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55岁摄影师天安门拍照38年 为千张未取照片寻主人
2017-05-23发布
转载自:澎湃新闻网(上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只来北京天安门拍过一次照片,而我就是给他们拍照的摄影师傅之一,目前为止老师傅就剩下我一个了。”高源是北京天安门前拍照服务点的一位摄影师,从1979年开始,他就在天安门广场**杆西侧的一个摊位上,给来往的游客和天安门拍照留念。

  38年来,高源在天安门广场拍了几十万张照片,对于他来说,每张照片对游客显得很重要。因为游客地址写错,或游客没等照片洗出来就离开等原因,有一千多张旧照片一直在他手里,没能送至游客手中,这成了他退休前的一块心病。

  5月22日,高源告诉澎湃新闻,近两年,他发现手上还有很多游客没有取走的照片,有些照片可能意义很大,如果丢了很可惜,他希望能找到这些老游客,把照片归还,如果游客还想来北京,他免费再给他们拍一张留念。


  自南方农村的男人,来北京时,为了在天安门前合照,专程从老家带了一套蓑衣穿着照相。本文图片均来自 澎湃新闻记者 李延兵 翻拍

  与天安门照相结缘
 

  1979年10月,17岁的高源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由北京西城区服务公司成立的“南长街天安门照相服务部”,高源顺其自然地成为了照相服务部首批成员之一。

  “当时相机是特别稀罕的,由于母亲在西城区服务公司照相馆工作,我就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相机,没上班之前就知道怎么拍照了,因为心里喜欢照相,所以现在一直坚持在天安门拍照。”高源告诉澎湃新闻。

  高源说,80年代初,在天安门前拍照被视为“铁饭碗”,照相馆属于国营,又由于长期在室外工作,工作人员有室外补助和交通费补贴。上班时间较灵活,干两天歇一天。拍照的人流量十分大,所以收益也很好。

  “那个时候,工做特别忙,每天到天安门拍照的人很多,有时候下班骑自行车我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骑着骑着才感觉不对劲,已经下班了。”高源笑着说。

  为了展示那个时候人们在天安门前拍照的情形,高源拿出一张拍摄于1985年冬季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天安门广场正下大雪,但不妨碍人们排队照片,人们裹着棉衣和帽子,排成了一列列长队在大雪中排队等候。高源说,那时候即使是天寒地冻,也挡不住人们排队等候三十多分钟的热情。

  高原告诉澎湃新闻,那个年代,人们只拍一张照片,可能一辈子只来过天安门一次,如果这些照片没有送到游客手上,他感到很可惜。
 

  照片里的男子抱着父亲的遗像来到了天安门,完成父亲在天安门前留念的愿望。

  照片里的故事

  走进高源家里可以看到,他珍藏了一千余张老照片,时间可追溯到1980年代初。

  高源回忆,刚开始拍照都是由返聘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导,拍照时,在地上画一个脚印,游客排好队挨个站在脚印上,固定视角后进行拍照。

  高源说:“在天安门前拍照,对天安门向往的那颗心,每个人都有,不同年代不同的人都不一样。”

  高原告诉澎湃新闻,很多人参加升**仪式,天没亮就早早排队,光线很差,有时遇上雾霾天和雨雪天,拍照效果不好,但很多人依然坚持在天安门前留念。

  高源出示了一张照片,照片里一个穿着蓑衣的男人站在天安门前,对着镜头拘谨地笑。高源说,照片里的人来自南方农村,来北京时,为了在天安门前合照,专程从老家带了一套蓑衣穿着照相。

  高源说,像这位农民一样,千里迢迢带着纪念物,在天安门前“圆梦”的人不在少数。



为纪念结婚50年,来自云南的老夫妻手捧老式结婚证在天安门前照相。

  看着一张老夫妻在天安门前照相的相片,高源说,为纪念结婚50年,来自云南的老夫妻手捧老式结婚证在天安门前照片,高源为他们记录下了这一刻。

  还有一张手捧人物照片在天安门前合影的照片。高源说,照片里的男子抱着父亲的遗像来到了天安门,请高源为他拍一张照片,目的是满足父亲生前来天安门前转一转的遗愿。

  高源说,类似的事情很多,38年间,他每年都会遇到,有些人甚至直接抱着家人的骨灰盒来天安门合照。

  给他印象*深的,是一个流浪汉。一流浪汉穿着破破烂烂,头发凌乱,经常骑自行车,手拿一沓零钱,走到高源跟前叫他拍照。拍照时,还会递给高源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拿到照片后,就用胶布把日期贴在照片后面。

  在高源收藏的一千余张照片中,也有一些高源和摄影工作人员在天安门前的合影,他们自己隔一段时间就拍一次留作纪念。高源说,自己在天安门待了38年,年纪大了,拍照越来越有纪念意义。
对于高源来说,在天安门前留影的每张照片,对游客都是意义深远的,他觉得很有必要把这些照片还给游客。



一个在北京刚获得荣誉的老人,拿着奖牌合影。

  一直坚守的拍照师傅

  谈起在天安门工作,高源很自豪。他说:“30多年在天安门照相摊位拍照,不光是为顾客照相,在国人面前,我们工作人员代表了首都,在外国游客面前,我们代表了中国。”

  高源回忆,1979年,十几个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聚在“南长街天安门照相服务”,当时共设有4个拍照的摊位。如今,其他人不是去照相馆,就是调去其他单位了,在天安门广场待到现在的,只有他自己一人。

  “也有好几个单位找过我,我当时觉得这份工作很正规,待遇也挺好,待久了不想重新适应其他的工作环境,就拒绝了。我们长期在户外工作,改制后其他公司单位待遇变好了,说实话心里有点后悔,但说到底还是热爱照相这个本行。”高源说。

  从*早的一次性成像相机,到变焦相机和仿制苏联制造的国产相机,三十余年间,高源见证了中国使用相机型号的升级换代。

  高源说,由于天安门游客流量大,照相接单多,平均每3个月就能用坏一部相机,*快的时候一个礼拜相机就不行了。“用的太狠、拍太多了,而且那时候国产相机说实话质量不好,容易坏。”高源说。

  高源说,1983年以前,照相摊点分工精细,有专门的业务员负责开票,并递给顾客一个信封,要求顾客写上自己的地址,然后拿着信封找师傅拍照,有专门的师傅管胶卷,有专门的师傅负责冲洗处理,装照片的师傅把照片按照登记信息非常认真地将照片装回袋子,***再由专人送往邮局寄出去。

  高源感慨,在天安门广场拍照30多年,亲眼看见的变化很多。七八十年代,人们衣服的颜色只有蓝、灰蓝、绿色三种,现在老太太都穿得花花绿绿。过去,三十多岁的人成熟稳重跟老头似的,现在老头儿天天锻炼跟年轻人似的。从照片里看,过去人们合影很严肃,现在游客表情都很活泼幸福。



1985年,河南老人陪父亲看病时专程来北京照相,现在这张照片已经归还给老人。高源供图

  想把千余张照片还给游客

  高源告诉澎湃新闻,七十年代时,人来一趟北京需要开介绍信,照一张照片很难,相片很多都是邮寄给顾客。直到1983年,天安门照相服务点基本取消邮寄,承诺顾客两三小时就可冲洗,由顾客亲自取回。再后来服务点一分钟就可冲洗照片,还承诺为顾客保留照片一年。

  由于种种原因,邮寄地址写错或者很多顾客没如约回来取照片,几千张照片留在了拍照点无人认领。按照规定,照片保存一年以上的要销毁,*近两年,临近退休的高源觉得,那些还保存下来的老照片很有意义,也许游客一辈子只来过天安门一次,于是产生了归还游客照片的想法。



邮寄照片时代照相用过的信封。高源供图

  高源收藏了大约一千余张照片。他说:“原来在单位销毁的照片以及单位搬迁后丢失的照片,想想就后悔。现在快退休了,觉得没领照片的人有点着急,放在心里一直是个事,就发到网上,有人可以来问我认领照片,还给照片的主人。”

  高源说,现在通过微博和电话联系上自己的人大约有一百多人,成功取回的就更少了。目前,只有一个河南的姓李的中年农民带着母亲找到高源,取回三十多年前的照片。

  高源回忆,1985年,李先生还是七八岁的小孩,父亲陪同爷爷来北京看病,并在天安门前合影,如今李先生的父亲已经70岁,生病住院。李先生回来取照片时,高源又免费给李先生和他的母亲照了一张相片留念。

  在天安门待久了,高源说自己对天安门有了感情,退休之后这个摊子就让年轻职工接手,希望有更多的人找到自己,认领回当年家人或是自己的照片。“过去七八十年代来一趟北京要拿着介绍信来,相当不容易,太多人一辈子就照这么一张,是一个很重要的纪念。”

  高源说,38年,他拍照的位置从未变过,1983年以前叫“国营西城照相”,在**杆西侧,现在叫6号摊位。他说,如果以前在这个摊位上照过相***没收到照片的,或者有印象是在“国营西城照相”拍照留念的,仍然可以回来找他免费照相。
 

摄影师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新常态下的婚庆产业升级,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
爱旅映像旅拍店中店连锁模式的“小锁大连”
毕业季来临 海马体照相馆推出新品毕业照
济南一情侣拍摄创意“热源厂婚纱照”走红
婚纱照还可以这么拍 这才是打开婚照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