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50年前犹太摄影师作品重见天日,惊艳了世界
2019-02-19发布

  这是一组来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老照片,让我们有幸见证了风华绝代的容颜,也唤醒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

 

  眉似远山不描而黛,唇若朱砂不点而朱。那个没有PS的年代,比起现在的网红脸,不知要美上多少。

 

  拍下这些照片的是一名犹太摄影师Sam Sanzetti。

 

  1902年,沈石蒂出生在俄国克里米亚半岛,原名希约马·里夫希兹(Sioma Lifshitz)。1915年,13岁的沈石蒂随家人前往中国哈尔滨。1921年,17岁的沈石蒂,孑然一身,跳上了一艘开往上海的英国船。抵沪后,Sioma Lifshitz为自己换了个更易发音的名字Sam Sanzetti。懂中文后,他又拥有了一个中文名字“沈石蒂”。

 

  和许多初到上海的犹太人一样,沈石蒂两手空空,一无所长。在1970年以色列报纸《七天》的一篇报道中,沈石蒂这样回忆道:“我赤手空拳,身无分文,一贫如洗,就这样来到中国。” 

 

  为了谋生,他在照相馆外做起了擦皮鞋的营生,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照相技术。并购买了相机自己进行创作。

 

  后来,一位名叫温德伯格的美国摄影师注意到了他的作品,立刻介绍他到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工作。就这样,沈石蒂走上了职业摄影师的道路。

 

照相馆内部

 

  1927年,沈石蒂自立门户,在当时上海照相馆云集的南京路上开设了“上海美术照相馆”。

 

  当年照相馆开张时只有外国顾客拍照,后来名声渐响后,中国富豪、社会名流、电影明星也纷纷找上门。他的生意日渐兴隆,一连在上海开设了4家照相馆。

 

  *火爆时,在上海市中心的工作室有11间房子,雇用了31名职员经营店铺。这是当时全中国大型的摄影工作室之一。

 

  沈石蒂的人像照片表情自然,用光柔和,背景素雅,就像一幅幅油画。

 

  那时还没有彩照技术,因此部分照片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上色技术,使照片中的人物更加鲜活。在上海期间,他拍摄了2万多张手工着色的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由于公私合营,之后两年沈石蒂转而在上海的一家英国学校里教摄影课。

 

  1957年,沈石蒂带上他的照相机和胶卷,离开了这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城市,去了以色列特拉维夫生活。

 

  沈石蒂曾接受以色列知名报纸《新消息报》的采访,他喃喃自语:“我一生中*灿烂的时光便是在上海,上海是*一*二的,五光十色的,我仿佛能看到她缤纷的色彩,闻到她的丰富的气味……”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婚纱*一股:嘉艺控股拟2月底港交所上市
摄影师提升技术,“简单有效的方法”!
佳能EOS RP全画幅无反相机正式发布啦!
婚嫁行业摄影师,敢于尝试是*宝贵的特质
​ISPWP国际专业婚礼摄影大赛2018冬季赛获奖作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