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明星都逃不掉他的镜头 是他记录了这些真实面孔
2015-11-24发布
转载自:电影青年手册

  貌似中国当红女明星,一个都逃不掉他的镜头!他到底是谁?
 








  他为什么要孜孜不倦地拍摄明星素颜照?不过,仔细看,有些女明星们还是涂了口红,描了眼线。但是,她们在镜头面前,都很松弛,完全没有在时尚杂志上面的那种摆POSE状态。他是如何让这些银幕上的女神放下伪装,卸下面具,真实以待呢?


  其实,他以前也是个演员。他懂得并了解演员这个职业,也了解演员的心态。他出生在北京,属猴,少年时代看过很多电影,收集了很多明星的剪贴画,那时似乎明星离他非常遥远。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他考上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简称全总文工团),成为了一名专业演员。他的演员同事当中,有一位后来成为戛纳电影节影帝的“龙套”演员。那时候,银幕上当红的是英俊帅气的唐国强,郭凯敏。外形并不出众的他们还只是在舞台上跑龙套,没有戏演的时候,他拿起了相机,同一个文工团的好友葛优成为了他的模特。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还并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师。八十年代末,他随着出国热潮到了日本。在那里,到底经历了什么,他透露得不多。1997年他和夫人增田顺子一起回到中国,开始潜心从事摄影工作。

  我们来看看他拍摄的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朱旭,那种来自朱旭老师内心的祥和自然的呈现在他的脸部线条上。
 

  他还用镜头记录了刚刚从秦城监狱出来的刘晓庆,这个敢于说自己是中国*好的演员的女人,如此真实的被他记录。
 







  在媒体和粉丝面前,人可能不自觉地会端起架势,耍***。但当他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时,可能就会变得放松和亲近。因此,这位摄影师从不带化妆师甚至不带助理,就是与演员们面对面,环境越安静,光线、服装、状态越自然越好,现场工作照甚至是让街边路人、环卫工人帮忙拍的。

  “我会把尊严和荣耀让给对方,并且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告诉他“非常好,就这样!真的漂亮!”

  最初拍摄电影百年人物肖像的时候,他的想法很简单——以影像的方式向那些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致敬。没想到一拍就是四年,足迹遍布全国所有地区,最终拍摄了1000多位电影人。

  “找葛优,他一下就介绍了十个二十个,就这样不断扩大联系范围。”
 

  姜文这张照片,是我们见过的姜文肖像*具个性的一张,这张照片完全可以当做人像摄影的教材,李雪健、田壮壮、张艺谋的肖像也都如看见本人一样的传神,他们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好像都有故事。
 






  俗话说看人先看脸,看脸先看眼。他拍摄肖像的时候通常采用大光圈,将焦点对准眼睛,尽可能虚化背景。为了保持形式上的统一,他选择规避掉服装、环境、光线等外部因素的干扰——将人脸布满画面,形成一种稳定的美感。

  “我觉得最有力量的,尤其是男人,还是正面。”


  他的人物肖像摄影在电影杂志上发表之后,很快就得到读者和被拍摄者的认可。在此之前,很多明星其实并不认识他,甚至根本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他的姓氏也是很少见的,估计在你看过这篇“爆料”文之后,才会念他的全名。

  有一次,他想拍摄一位女明星的素颜照,辗转联系上对方的经纪人,表明来意后,对方直接拒绝了他,连原因都没讲。

  也许是担心他的“素颜拍法”对自己艺人的形象打折,也许是因为确实没有档期接受拍摄,他并没有把种种猜想视为阻挠,而是拿出更加谦卑的态度,与对方“软磨硬泡,死磕到底”。

  终于,对方同意他在艺人拍戏的空档前来拍摄,但时间有限,只有半小时。

  他满心激动,带着相机、三脚架和反光板独自前往。见面后,他恪守自己的拍摄信条——自然、简单、真诚,与艺人轻松地交谈,十五分钟后,完成了拍摄。那天阳光不错,照片里的艺人笑容很放松很自然,与之前他的设想似乎大相径庭。或许是自己坚持不懈地追寻,或许是自己谦卑却不失尊严的态度,又或许是那天的阳光确实令人轻松,总之,他做到了。

  从那以后,他更加坚信——没有人会对真诚的人说不。
 



  拍摄过程中最难安排的就是时间,他的战术是灵活机动的,“他们都很忙,没办法把一千个电影人都请到工作室里,于是我只能用减法,来面对眼前的各种大腕儿。每个人的拍摄前后加起来不超过15分钟”。

  他“知道自己在拍谁”。他当过演员,因此对电影人、艺术行业了解得比较多,抓得比较准。在他看来,把人拍得“准确”是首位的,遵从对方的气质、个性、年龄、职业,这是一个群体气质的划分,是具有共性的不同。此外,每个人的学识、个性、气质也不尽相同。

  “比如冯小刚平时和工作中状态是不同的,他工作起来特别专注。大部分导演也都是这样,这些我比较了解。一般我拍照片不希望被摄者有太多表情,只是此时此刻自然的状态就可以了。因为‘没有表情’才可能是有着最丰富的内涵,因而可能是最耐看的。而人的表情一旦有了喜、怒、哀、乐传达出的情感也就单一了。”
 

  2003年的冬天,已经有了几部电影编剧作品的程青松,也接到了他的电话,拍摄过程很顺利,就在程青松家所在的小区,这一天他还拍摄了贾樟柯。
 





  他的真诚和执着不仅赢得了被拍摄者的尊重,也得到了众多人的帮助。当他的作品越来越多的时候,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导》先后提供给他拍摄的支持和授权,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年的年份,电影投资人王中军也资助他出版了摄影集《面孔》。
 






  2005年12月,《面孔》—— 中国电影人黑白肖像摄影作品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这些作品被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并在馆内设立专馆**展出。

  2008年4月《英雄》—— 中国历届*****黑白肖像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全部展出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10年《人与建筑》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其中展出的70幅人像作品全部被上海美术馆收藏。

  2012年,国家博物馆收藏了逄小威拍摄的186张中国历届*****肖像及1000张中国电影演员肖像原版底片,收藏仪式在面对天安门广场的正门大厅隆重举办。这是国家博物馆一次性收藏如此多的单人作品,这是头一次。

  三十年前,全总话剧团有一个以调皮捣蛋闻名的三兄弟组合——逄小威为老大,老二葛优,李洋老三。后来,葛优成了戛纳影帝,金鸡影帝,百花影帝,李洋以《我的澳洲》一书为人所知,逄小威成了国内著名的摄影家。

  收藏家马未都评价说:“每一位看过逄小威先生摄影作品的观众,都能感觉到作为摄影家的不易。这种不易,不单单是付出体力与耐心,更多的是付出一个优秀艺术家的执着。”
 

  他就是逄小威,中国著名摄影家,1956年生于北京。

  摄影理念——朴素、大气、有力量

  他的摄影理念是完美的技术加真实的呈现。摄影师要站在自己作品的后面,突出被摄物。他一直认为,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大自然本身太美了,不去卖弄自己的摄影技巧,忠实地去记录,重要的是表现要有力量,眼光要敏锐,发现要有特点,摄影师本人并不重要。他长期受日本审美的影响,喜欢自然、朴素、简洁、大气的东西,不管做演员,还是人物摄影,矫揉造作是他*大的敌人。

  “杉本博司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艺术家,他对我有不小影响,主要是观念上、审美上、态度上的影响。”

  他推崇写实主义。

  他认为,不管是拍人物肖像还是拍建筑物,照片中的美感都应该由被拍摄主体本身来传达,而不是摄影师炫弄技巧。原始的记录,尊重主体本身,没有过多的为技巧而技巧的拍摄,把被摄物原汁原味地呈现,他只是一个记录者。

  过去拍摄人物,他通常不要求被摄人物化妆,在自然光下,才能还原一个真实的、自然的、朴素的、单纯的自己。一开始有些明星人物是抵触的、质疑的,而当他把拍摄好的照片给他们看的时候,他们都会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更真实的自我。

  “服装、妆容等东西是短暂的、善变的,不耐看,不真诚”。

  所有人在逄小威的镜头里一律平等,拍照时,对方的社会属性、职业属性等通通被拿掉,此时此刻,你是你本人。而我,负责捕捉你最自然的一个表情,及时按下快门。

  逄小威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10周年电影人肖像摄影作品展将于2015年11月28下午3点在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举行开幕式。

  展期:11月28日到12月6日

  地址:北京东单十字路口的东北角北极阁胡同内100米(地铁1号线、5号线东单下车出西北口)

  对于这次展览的初衷,逄小威表达了他的想法:

  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一些老艺术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经典的作品,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让我们借此机会来缅怀他们;更多的是现在正工作在一线上的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他们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正处创作的高峰时期,他们勤肯努力,每年都为观众生产着大量的电影作品;而中国电影的希望寄托在新一代电影人崛起,他们是中国电影的未来,现在越来越多热爱电影、愿意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努力的年轻一代的电影人已大批涌现,在展览中也会有所表现。
 



  “于是之晚年瘫痪在床,其实能拍到他老人家已经是一件很神奇和幸运的事情。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努力与他的家人联系,才得以拍摄。我拍摄他时,他本人已经毫无意识。”
 

明星, 镜头, 真实, 面孔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2015中国儿童摄影年会正式启幕
清新旅拍成风尚 新兴行业盈利尚难
PK传统婚纱摄影 互联网婚摄揽客渠道更广
有个摄影师老爸是怎样感受 无敌后期记录逗比日常
金夫人诚信经营回忆录 26年撑起行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