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摄影与后期的枯竭,用什么掘开创意的纬度?
2020-01-03发布
转载自:cvc摄影

  学习摄影的人都有一个瓶颈的认识,学过几年后自己就很难进步了,***初的都是学而习之的材料性知识,大多都是人人学习的规范经验,众人都掌握的当然就没有创意,而这种泛泛也很难再突破,其实到了这个阶段,要突破大多不会再是摄影范畴内的知识,而是在于整个操作过程的不同,不同的操作步骤而带来不同的操作结果。

 

  首先说说,摄影的“道”和“术”。道——规律,本质也;术——具体方法。我们在实际拍摄中题材、场景、光影、透视、构图、对比、色彩等等变量因素太多,常常用一时掌握的方法无法套用和发挥,摄影中每一个画幅都是不同的,学了再多的方法也很难实际贯彻,这时候需要用一个规律化的概念(拍摄思维)指导自己,这个概念就是“区别常态”,重视背景而不单单看重主体,机位、角度就会使画面中的物体形成关联性;

 

  注重光线产生的阴影而不是看中被照亮的地方,就是发现常人忽视的形状构成;敏锐的发现人物肢体语言的特征;了解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清楚什么是对比、什么是平衡、什么是节奏、什么是韵律........虽然很多还是学而习之就会的技术手段,但这时你的摄影已经融入的你的思维方式,自然就会大大的提高。只有上述规律化的总结,才有可能在按快门的那一刹那完成。

 

  常接触摄影圈的就会发现一个现象:有些玩了20-30年的摄影的人,很难进步,当下拍的片子还不如多年以前;而有一些只是从数码时代,才开始玩起了摄影的人,进步日新月异,甚至作品短期内就有着众多的追随者和号召力,现在这样的牛人有很多,通常我们习惯性解释为这是个体的“悟性”。

 

  有时我会好奇的考究一下这些人的背景,发现他们都有个很相同的方面,就是这些人,大多从事过美术相关的学习或工作经历。但如果你认为,这些所谓悟性高的人,是因为有着美术的美学概念和构图能力,而影响了他们。

 

  我要说:“你错了!”

 

  所谓的美学概念和构图能力都是学而习之就会,很容易掌握的。而问题的关键是在“行为”上,只有自己参与过美术创作的才能体会,一幅貌似寻常的画,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没有从事过绘画的人无法体会的。 用一幅2开大小的铅笔静物素描来说,完全画完,基本需要2天的时间。

 

  如果是油画也许就是几周了,绘画人这样的行为模式,决定了绘画者和不画画的人对待画面时,两者完全本质性不同的认知态度,这才是差别的关键! 总结一下:就是对待画面,投入的精力点数的价值认识不同。 通俗一点的说,绘画者对于画面效果的实现,有一种不嫌麻烦的认识。 只是通过学习技法,而没有掌握摄影思维,磨练出行为体验的,是很难凸显特别能力的。

 

  摄影恰恰又是个投机性的创作类型,形象的讲,就是一只猴子偶然的按了一下快门也许会拍出一张大师级的作品,而习惯常常在钢琴键上溜达的猫,却永远弹奏不出贝多芬的曲调。这就是摄影的特质,众多喜爱摄影又很难提高的人,迷失在这样的投机性之中。

 

© 歪猫

 

  “知”与“行”经验和经历的贯彻,是作用于潜意识层面,是无意识形成的习惯性,有时你说不出道不明,但却在冥冥中发挥着惯性作用,而这惯性必然要用行为去体验。 如此来看,摄影的提高能力,学不学美术不是关键,关键是正确认识“知行合一”形成的习惯性作用——不嫌麻烦的态度才是关键。而不嫌麻烦不单是行为举止方面的同时也是思维意识方面的。

 

  拍摄时,重视背景而不单单强调主体;侧重机位、角度的变量就会使画面中的物体形成关联性;注重光线产生的阴影而不是看中被照亮的地方,就会发现常人忽视的形状构成;清楚什么是对比、什么是平衡、什么是节奏、什么是韵律、什么又是向量,敏锐的发现人物肢体语言的心理特征;了解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虽然很多还是技术性手段,但这时你的摄影已经融入的你的思维结构,作品自然就会有提高。有了上述前期整体思维的把控,才有可能在按快门的那一刹那,贯通的完成突破。

灵感, 创意, 瓶颈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女摄影师比男摄影师差吗?
这样的雪景照片才耐看,从经典作品中寻找灵感
同为摄影,为何拍新生儿比拍婚礼贵那么多?
摄影师的***追求 ,究竟是技术还艺术?
不到30岁的亚洲***摄影师,Alex Pan有什么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