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美女挂历摄影***人:1993年拍一本挣4万
2017-10-17发布
转载自:重庆时报

  10月14日,81岁的老摄影家贾育平先生的大型个展《芳华年代——那些挂历上的姑娘》在北京798艺术区映艺术中心映画廊开幕。



  贾育平是清华大学建筑工程师出身,就职于北京市市政工程局,并非职业摄影师,他在无意中玩起了相机,师从一位新华社摄影记者,拍出了名堂。90年代流行的挂历,有很多都出自他手,贾育平还作为特约记者受聘于《知音》《家庭》等多家杂志。

  贾育平对自己当年的工作状态也是颇为得意,“当时在北京,我拍挂历的成本都我自己出,所以付给模特的酬金是***低的,每人每次100元,别人都给200~400元。为什么我付的酬金***低还能与她们合作呢?主要是我拍的照片受欢迎,并能给她们在知名的杂志上发封面。”
 

  颜丙燕、蒋勤勤这些明星都曾作为模特出现在贾育平的镜头里,“要想火,找贾育平”成为了当时的一个口号。北京人艺的青年演员王姬想去美国,去了五六次美国大**都被拒签了,工作人员告诉她:你得有材料证明自己是有名的艺人才行。后来,王姬拿出了贾育平为她拍摄的杂志封面,顺利到达了大洋彼岸,并且在《北京人在纽约》中饰演了重要角色。

  挂历摄影给贾育平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成为了摄影界“***早富起来”的人之一,在接受蜂鸟网专访时他曾透露,“拍挂历比较挣钱,***贵一本卖了3.8万。”
 

  与收入不对等的是挂历摄影的江湖地位。在很多摄影师看来,那只是摄影师挣钱的一种方式,作品并不被主流艺术圈认可,有的从业者甚至不愿意对外界表明自己拍过挂历照片。1999年,那日松在《大众摄影》上策划了一个“美女与摄影师”的专题,采访了6位不同类型的专拍美女的摄影师,文章发表后反响很大,人们对挂历摄影的有了新的认识。

  那日松认为,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时尚媒体、娱乐性电视节目还不发达的年代里,杂志封面和挂历就是***可靠的时尚风向标。贾育平的作品被认为反映了曾经的一个时代的审美特征,那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没有经过整容、没有美图秀秀的时代。

  作为此次《芳华年代——那些挂历上的姑娘》的策展人那日松,了解贾育平,也了解那个时代。10月12日,AI财经社与他进行了一次对话。

  “做展览想法已有好几年”

  AI财经社:这个展览策划了多久?


  那日松:给贾育平老师做展览的想法已经有好几年了,之前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来得及实施。去年在做新一年规划的时候,我把贾老师的事儿定为了今年工作的重要事项。起初是想给贾老师拍一部纪录片,但是非常遗憾,***期拍摄结束后不就,贾育平老师得了重病,纪录片无法继续下去。

  AI财经社: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个展览?

  那日松:贾育平老师之前身体非常硬朗,前两年还带着学生们各处拍照,甚至他还计划到美国进行拍摄,但是突然间他就患了重病,让大家都很意外。经过一个夏天的康复和治疗,贾老师的情况有所好转,我就决定把这个展览尽快落定,***终选择在十月进行。

  AI财经社:展览将会有哪些内容,贾育平老师会亲自到场吗?

  那日松:本展览将展出贾育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的部分知名挂历照片,原版挂历,以及照片底片、原版杂志、拍摄器材及拍摄道具等。贾老师会到现场,很多他的学生也会到场,本来还想找一些他之前拍过的模特,但是贾老师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很多的互动,也算是一点小遗憾。

  AI财经社:贾老师得知你为他办展有什么反应?

  那日松:贾老师非常高兴,这是贾老师的作品***次独立展览,而且这个展览也计划了好几年了,这次可以实施贾老师非常开心。前两天我还到家里拜访贾老师,请他给一些原版挂历签名。

  “想展现给大家那个时代的美”

  AI财经社:说起挂历,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这个东西了,为什么你还要做这么一个关于挂历摄影的展?


  那日松:很多人都认为挂历照片并不是一种主流摄影,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时尚媒体、娱乐性电视节目还不发达的年代里,杂志封面和挂历就是***可靠的时尚风向标。通过这个展览,贾老师拍的挂历,我也想展现给大家那个时代的美,那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没有经过整容、没有美图秀秀的时代。

  AI财经社:贾老有“中国时尚摄影***人”的美誉,对于这个称谓你怎么看?

  那日松:并非真的***人,更多的是一种说法。在80、90年代,在中国摄影几乎也没有“时尚摄影”这么一种说法,那时候也没有时尚媒体,时尚节目,《大众电影》、《知音》、《家庭》、《读者文摘》就是那时候的“时尚杂志”

  在90年代初期,当时贾老师几乎包办了这些挂历、杂志封面的拍摄,当时有人称他为“挂历大王”和“封面大王”,虽然是有些调侃的成分,但也不算为过。现在回头看,贾老师就说那个时候名副其实的“时尚摄影师”。虽然他并不是专业的摄影师,他到现在也不把自己称为职业摄影师。在当时,他只是通过这个来挣钱。在当时拍一个封面可以挣2000多块,在90年代这可不是小数目。

  AI财经社:这么多钱,贾育平怎么花的?

  那日松:是的,贾老师到现在都住在***早的一居室里,虽然那会挣了很多钱,但是他没有买房买车,贾老是真喜欢摄影,把钱基本上都用来买摄影器材了,他当年买摄影器材就像买菜一样,一堆一堆的往回家买。不过他当年买的那些摄影器材大多都是机械的,在数码时代已经被淘汰了,还剩一些有点儿收藏价值,但价值也不高,“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在他身上也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然这是玩笑了。贾老师的摄影是真正无价的。

  因体力和精力原因转向风景摄影

  AI财经社:你和贾老是怎么认识的?

  那日松:我和贾育平老师应该是1993年或1994年认识,那时我经常在位于北京宣武门的“万得摄影器材行”见到贾老,当时候的印象:一是贾老太“牛”了,谁都看不上,60来岁的人了,火气还像个小伙子,摄影界的人他看见谁灭谁;二是贾老太有钱了,买相机像买白菜,一堆一堆的往家买。后来我在《大众摄影》的时候采访过他,文章发表后引发了很大的反响,不少读者打电话、写信到报社,寻求贾老师的联系方式,想要拜他为师。不光是在影友中,那篇文章在艺术圈和文化圈也引起很大反响,一些当代艺术家跟我说:贾育平的摄影太“当代”了,那是真正的当代摄影!

  AI财经社:那篇文章改变了人们对挂历摄影的看法?

  那日松:可以这么说吧。在此之前,拍挂历的摄影师被没有被艺术圈认可,他们并不认为这是摄影。大家普遍觉得这些摄影师只是为了钱去拍图,只是挣外快的一种方式,这些作品并不具备艺术价值。在当时很多摄影师是不愿意对外声称自己是拍挂历,好像比人要低一等似的。我认为这些挂历、杂志封面,拍摄的图像是当时属于那个时代的审美,符合当时消费者、读者的期待。这么多年过去了,贾老师将我视为“***懂他的人”。

  AI财经社:贾育平当年做的风生水起,为什么没有继续深耕下去?

  那日松:一方面是年龄的原因,拍挂历的时候贾老就已经是60岁,体力和精力不允许他一直拍下去。老年的贾老转向“风景摄影”,也拍出了很多美轮美奂的**摄影作品。

  另一方面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互联网时代,挂历、杂志这些媒介不再是照片的主要传播渠道,加上时尚媒体的发展,新一代时尚摄影师的出现,人们的审美趣味也改变了。

  AI财经社:从专业角度如何评价贾育平的摄影水平?

  那日松:贾老师的摄影技术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贾老师是一个非常讲究技术的摄影家。很多人都觉得这些挂历作品看上去很普通,但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贾老师的作品用光非常讲究,在那个年代拍出这样的作品可以说近乎**。有一些摄影师追求那些所谓独特的光影,但那些并不一定符合市场的需求,贾老师也可以把作品拍的非常“炫”,早期也有这样的作品,但他的作品是符合市场的,这些挂历、封面都是按照客户、读者的要求去拍,能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  
 

挂历摄影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花8000元拍的婚纱照被吐槽像旅游纪念照
苏州一台湾婚纱制造商5年织就“发光嫁衣”
沈阳金夫人董事长:用品质记录瞬间与永恒
东莞一影楼愿帮残奥会“女飞人”圆写真梦
看看尼康的哪些产品荣获日本的“优良设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