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罗伯特·弗兰克,于2019年9月9日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去世,享年94岁。
提起罗伯特·弗兰克,不得不说,他太著名了。
这是一位,仅以一本《美国人》摄影集就一举改变了“现代摄影”方向,并足以跟拍摄了一生的布列松分庭抗争的摄影大师。
而自他之后,现代摄影的面貌也发生了转变。
是他,让人们意识到摄影可以让人们清楚的意识到周围的世界,摄影也可以呈现出人类的茫然与无知。从而,打破了那个布列松用“决定性瞬间”统霸天下的时期。
我厌倦了浪漫主义
1924年,罗伯特出生于瑞士苏黎世,犹太人。
23岁,这位初出茅庐的小伙儿来到美国纽约,刚到美国的他,英语都说不大利索。但谁能想到,就是这位“在美国的外国人”改变了美国摄影、乃至世界摄影的方向,甚至扭转了现代摄影表现的潮流。
在当时美国甚至世界摄影圈中,“决定性瞬间”依旧占据主流,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沃克·埃文斯,几乎是所有摄影人的偶像。
他们作品中丰富的影调、清晰的焦点、精准的构图等更是当时摄影表现的准则。在最具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中,例如《LIFE》和《TIME》,带有这种浪漫主义风格的新闻摄影也占据着主流。
而弗兰克曾在某次访谈中说道,“我从柯特兹、布列松、沃克 · 埃文斯那里,确实受到过一些影响。但是,我也没法控制自己的喜好,也没有想过要‘受卡蒂埃·布列松的影响,以及成为他那样的人’。所以,我才能拍出我自己。”
作为摄影师,弗兰克将从前辈摄影那里受到的影响,转变成另一种拍摄动力,他的做法就是:完全打破准则!
1954年的罗伯特·弗兰克
我厌倦了浪漫主义,我想呈现我所看到的,纯粹而简单的东西。——罗伯特·弗兰克
当时,美国大众媒体都在传递一种充满乐趣的和平、繁荣的景象,埋藏在基层的贫穷、绝望、种族歧视却被悄然掩盖。
这或许是异乡人身份赋予弗兰克的唯一好处,他敏锐的观察到美国梦与日常现实之间的鸿沟,从1955年开始公路旅行拍摄美国人的照片,历经九个月,足迹遍布30个州,拍摄28000多张照片。
最终挑选出来的83张照片组成《美国人》,而这本摄影书后来被誉为“现代摄影的圣经”。
《美国人》描绘出一个许多美国人根本不能或不想看到的地方:一个悲伤、分裂、甚至带有忧郁气质的国家。
作家杰克·克鲁亚克在美国人的导言中也写道,“罗伯特·弗兰克,一个瑞士人,低调,和蔼,拿着那架小型照相机,一只手举起,咔嚓一声,把美国内里的悲哀诗句吸出来,洒在胶片上。”
弗兰克不仅在拍摄主题上突破传统印象,在创作手法上亦如此。
在《美国人》中,他一反上述主流的摄影表现,拍摄了一系列对焦不准、构图失衡、颗粒粗糙的照片,充满挑衅的对抗着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为代表的摄影规则,建立起新的现代摄影方向:摄影师要在作品中呈现出自己。
我现在没兴趣再用摄影来证明自己,那不过是存在银行里的钞票而已
当弗兰克的摄影风格开始风靡摄影届,作品被奉为“圣经”时,他却十分清醒。
“不管是我的摄影还是别的什么,美术馆的家伙、经纪人总是说‘这家伙的作品很棒。’现在只要我做摄影,他们总会说好。因此,我现在根本没有兴趣再用摄影来证明我的才能了,那不过是存在银行里的钞票而已。”
于是,当他完成了自己对摄影做的最大贡献后,悄然放下相机,转身投入独立电影的创作中去。
可是他的作品带给后人的影响是无穷的。
例如大家所熟悉的日本摄影代表人物森山大道,他的作品中有一系列粗颗粒、失焦、构图失衡的照片,这些都反射出弗兰克作品的影子。
更重要的是,弗兰克让更多的摄影师甚至艺术家看到哪怕在有限的创作条件下,也还能够发掘新方式、新空间来进行创作,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导演摄影”的代表人物杰夫·沃尔曾谈到弗兰克对他的影响:“我十几岁时就有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看到这本书后,他决定进入艺术摄影的领域“事实上,我现在进行这样的创作,是因为弗兰克和沃克埃文斯为我关上了纪实摄影的大门。他们做的太完美了,我永远无法与之匹敌,我认为也没人能做到。
杰夫·沃尔的自拍摄影作品
虽然弗兰克曾说:“我做的那种摄影已经消失了。它已经过时了”。
可是,直到今天,弗兰克的摄影风格和作品仍继续影响现在的摄影人,他的伟大不仅在于敏锐的感觉先于世人预言的某种变化,窥视某种内情,还在于为后人潜在指引了未来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