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蔡斯伊康 - 福伦达商标的 Icarex 35S 相机
在我的书柜里一直摆着几台带有 ZEISSIKONG VOIGTLANDER (蔡斯伊康 - 福伦达)商标的 135 胶片相机。
在这块小小的铭牌上,ZEISSIKON 在 上,VOIGTLANDER 在下,之间用一条横线隔开,密密麻麻的 21 个大写字母几乎占据了标志的全部空间,既不醒目也缺乏美感。
ZEISSIKONG VOIGTLANDER 商标
不过,就是这块并不漂亮的小牌子,记录了 20 世纪中期两家德国相机制造商之间一段悲欢离合的历史。它是企业为生存而顽强奋争的艰难历程,也是德国相机制造业巨轮沉没故事的重要部分。
20 世纪上半叶,德国四家***的相机制造商各霸一方。它们既有自己专攻的领域,也有互相重合激烈争夺的市场。
福伦达 Vitomatic III c 型 相机
莱兹公司(Ernst leitz GmbH,以下简称莱兹)的经营方向*为稳定,除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等光学仪器,一直致力于 135 规格胶片小型旁轴相机的研发和制造,徕卡(Leica)相机几乎成为 135 胶片机的标准规范;禄莱公司(Rollei-Werke Franke & Heidecke 以下简称禄莱)则全力打造中画幅胶片双镜头反光相机,禄莱福莱克斯(Rolleiflex)相机被世界各国的相机制造商争相模仿;
福伦达公司(Voigtlander & Sohn A.G.以下简称福伦达)的业务领域*广,除了光学仪器,还生产胶片和化学材料,一直全力开发各种规格的相机;蔡斯伊康公司(Zeiss Ikon A.G. 以下简称蔡斯伊康)虽然在 1926 年才成立,但是它的五家创始公司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核心品牌是卡尔·蔡斯(Carl Zeiss),除了光学仪器外主推各种镜头。
福伦达和蔡斯伊康都能设计生产各种规格的相机,是多年的竞争对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相机制造业全面复苏,虽然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但是由于原材料价格暴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很快就出现了大面积亏损的局面。
福伦达 Bessamatic Delux 型相机
福伦达也不例外,它的大股东 Schering 公司决定甩掉这个亏损的包袱,重回主营化工产品的老路。1956 年 ,Schering 公司做出了出售福伦达的决定并公布于众。
美国柯达(Kodak)公司和一些日本公司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福伦达毕竟是历史*悠久的老牌摄影器材公司(福伦达公司 1756年 由 Johann Christoph Voigtländer 在维也纳创建,1840 年即生产出当时光圈***的 Petzval 品牌镜头, 次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全 金属 Daguerrotype 相 机,1925 年由 Schering 公司控股——编者注),相机制造经验极其丰富 , 聚集了一大批***的设计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 , 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良好信誉。
就在这几家外国公司跃跃欲试准备收购福伦达之际,它们没有注意到,德国本土品牌蔡斯伊康其实早就做好了收购的准备。蔡斯伊康从战争废墟中重新站起来以后,一直试图兼并福伦达。但自 1940 年代末期买入福伦达 20% 的股份后,一直没能实现全面收购的目标,现在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1956 年,蔡斯伊康的独立控股公司卡尔·蔡司基金会(Karl Zeiss Foundation)大手笔出击,打败国外对手 , 买入福伦达 89.7% 的股权,成为福伦达***控股大股东,完成了彻底吞并这个竞争对手的计划。
福伦达 Bessaflex 样机,未投产即被叫停
福伦达从此成为蔡斯伊康的一个分支,两个赫赫有名的德国相机品牌从竞争对手变成了兄弟。兼并后的前十年 , 蔡斯伊康对福伦达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宽容,原来的福伦达设计团队和工人都被***程度地保留下来,福伦达产品的设计理念得到了认可,以前的工厂生产线得以继续生产。
福伦达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管理团队都是相对独立的,能够比较自由地确定自己的新产品开发方向。在 1950 年代中期到 1960 年代中期 , 福伦达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有的产品开发路线推出新产品。***的 135 规格旁轴相机 Vitomatic 系列和单反相机 Bessamatic 系列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推向市场的。
1950 年代以后,135 规格胶片相机在市场中份额越来越大,各家相机制造企业都将开发重点转移到了这个相对狭小的领域,蔡斯伊康和福伦达各自开发产品带来的一个很大问题暴露出来,即 135 胶片相机的重复开发。
1960 年,福伦达辛苦开发了数年之久的带有 CdS(硫化镉)测光功能的新型单反相机 Bessaflex在即将投产之际被叫停,原因是它可能影响带有蔡斯伊康商标的 Contaflex 和 Contarex 单反相机的销售,两个品牌之间的冲突第一次被摆到桌面上。
进入 1960 年代,蔡斯伊康的财务状况不断恶化。为了减少管理费用,1965 年,蔡斯伊康管理层终于决定将长期保持独立的两套管理班子和产品设计部门合并,终止了两个品牌之间的冲突。此时,带有两个品牌名称的 ZEISSIKONG VOIGTLANDER ( 蔡 斯 伊 康 -福伦达)商标出现了。
蔡司伊康 - 福伦达 Icarex 35S TM 相机,镜头接口为螺口
设计者一定觉得这两个公司名称太重要了,只有把它们完整地表现出来,才能表达铭牌背后所代表的实力。1967 年,带有 ZEISSIKON VOIGTLANDER 标志的 Icarex 35 S 型相机面市。
虽然在铭牌上加入了福伦达的名字,但是 Icarex 35S 型相机实际上更多是蔡斯伊康格调的单反相机,和原来带着蔡斯伊康***商标的 Icarex 几乎没有区别。
Icarex 是一个相 当 庞 大 的 系 列, 有 Icarex 、Icarex 35、Icarex 35S、Icarex 35CS 等型号,镜头有 BM(卡口)和 TM(螺口)两种不同接口,机身又分为可更换取景器和固定取景器两种,取景器又分为俯视取景器和带有 CdS 测光棱镜取景器等不同型号。
蔡司伊康 - 福伦达 Icarex 35S BM 相机,镜头接口为卡口
可换机顶取景器的蔡司伊康 - 福伦达 Icarex 35 CS 相机,镜头规格为 135mm F4
Icarex 拥有覆盖各个焦段的配套镜头,后来在镜头中也加入了一些原来福伦达品牌的镜头名称。这除了能带来销售的好处外,或许只会给福伦达品牌的开发人员一点点心理安慰罢了,实际上,Icarex 从外到内都和福伦达没有什么联系。
1966 年开始,蔡斯伊康采取了统一口径对外销售,带有蔡斯伊康 - 福伦达标记的宣传册中,既有单独蔡斯伊康商标的机型,也有蔡斯伊康 - 福伦达商标的机型。
虽然福伦达相机那种椭圆形机身已经逐渐被蔡斯伊康八角长方形机身所替代,但福伦达的名称在市场销售方面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福伦达品牌逐渐地融入了蔡斯伊康。
配备天塞 50mmF2-8 标准镜头的 Icarex 35 CS 相机和专用近摄取景器
1968 年 到 1970 年, 以 蔡 斯 伊 康 和 福伦达共同命名的另外一个系列面市,这就是 Vitessa 系列(图 10-12)。这个系列包括 126 和 135 两种胶片规格。
该系列的相机虽然被定义为中低档,但是质量上却一点也不含糊,系列中的 8 款相机大都配有 CdS 测光,Vitessa 1000 快门速度达到 1/1000 秒,另外几款还带有联动测距功能,小巧精致的机身和先进的功能都格外招人喜爱。
蔡司伊康 - 福伦达 Vitessa 500/1000 系列相机
蔡司伊康 - 福伦达 Vitessa 1000 相机的***快门速度到达了 1/1000 秒
可是,就在这个系列相机推向市场的时候,蔡斯伊康的寿命已经进入了***。1971 年,蔡斯伊康因为持续亏损宣布破产,停止了相机生产,1972年关闭所有装配线。福伦达和它的母公司都没有想到它们的结合之旅竟然如此短暂,15 年时间就走向了尽头。
虽然禄莱接收了福伦达相机品牌和生产线并且继续设计了新相机,也很快恢复生产,但这时的福伦达从标志、外形到相机设计理念都已经离福伦达的传统越来越远。
即便是这样的局面也没有维持多久,随着禄莱的衰败,福伦达品牌几经易手,***落入日本公司手中(1997 年,福伦达品牌被 RINGFOTO GmbH & ALFO Marketing KG 收 购,1999 年日本确善能公司接手后开始生产 Bessa L 旁轴相机),开始了新的历程,这是另外的故事了。
漂亮的木纹版蔡司伊康 - 福 伦 达 Vitessa 500 AE 型相机
而且,蔡斯伊康品牌多年后也重新出现在市场上,而新的蔡斯伊康与那个 1926 年建立的蔡斯伊康之间仅存的关系就剩下名称了。蔡斯伊康是德国四大相机制造企业中第二个倒下的。
它的破产与当年福伦达的归顺不同,因为福伦达被收购之后基本没有影响这个***品牌的延续。而蔡斯伊康的破产对两个品牌都是沉重的打击,严重影响了德国相机制造业的发展。
从蔡斯伊康的落败中我们至少能够总结出以下三点惨痛教训:首先,在相机设计和开发理念上,应该坚持将***进的技术尽快应用到新产品中。20 世纪是相机制造技术突飞猛进的 100 年,在*初 50 年中,新的技术和发明大都来自德国企业,蔡斯伊康和福伦达一直都是相机技术创新方面的先驱。
日本相机企业则从模仿起步, 1950 年代才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从 1960 年代以后,不断将新技术第一时间应用到产品中,越来越多的世界第一称号为日本品牌所拥有。
而蔡斯伊康的新产品研发过程过于漫长,在他们还致力于开发更为复杂的机械装置时,日本企业已经将更为先进可靠的电子化设计放在新产品开发的中心位置,研发成果很快应用到新产品上,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的目光。
蔡司伊康 Contarex SE 相机,该系列将德国相机复杂的机械构造推向了***
其次,在相机生产成本方面,应该强调成本第一的原则。德国相机虽然以高精度的机械功能著称 , 但每一种新功能的加入都意味着更为高昂的零部件成本。例如蔡斯伊康集中力量开发的 Contarex 系列相机将德国相机复杂的机械构造推向了***。
以***的 Contarex Bullseye为例,这部经过九年时间开发出的相机有 1100 多个精度达到 0.001 毫米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全部都由蔡斯伊康自己生产,设计和制造成本都很高,而且这么复杂的结构需要有非常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装配和测试,蔡斯伊康在所有设计、生产和装配环节都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这些都使得相机的售价居高不下 , 在与日本相机的价格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有 1100 多个高精度零部件的蔡司伊康Contarex Bullseye(牛眼)相机
第三,销售策略应该根据市场特点及时进行调整。在这方面,德国企业明显落后于日本企业。蔡斯伊康从建立后就拥有过长的产品线,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企业倒闭那一天。
很多型号相机同时并存,而其中许多型号在性能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未能果断取舍,无法形成互补,反而造成内耗,庞大的产品目录导致销售方向和重点分散。同时期,日本相机的几个主要品牌如佳能、尼康、美能达、宾得、奥林巴斯等则是既强化各自技术优势,又相互配合,在民间机构的协调控制下,利用成本优势,以明确而坚定的短期目标强力开发海外市场。
日本企业以豺狗群攻的方式,逐个击垮德国企业,很快就称霸于国际相机市场,而且再也没有给德国相机东山再起的机会。随着数码技术的成熟 , 我这几台带有ZEISSIKON-VOIGTLANDER 铭牌的胶片相机再也没有用武之地,只能作为装饰品摆放,偶尔拿出来摆弄一下,试试黄斑对焦的准确性,听听那清脆悦耳的快门声。
看着这些经过许多人呕心沥血打造的精品,脑中浮现的则是德国相机制造业巨轮沉没时的悲壮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