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天最多能洗几百张照片,现在经常一整天也见不到一个人。”浦口左所老街上的大众照相馆已经有30来年的历史,老板王根林,算是见证了整个行业的兴衰。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网络冲印业务的扩张,传统的照相馆的日子越来越艰难。而与之相反的是,各种影楼和摄影工作室在数码时代如鱼得水。巨大的反差,让人不得不反思,传统的照相馆,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曾经风光无限
坐落在南京浦口左所老街上的大众照相馆,是王根林老两口的心血,王根林的爷爷就是开照相馆的,1980年传到他手上已经是第三代了。现在,他的店里还珍藏着一台12寸老式木座机。大众照相馆的斜对面是友谊照相馆,这是王根林老爷子的徒弟瞿水兰开的。从改革开放后开业一直到现在,至今已有三十多年。那时候照相馆还都是国营,学成后被分配到友谊照相馆。后来照相馆改成私营了,夫妇俩也就接手下来,前面营业,后面住宿。
三十多年前,照相是门技术,学会也得要几年。能被分配到国营单位照相,那是光荣。瞿师傅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照的有很多,再加上附近还有很多学校,学生很多。那时候一天能赚一百来块钱。那时候,友谊照相馆的经营范围很广,证件照、艺术照、儿童照、古装戏照等等,经常有人来冲胶卷、拍照等。
瞿师傅说,那时候每年还有“三修”比赛呢,就是比修图,和现在的美颜相机差不多,但是要难多了。拍照的老座机也不像现在的相机先进,照相时可千万不能动,一动人脸就“虚”了。照完照片之后要在暗房里用药水冲底片,再用水洗净,等底片干了之后再洗成相片。***用花边刀裁出小花边、切割,全是手工操作。
如今门可罗雀
照相馆的好日子,在新世纪到来之后结束了。数码时代的汹涌大潮,让这些传统的“手艺人”猝不及防,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的出现,让照相馆的生意一落千丈,网络冲印的兴起,几乎夺走了传统照相馆的***一块阵地。
王根林的舅子,在大众照相馆对面开了一家超市。他说,“照相馆生意不好,有时候一天连一个人都没有。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几百块钱。再加上交房租,收入就更加微薄了。现在大众照相馆就给顾客拷点照片。”友谊照相馆的现状也好不到哪去,一天下来门口都冷冷清清。瞿师傅的老伴说:“现在一天就赚个一二十块钱,虽然生意惨淡,但因为家在这里,也就能赚点儿是点儿。”平时也就是偶尔有老年人来洗照片,几乎没有年轻人来。夫妇俩的女儿开一家婚庆公司,也没有想要接管老照相馆的意愿。
“现在谁还去照相馆?”90后的小李说,“单反越来越普及了,手机拍的照片像素也越来越高。以前用胶卷拍照还要去门店冲洗,现在都是数码的,自己做个电子相册,省钱还方便,就算要洗照片,网上的冲印店一堆,价格还便宜。”
影楼异军突起
传统的照相馆经营惨淡,但这些年,同为摄影行业的婚纱照、儿童照影楼的生意,却似乎并没有受什么影响。
博物院民国馆的德和照相馆门前人来人往,颇有民国味道的一间小屋里摆放着各种民国服饰、老式照相机、古典桌椅。柜台上贴着“租衣服每套30元”的字样,如果需要拍照则需100元一张,店里还有各种写真业务,比如个人复古写真,一套是2280元;复古情侣写真,一套是2480元。虽然价格不菲,但是因为在景区内,再加上游客们想要体验民国时期的情调,因此狠狠心拍一套写真的也不在少数。
而在大明路上,陈晨的儿童摄影工作室已经开业了5年,“生意还行,我们大部分都是回头客。”不过,拍这样的写真照,竞争也格外激烈,“这行的报价比较乱,好的儿童写真一套两三千元,差一点的两三百元也能拍一套。”
业内人士分析,尽管看起来婚纱摄影属于暴利行业,但扣除各种费用等等,纯利也就在20%到40%之间。即便如此,影楼的生存环境也要比传统照相馆好很多。
理念急需转变
对于传统照相行业的未来,陈晨说:“整个行业的趋势是不断专业化和细分化,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转变理念。”
眼下,传统照相馆的收入来源差不多只剩下证件照了,常规的价格是30元左右拍一套。然而这块市场,他们也正承受着一些新兴机构的冲击。“上海的天真蓝,杭州的海马体,这些都是专业拍证件照的,海马体已经开到虹悦城了。”陈晨说,“跟这些连锁的机构相比,传统的照相馆确实已没有优势了。”尽管像海马体这样的专业证件照,一套拍下来要99元,但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还是更倾向于这种新事物。陈晨还举了另一个例子,以前在领结婚证前,新人都在民政局拍一组结婚照,但现在,已经有商家专门针对结婚照开辟了高规格的业务。“消费者过去拍,都有专业的化妆、专业的摄影师和修片师,以前在民政局拍个结婚照是20元左右,到这里拍,价格可能就变成200了,但是市场就是有这个需求。”陈晨说,“我们这个行业,现在就是在不断细分,满足消费者各种各样的要求,经营的理念必须转变。”
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传统照相馆的经营者,大部分都已经是中老年人,他们能否紧跟这个社会的节奏,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突围,对于他们来说,确实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