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于黑光网,与本文内容无关,仅供参考
曾几何时,我们以摄影作品发表在纸媒上或者悬挂在展厅中为自豪。但是,在英国德比郡举行的第五届FORMAT国际摄影节上,摄影师安迪·亚当斯(Andy
Adams)发表的《照片2.0——在线摄影思考》(Photo 2.0—Online Photographic
Thinking)一文中开宗明义地表示:“在过去十年里,照片博客、在线杂志和数字画廊,彻底改变了我们观看照片的方式。更重要的是,Web
2.0影响了当代世界各地的摄影文化,使世界各地的观众获得新的艺术体验——发现新的作品并出现新的表达和交流渠道。”
安迪·亚当斯认为,“互联网在摄影出版、展示与传播方面有着独特的潜力”,可以“赋予我们每个人以闪电般的速度发现和共享摄影作品。”以前,一幅摄影作品从拍摄,到冲洗,乃至扩印、制版,所耗费的时间可想而知,但网络却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影像信息传播到受众终端,有时甚至接近于实时再现。
准入门槛低,参与意识强
在线传播可以更“广”。“印刷摄影作品必然昂贵,所以画册的流通通常都很有限。”截至2010年,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也不过1000多万;而照片社交网络服务网站“脸谱”(Facebook)的访问量却达到4亿。每天参观展览的人数和持续时间也都是有限的;但在线摄影作品却可以打破时空的物理界限。基于网络的庞大受众面,品评和检验摄影作品的观众群也相对较大。传统的纸质摄影作品,无论是出版在报纸杂志上,还是悬挂于展厅中,都只能在小范围内流通;而在线摄影作品却可以被全世界的人们欣赏和品评。
与此同时,摄影作品的在线传播也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意识。以往,面对传统的纸质摄影作品,观众只能被动地看,而在线摄影网站的社交功能却提供了一个选择、参与和品评的机会,让观众从旁观者转换到参与者的角色。这两个称谓的不同,体现出了注意力投入方式的区别。如果没有观众的参与,就不会有任何事情发生或者启动。安迪直言,“在社交媒体的授权下,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不断发展的摄影创作与策展之中,从而决定摄影交谈的方向。”例如,2011年“荷赛”多媒体竞赛单元,特意单独设立了“交互类”作品(interactive)奖项,而获得头奖的《监狱谷》(Prison
Valley)则设置了“论坛讨论实况”(Forums Discuss Live)这一环节。
安迪在文中表示,“我们不仅是在欣赏或阅读摄影作品,同时我们还会通过由此产生的讨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最好的摄影博客是一个合作的平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热烈讨论当代影像制作各方面问题的公共场所。”以前,摄影承担的是记录和表意功能;而现在,在线传播赋予了摄影更多的交流职能。这种“交流职能”已经大大超出了以往近距离的一对一交流。安迪说:“我居住的城市并不是世界上的摄影中心城市,尽管如此,Web
2.0让我可以参与到视觉体验和摄影关系不断发展的生态系统中。互联网把世界连接在一起,帮助全世界的在线摄影社区茁壮成长。”如果一位摄影大师常让你去评述他的作品,时间长了难免让你“找不到北”——起码能和大师对等说话了,或许这也是在线摄影作品吸引人的一个原因。
人人成拍客,照片来社交
互联网是一个天然的传播与出版媒介,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社交媒介。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在谈到摄影时曾说:“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遇到没有代码的信息。”所以,摄影作品可以被世界上的大多数受众所理解和接受,而无须翻译或转换。在线摄影作品可以超越文字、语音等各种在线形式,成为世界交流的主要渠道。网络无国界、影像无国籍,这些在线摄影社区已经开始模糊了地区和国家的界限,创造出摄影文化全球一体化趋势。
变革的结果是巨大的,而改变的实施却非常简单。因为摄影作品在线传播的准入门槛很低。安迪说:“配备一台计算机和互联网连接,21世纪的摄影师就可以与全世界的同行、粉丝以及客户分享他或她的视觉理念。”以前,学习摄影要知道显影和定影的配方,要掌握光圈和快门的曝光组合;而现在几乎每个人的手机都具有智能拍照功能,都可以成为“拍客”一族。在人人能拍照、家家能上网的客观条件下,使得每个人都具备成为摄影师,甚至是国际化摄影师的物质基础。
在线有商机,传统被突破
然而,这些物质基础却可以是廉价的,甚至是有所盈利的。“摄影师们意识到,互联网为在线社区参与到他们的摄影作品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契机……最精明的摄影师们则开始利用出版博客和多媒体杂志等方式吸引受众加入到他们的创作过程之中,还有些人开始借助在线付款工具调动社区赞助他们的作品。”目前,在线数据存储有免费和付费两种,即便是付费也远远赶不上画册的印刷成本或是照片的打印开销。而一旦我们把摄影作品上传到网络,有时就会有所盈利。2010年1月12日,海地地震,美联社摄影部主任**亚哥·莱昂(Santiago
Lyon)就是通过社交网络及微博服务网站“推特”第一时间发现了网友丹尼尔·摩尔(Daniel
Morel)拍摄的地震现场画面并与之取得联系。
摄影师詹森·埃文斯(Jason
Evans)在一篇同名为《在线摄影思考》的文章中,主张将有关在线摄影作品的研究重点放在“摄影能成为什么样子”上,而不再纠结于对其画质的品评。安迪也赞同这一观点,他曾参与“摄影画册的未来”讨论,就将重点锁定在了“未来十年摄影画册会变成什么样”上。网站画廊(Website
Gallery)、多媒体播客(Multimedia Podcast)、有声幻灯片(Audio
Slideshow)这些展示形式与传统的纸质传播相比,并不仅仅是更换了一个展示平台那么简单。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下,摄影作品的展示方式、播放形式、组合程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011年“荷赛”首次设置了“多媒体竞赛”单元,把一种融照片、视频、音频、互动于一体的影像形式归在了“摄影”之列,这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摄影作品,而它的诞生又绝对不可能和在线传播相分离。
先天不足,后生可畏
或许,摄影师会留恋作品集里铜版纸那厚重的感觉,或许摄影师会难忘摄影大展中展板那宽阔的感觉,安迪也承认,在线摄影作品存在某些先天不足,“通过没有校准的电脑屏幕来观看照片,不太可能替代那些按照艺术家意愿制作出的画册或照片”。然而,在某些方面,显示器的显示效果却可以超越纸质输出效果。例如,在色域空间方面,我们知道Prophoto
RGB、Adobe RGB、sRGB、CMYK色彩空间大小依次递减,目前市面上的显示器可以显示Adobe
RGB或sRGB色彩空间,而印刷摄影作品使用的却是CMYK四色文件。在显示效果方面,显示器是透射光,而纸质照片是反射光,相比较而言,后者就会显得色彩灰暗、反差低、饱和度低。
在线摄影作品可以带来前所未有的小巧和轻便。无须携带摄影作品,只要有网络的地方,照片就可以穿越千山万水;我们无须等待印制作品,只要一个点击或链接,就可以复制出千千万万个质量毫无损失的副本。当然,由此也会产生出一些问题。以前,我们只要牢牢攥住原始影像(数据或底片)以及冲印出来的样片,就可以把好摄影作品的流通大关;而在线传播的摄影作品却有千万个出口难以把控。在网络中,经过层层的链接、转载,我们不知道也很难知道自己的摄影作品会流向何方。现在,一些媒体中存在“扒客”,从以前的“扒”文字,到现在的“扒”图片。一旦脱离开原本的文字说明,我们还能依靠“关键词”将其定位吗?有哪个摄影师可以保证自己的在线摄影作品没有被盗用过?而盗用后又有几成几率被发现呢?
诚然,“在某些圈子里,摄影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印刷媒介。画册和摄影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并且它们的物理存在对于许多摄影师来说仍然至关重要。”但是,无论是画廊还是纸媒,想再有所突破非常困难,而在线摄影作品却可以做到质量不断提高、花样不断翻新。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在线摄影作品可能会由配角登上主角的舞台。正如安迪说:“网络的创新为摄影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可能性,我们才刚刚开始理解它们。”或许,我们只是刚刚开启了摄影另一个新阶段的门缝而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黑光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