程中,我们或许要付出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讲,纪录类被取消入选资格的34幅(组)作品的作者是有贡献的。他们以自身付出的代价,给予中国摄影界意义深远的警示作用。

  在查验照片时,我常感到惋惜,看到绝大多数违规者修改照片没有造假的故意,属于不了解规则和认识不清,仅仅为了“美化”一下画面,修改了一些有碍观瞻的零碎,没有改变记录现场的根本信息,但这也是违规。作为规则,限定的是性质,不是程度。“不得修改原始影像”的概念,在笔者看来,最根本的就是不得移除、添加、修改画面中的任何影像像素。纪录类作品画面中做任何添减都是不应该的,这是原则。

  参评作品违规被取消入选资格是件憾事,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也许被取消资格的作者的态度能给我们以积极启示。

  一次偶然机会,我与违规作者有过一次对话。大庆摄影人吴大勇由于修掉了参评作品上的几片垃圾而被取消入选资格,在经历了短暂的难过之后,他释然地允许我在讲座中引用他的作品讲解真实性问题。他说:“如果大家看了我的教训,能够辨清纪录类作品不得修改原始影像的原则,不再重蹈我的覆辙,也是我的贡献。”

  另一位被取消了国展入选资格的作者程斌在网上写道:“我参评的是一组有关蛇的生存环境的照片。我认真看了征稿启事,并察看邮寄出去的照片后,发现把一张修改过的照片一起寄了出去,但当时还存有侥幸心理。”“这次对我是个教训,通过这件事,让我对国展有了新的认识……我的想法有了改变。这次被取消资格的作者大多不是职业摄影师,难以更多地了解纪录摄影的‘行规’,由此也使更多热爱摄影的人们了解了这一不可侵犯的‘铁律’,并使之被所有摄影人熟知、接受,并能遵守。”程斌以坦诚之心看待自己的失误,正面总结教训,这种积极的心态和认识,把憾事转化为好事,其收获远远超越了入选本身。

  我与摄影人交流中发现,不少影友对“不得改变原始影像”的规定不甚清楚。其实,中国摄影报自2005年至今,发表了大量有关此话题的系列讨论文章,对纪录摄影的真实性问题大声呼吁,广为宣传,许多文章对“不得改变原始影像”细则有过详细陈述。如果平时多注意学习,了解业内发生的相关事件,熟知规则,也许就不会违规。

  确保纪录类作品的真实性,是摄影公认的行业准则之一。对画面中任何元素,不论添加还是删除,都是纪录摄影不能逾越的禁区。某些摄影人需要修正和检讨自己的价值观,让纪录摄影回归诚实、真实、友爱、和谐的普世价值上,承认生活中的不完美才是真实,否定和抛弃“高、大、全”和“假、大、空”的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杜绝随意修改纪录类作品原始影像的现象。

  让我们在阵痛中清醒,在教训中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黑光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违规, 国展, 记录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摄影漫画
2010宁波时尚婚庆展带动婚庆市场多元化发展
金九银十 婚宴只定时间不定价
上海世博会摄影大赛全攻略
全国摄影动漫作品大赛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