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于公众号:家庭日记
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随着家庭摄影的概念越来越被大众所普及和接受,国内外也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家庭摄影师。
无论你作为一名专业的全职家庭摄影师,还是一名只记录自己生活的摄影爱好者,在摄影的阶段,往往都需要面对外部的评价与反馈,从而得到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并持续推动自我的摄影之路。
那么,参与一个质量较高的专业品类的摄影比赛,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家庭摄影,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比赛呢?
答案是:有的。
这个奖项的全称是
“Documentary Family Awards”
一般业内简称为“DFA”
如果作为一名成熟的家庭摄影师,当你持续拍摄了一系列好照片,不妨试试参加DFA,说不定这就是你的第一个在家庭摄影的国际大奖。
01
DFA是什么?
DFA奖项创立于2017年,由于主办方在美国,又被成为“全美家庭纪实摄影奖”。
除了作为一个奖项,DFA更像是一个平台,它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最佳纪录片家庭摄影作品。
如果你无心去参加摄影比赛,但我很推荐你可以一直关注DFA。
尤其是每个赛季的最后一轮评审,它的形式是在线直播,供全球任何人观看,这可以为作为家庭摄影的爱好者的你提供独特的看片机会。
来自业内的专业评委还会详细阐述他们选出的每一张入围照片,在全球范围内看到业内好片和反馈的机会其实并不多。
而DFA就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与平台。
如果你还没有下定决心是否要参加这样一个比赛,那么就让我们放轻松,把DFA看成是一个看片学习的平台,也是不错的。
DFA的获奖作品,无疑是一个提高审美的好地方。
DFA的申请奖项分类每年各有不同,但以下几个方向基本是固定下来的,分别是:
出生、动物、环境人像、没有什么比生活更好、手机摄影、幽默、祖父母和系列组照。
每一个品类下的入围和获奖作品都是值得一看的。我们从DFA官方网站中选取了一些获奖作品。
“出生”
“动物”
“环境人像”
“没有什么
比生活更好”
“手机摄影”
“幽默”
“祖父母”
“系列组照”
《朱利安和乔纳森》
“2005 年,在我父亲的祖国南非的一次家庭旅行中,我开始独自拍摄乔纳森,并与父亲一起(乔纳森当时4岁)。
在这次旅行中,他经常反抗我。我认为我们共享同一个父亲的事实对他来说很困难。
反复拍摄乔纳森似乎是以某种方式接近他并进行接触的唯一方法。
大多数时候他接受我给他拍照,但通常会变成某种谈判,例如我们就允许我拍摄多少张照片达成协议。
在最初几年我为乔纳森拍摄的许多照片中,他的抵抗是非常明显的。
多年来,乔纳森对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Sarah Mei Herman 是荷兰艺术家和摄影师。她的系列剧“朱利安和乔纳森”在 2021年DFA春季奖中获得评委选择奖。
DFA的确让我们看到了家庭摄影的丰富性、张力和更多可能性,也让我们更加有动力拿起相机,记录下家的精彩一刻。
如果你仅仅满足于观赏获奖照片,那么请接着看下一条!
我将手把手告诉大家,如何申请这个奖项。
02
手把手教你申请DFA
首先,你需要知道DFA的官网:
www.documentaryfamilyawards.com
所有的官方介绍和参赛要求及注意事项都在这个网站有介绍。
英文不好? 看着麻烦?
没关系,我在这篇推文中,会把所有的重要信息和步骤写给大家。
第一步:官网注册
你需要一个DFA专门用户名并设置密码。登录上述网页,并开始进入注册步骤。
如下图演示:
网页右上角点击工具
点击“Login”
▲
完成注册
再次登录
这样就有了自己的一个DFA的个人用户名,注意注册的全程是不需要收费的,请牢记你的登录密码,如果以后忘记了密码,也可以用网站上的“忘记密码”来找回,官方会把新的密码通过你注册时的邮箱发送给你。
第二步:申请
DFA的常规申请周期是1年两期,分为春季赛和秋季赛。
一般在征集作品前,DFA官方都会通过你的注册邮件发送邀请邮件。
所以只要你完成了第一步,一般只要有查看邮件的习惯,就不会错过赛期。
因为今年的春季赛已经结束,而秋季赛还没开始。我在这里就先用2021年的春季赛作为申请图示教给大家。
点击申请
登录进去你会发现一个新的注册提示,这个时候不要担心,因为DFA对上传流程进行了改版。
在2021年以前,DFA是通过自己的网站进行上传的,但速度较慢也经常出错。
今年对整体进行了改版,使用了一个叫做“Picter”的专用工具进行图片上传,还可以即时云保存你已经上传的图片。
注册一个比赛专用的图片上传工具“picter”
此外,除了DFA,Picter还支持更多的摄影奖项的申请与上传。
如果你注册好了后,你会发现Picter的界面上有大量的摄影奖项可以参加,很有意思。
▲
Picter的界面,有许多摄影奖可以参加
好,让我们一起进入Picter的DFA申请界面。
比赛申请要求,这部分要仔细阅读
选择你的参赛种类
(单张或者项目,每个类别收费是不同的)
以单张照片的提交界面为例,picter要求单词上传不低于1张,最高不高于39张。
全部提交作品都为JPG格式,照片的边长不低于1500px,选择好了即可在软件上添加照片。
单张作品提交界面
上传你的申请作品
工具支持重命名和删除已提交照片
对你的提交作品进行阐述(英文哦!)
对自己英文没有信心的同学,不要过于担心,借助谷歌翻译即可。
03
比赛要求
这里奶爸总结了一些比赛提交作品的要求,大家在实际申请前一定要仔细看下:
1.提交图片要求
-画幅比例: 任何图片比例均可
-照片尺寸:长边至少1500像素,2000px或更大更好
-图片大小:每张照片的最大不超过 50MB
-图像文件类型:JPG
-后期调色:仅限简单的裁剪、调节基本的曝光对比等或调成黑白。不允许过度使用后期软件
-图片日期:除非适用特定类别的规则,否则提交的照片可以来自任何年份
-不得在图像中添加任何类型的水印、 文本或边框
-分辨率:照片可以是任何分辨率,只要它与水平和垂直图像尺寸下所述的像素尺寸相匹配
-文件名:不再需要特定的文件名
-如果您提交的图片不符合我们所有的图片要求,它们可能会被取消资格,恕不另行通知(非常重要)。
2.评分标准
-遵守特定类别的规则
-独创性
-作者观点的力量
-意向性
-照片超越或提升某类特定摄影流派
-照片与观众产生共鸣的能力
3.其他
-不允许对提交的任何照片进行超出标准编辑实践的数字处理。允许的编辑/调色技术包括白平衡、色彩、对比度等
-不允许的数字操作包括修补或任何形式的像素操作,以更改或删除原始照片中的内容(传感器灰尘去除除外)。如果发现对获奖照片的真实性有疑虑,摄影师必须提供该照片的 RAW 文件版本。
-如果作品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获奖照片的权利。
-将您的照片提交给DFA,即表示您同意您获得照片中每个当事人的完全授权,包括任何儿童及其法定监护人或代表的同意(尤其是有儿童裸露的敏感镜头)。
- 同意并授权DFA对照片进行宣传。
04
独家专访:
DFA获奖的中国家庭摄影师
近两年随着家庭日记在国内不断扩大对家庭摄影理念的传播,国内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家庭记录者。
面对国际奖项,他/她们也积极参与,仅在家庭日记社群范围内,就有十多位DFA获奖者。
很感谢他/她们,用自己的镜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家庭的样子。
在这个独家专访中,我邀请了10位家庭日记社群的摄影师,他/她们都已经获得或者入围了DFA家庭纪实摄影奖。
希望从他/她们的拍摄项目和访谈文字中,来让我们对家庭摄影和家庭摄影比赛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渔
家庭日记Pro摄影师
DFA 2020年 系列照片奖 入围
▲
摄 / 渔
家庭日记:作为一名家庭摄影师/职业家庭摄影师,你认为在专业摄影竞赛中入围和取得名次重要么?为什么?
渔:以前觉得很重要,觉得拿个奖能为自己职业添个名气加成,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但当你真的达成了之后,也就是在自我介绍栏里加多了一行字,实际上影响并没有多少(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取到足够高的名次,也可能是因为我不是一个会自我运营的摄影师哈哈〜)
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需求。自己的作品在业界专业的摄影竞赛中被“看见”了,我努力的方向是对的。得到一种良性的正反馈,就又有动力了。
家庭日记:你当时是在什么契机下入围DFA的?有没有想过自己会获奖?获奖之后你的心态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渔:因为有在关注DFA founder之一的Kirsten Lewis,所以从第一届DFA比赛开始就在关注。
但真的去参加比赛是在去年,契机是我比较完整的拍摄了一个有关家的项目。选了里面的一组照片投了Photo Series类别。
既然投了稿交了报名费,当然对获奖是有所期待的。
在最终在线评审环节里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了,内心有雀跃了一下,但只是一下下。
因为最终也没有得到在线点评,一组照片就这么几秒钟晃过去了。只拿了个入围。
心态改变不大,就是在目标list里,划走了一行。
但会去思考,如果以后还要参赛的话,我会选择怎么样的作品。
在别的摄影门类的比赛中,有些摄影师会专门为了比赛去创作,从用光、构图、人物的动作、后期等等一切都很严格精准的把控。家庭摄影无法完全按照这一套去搞,但分析完得奖作品,也能大概知道往哪个方向使力。
只是面对一样的事情不同人会有不一样的选择。
是先有生活再有作品,还是先有比赛需求再有作品?我还是会选择前者。自己拿起相机拍摄家庭的初心是什么,不要忘记就好。
家庭日记:请和我们聊聊你当时申请的项目吧?
渔:前面有提到,提交的是在《家》的项目里,选出的一组照片去投了Photo Series项。
共8张,提炼了这个项目里我想表达的是在家乡渐老的父母之间的情景画面。因为要表达的情感有点多,8张照片其实是不够诠释完整的。
特别是参赛性质,评委是没有太多时间去慢慢体味你要表达的东西的。如果让现在的我来选片参赛,我会在表达上聚焦在一个更小更单一的主题或立场上。
家庭日记: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到打算申请DFA摄影奖的同学?
渔:首先是不同的摄影比赛会有不同的偏向。参赛前要去官网看之前得过奖的作品,不管是去理解这个比赛的风格,还是自我学习,都是不错的。
DFA比赛的机制是先会审核出优秀的入围作品,再提交到最后的在线评审环节。
在最终环节里时间是有限的,评委面对单张/组作品会的时间很短,所以参赛作品立意要明确,幽默的、情感充沛的、“决定性瞬间”的作品会更容易“被看见”。
如果是组图要注意图编,好的图编会给作品加很多分。
是比赛就会有主观因素存在,可能是时机时事,可能是不同评委的喜好区别。
但不变的是能入围的都是好的作品。不要取巧,扎实的基本功和持续输出好作品更重要。
参赛可以很功利,也可以是厚积薄发。
黄达
家庭日记社群成员
DFA 2019年 评委选择奖
▲
摄 / 黄达
家庭日记:作为一名家庭摄影师/职业家庭摄影师,你认为在专业摄影竞赛中入围和取得名次重要么?为什么?
黄达:我认为获奖或者入围是一个非必须但必要的事。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看过的一些优秀的电影《春江水暖》、《四个春天》,《吉祥如意》,《孤味》、《大佛弗拉斯》《棒!少年》等等。
这些电影原先或是以短片的形式,或是非著名导演拍摄而成,本应该是沉寂的沧海一粟,皆因获奖而让更多人关注到了电影本身,关注到电影里的那些原本不受关注的群体,让创作者的意图触达到了更远的角落。
同样,越多的摄影师入围DFA,会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关注生活、记录生活、回归生活。
家庭日记:你当时是在什么契机下入围DFA的?有没有想过自己会获奖?获奖之后你的心态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黄达:我当时是因为看到了家庭日记另外一位成员阿油的获奖消息,她是我的同乡,我也因此接触到了家庭摄影,也开始拍摄我的外婆。
我当时心想,阿油做得到,我也想做到。后来用外婆的照片投稿了DFA。
他们都说我是个戏特别多的人。如果说投稿之前完全没想得奖,那一定是骗人的,哪个参加比赛的不想拿冠军。
我也在脑海预想过无数获奖感言,什么痛哭流涕、感谢家人朋友感谢CCTV的的场景都预想过。
然而真的当幸运降临到头上的时候,好像有点懵、有点不知所措。哇,原来梦想成真竟是这么平淡还有点懵逼的感觉。
要说有什么心态上的变化,就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说的,如果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努力而改变了一点点。
我一个老父亲,今天也算堂堂正正在摄影这件事上拥有过了姓名。以后有人问我的安安:“你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我安安一定会挺直腰杆回答:“我爸爸是摄影师,很厉害的那种!”
家庭日记:请和我们聊聊你当时申请的项目吧?
黄达:外婆当时耳朵长了一颗东西,检查的结果是“皮肤基底细胞癌”,医生建议手术割掉。我得知诊断结果的时候,便决定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作为家庭摄影师,我们当然都希望家人身体健康。然而当灾病无法避免降临的时候,我们必当义不容辞直面它,用镜头记录下来,并且传递下去。
这些照片记录了漫长的家族生命中,有一段时间一家人因为苦难并肩站在一起的回忆。
家庭日记: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到打算申请DFA摄影奖的同学?
黄达:提前申请一个papal账号,并且绑定信用卡,用惯了支付宝以后,papal真的很难用。哈哈哈,开玩笑的,其实不必担心拍摄技巧和题材,用心拍,坚持拍,你的心意,评审一定会感受到的。
就算没有得奖那又怎么样,任何的奖项都比不上时间对你的肯定。
大斯
家庭日记社群成员
DFA 三次入围4个类别
(夜晚、手机、欢快 、组图)
▲
摄 / 大斯
家庭日记:作为一名家庭摄影师/职业家庭摄影师,你认为在专业摄影竞赛中入围和取得名次重要么?为什么?
大斯:我认为是有意义的。家庭摄影对我来说是持久的热爱,几乎每天我都有投入在摄影学习中。
但由于看到太多优秀摄影师的作品,自我要求高且自我评价低,以致很少分享自己的作品。
加上目前还没开始商业化接片,也很少和别人摄影交流,使得漫漫学习路带有一种比较私人化、不流通、缺乏外部评价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摄影比赛对我来说是获得外部评价的渠道、以及“自我锚定”的机会。
入围的意义在于,我多少获得了一些肯定,未来接客片的时候,或许也能对自己有多一分信心和底气。
家庭日记:你当时是在什么契机下入围DFA的?有没有想过自己会获奖?获奖之后你的心态有没有什么变化呢?也请和我们聊聊你申请的照片与项目吧。
大斯:第一次投稿DFA是一个系列组图,记录的是某一天。
那段时间我二姨二姨父去世,我来到从小和他们一起生活过的房子,想到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看一眼这间房子,就想用影像记录下来。
当时屋子里正在搞祭祀,人也多,出于各种避讳不方便正大光明地拍,只能用手机迅速且偷偷摸摸地进行拍摄。
拍了摆了两张椅子床单已撤去充满逝者气息空荡荡的房间,但床上摆满孩子的玩具又有了点生机。
拍了祭祀的桌子和无人打理荒草生长的顶楼阳台。随后抵达寺庙时,拍了红色帷幔背后如佛像般的灯影。整套图片我感觉有种空间上的阴阳交错吧。
由于拍摄的状态太匆忙而且是用手机进行拍摄,完全没想过自己会入围。纯粹是这套图寄托了自己很深的情感,所以想要投稿试试。
能够入围我并不认为这是由于我本人有很好的技术,入围反而让我再次感受到家庭摄影的魅力所在:原来情感真的会说话。
一张平平无奇的照片因为承载了对家人的情感,就具备了叙说的能力,哪怕一个空房间也能打动人心。我很感谢我的情感被看见。
第二次我入围的是手机组别。拍的是公交车上睡觉的小女孩,周围是拿着手机站着的大人。
女孩衣服粉粉的,睡得很安稳柔和,而背景的大人黑压压的深色大衣,脸上因数码屏幕的光带有冷峻的气息。
当时捕捉这个场景觉得对比性很强,而且引起了我的感触:现在到底是成年人更疲惫还是小孩更疲惫呢?
因为是偶然所得的照片,也没觉得自己技术上弄好了,之前在朋友圈也发过,并没有其他图点赞多(笑),所以没想到会入围。但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投了。
第三次入围了三个组别:“夜晚时分”、“欢快”、“手机”。因为已经入围过两次了,这次期待入围的心会更多一些。
如果说这三次入围带来了什么心态上的变化,那就是知晓入围那一刻的喜悦,之后就没有太大感觉了。
我清楚自己只是需要在摄影路上,时不时获得一些小肯定,让自己收获一些小甜头,快快乐乐地往下走下去。
总的来说我还是觉得自己不太行,我甚至对自己入围这件事也会感到羞愧,觉得“这样也可以?”。
但它又为我带来了另一种思考可能,那就是自己会不会“其实还可以”呢?能让我感觉到自己“还可以”,是我最大的收获了。
家庭日记: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到打算申请DFA摄影奖的同学?
大斯:我认为DFA是很好的比赛,和其它摄影比赛不太一样,这是一个有情感的比赛,“人味”很重。
它当然也有它的标准,但它看的不只是摄影技术,它真的有关注到照片中那些牵动情绪与情感之处。
当你浏览它历届的获奖和入围作品,你会发现,有拍得特别厉害的,画面特别美好的,也有家里乱糟糟但富有生机的,还有偶然所得的小诙谐小默契,这里有平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你不用担心国内外阳光环境、室内装横的差异,也不用拘泥于器材设备。你只需要关注、观察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关系,拍下打动你的照片,然后投出去试试看吧~
阿油
家庭日记Pro摄影师
DFA 2019年 “没有什么比生活更好” 主题 第四名
摄 / 阿油
家庭日记:作为一名家庭摄影师/职业家庭摄影师,你认为在专业摄影竞赛中入围和取得名次重要么?为什么?
阿油:因为时间过去有2年多了,之前觉得挺重要的,现在沉下心来觉得其实也没那么重要了。
可以参加,但结果是什么都OK了。越想拿奖越没有,生命就是这么奇妙。先放下期待。
我觉得参赛这个事情唯一重要的是问你自己你是否准备好做一个非常好的家庭摄影师了。
家庭日记:你当时是在什么契机下入围DFA的?有没有想过自己会获奖?获奖之后你的心态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阿油:说实话时间过去太久我都有点忘了,我完全没想过会入围拿奖。
刚开始我确实借助这股劲头做了几场分享会,与分享场地谈合作也相对容易许多了。
但我现在感觉其实你想要做分享就去做就好了,拿不拿奖都能做,和场地方怎么看你无关。
关键只在你自己是否选择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你是否真的自信。不能分享的场地,其实是你自己本身没底气就拉胯了,对方瞧不上也非常正常。
我拿这个奖没费什么功夫,也让我知道我做这个事相对容易,我就继续拍下去了。
家庭日记:请和我们聊聊你当时申请的项目吧?
阿油:是拍摄老人的项目。当时这个老人是被她的妹妹一家照顾着的,当时99岁了。
是老人的家人找到我邀请拍摄的。觉得可能是老人最后一次和家人在一起的照片了。
家庭日记: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到打算申请DFA摄影奖的同学?
阿油:清零你的期待,投自己想投的照片。拿不拿奖都会给你安排好的啰。
同时不要抗拒自己正在变成一个好的家庭摄影师,大部分人我感觉对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反而其实有本能的抗拒的。
邓焕
家庭日记社群成员
DFA 2020年 两组入围
DFA 2021年春季赛 Joy类别 第5名
摄 / 邓焕
家庭日记:作为一名家庭摄影师/职业家庭摄影师,你认为在专业摄影竞赛中入围和取得名次重要么?为什么?
邓焕:我认为重要,虽说比赛不是拍摄的必选项和最终目的,但确实是对一名摄影师阶段性努力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而入围和取得名次可以直接量化这一成果。
而且让摄影师的高光时刻能在专业广阔的平台上被记录,这给摄影师本身带来了成就感,也向普罗大众传递了摄影师自己眼中的真善美。
家庭日记:你当时是在什么契机下入围DFA的?有没有想过自己会获奖?获奖之后你的心态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邓焕:第一次投稿是在2020年10月,说实话没想到会入围两项。
因为当时正巧在梳理存图,想到参加家庭日记线下课程时,老师提过有这么个奖,就顺带查了下投稿要求,一看第二天就截止了, 就把之前拍的两组存图给投了,纯属碰运气的心态。
第二次投稿是在2021年上半年,邮箱收到DFA的官方邮件提示,这次相较之前有了些经验,根据比赛类目梳理了自己以往的照片,然后按部就班地“投其所好”。
结果当然比第一次好,三项入围,其中一项还获得了名次。如果说第一次的获奖纯属意外之喜,那么第二次的获奖算是意料之中了。
我获奖后的心态说实话没有变化又可以说有变化。
没啥变化,是因为本身这个奖属于美国的奖项,向内聚焦在家庭这一块儿,是国人相对而言不太重视的;
有变化,是通过这个比赛的肯定,让我明确且肯定了自己的拍摄方式和对象是适合我且值得一直持续下去的,这就够了。
因为其实我们大多数“摄影师”最应该最值得去拍摄的就是自己的家人,而不是什么模特妹子或其他陌生事件。
家庭日记:请和我们聊聊你当时申请的项目吧?
邓焕:就以获得名次的那张为例吧,我在收到比赛通知后,浏览了比赛大纲和主题分类,据此设置了自己可能投稿的小类,再从平时自己整理好的照片中,再次筛选合适的图到小类中。
当时所有的照片都是从日常的拍摄项目(主要涉及我的妈妈、奶奶、外婆、女儿)中去再筛选。
比如投JOY的这张:妈妈给外婆梳头发的图,其实以上几个小类都可以投,但结合画面所要传达的情感,我把此图分到JOY这个类目下,并在文字阐述时,稍稍偏向主题来操作,图文并茂没人不爱吧。
家庭日记: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到打算申请DFA摄影奖的同学?
邓焕:建议1:浏览、存储、剖析DFA官网入围获奖的历年作品。
如果你确定要参加这个比赛,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了解它,深度品味历届的获奖照片,不光光是看过就好,还要下载下来。
像是整理自己的照片一样,整理官网优秀的作品,看看哪些是可以模仿的,哪些是可以带来创作的启发、灵感等等。
通过反复的观赏、摸索、尝试,放宽自己的审美光谱,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拍摄方式。
建议2:养成整理归纳照片的习惯。
整理照片是件枯燥而又繁琐的事情,有句老话是:“拍照一时爽,修图火葬场”。当然我认为现在可以换成“拍照一时爽,整理火葬场”。
但这又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哦,其实比赛投稿这个动作本身不难,难的是哪张适合投哪类。
就像做菜一样,最后的蒸、炒、炸、煮是快要收尾的动作了,前期的切配原料反而是繁琐恼人的。
因此,整理你的图像语言是对自己阶段性拍摄的总结与回顾,毕竟铭记过去的成长和经历,也是人往前行走的支点吧。
当然,这么做的红利就是当你在再遇到需要快速输出高质量成品时会少一分茫无头绪,多一分胸有成竹。
最后给我们彼此的一些勉励:
几乎每个摄影师都要经历寻找自己表达风格的阶段。在摄影表达成熟前,都有过试错、彷徨、毫无头绪的时期。
只有强烈的热爱和不断尝试各种可能性,我们每个人身上特有的、独立的、自我的、坚持自己不迎合大多数的特质才会慢慢的凸显出来成为自己的底色。
一句话,拍自己想拍的,喜欢拍的,就行了。
树猫
家庭日记社群成员
DFA 2020年V2 系列照片奖 荣誉奖
▲
摄 / 树猫
家庭日记:作为一名家庭摄影师/职业家庭摄影师,你认为在专业摄影竞赛中入围和取得名次重要么?为什么?
树猫:接触摄影初期,最直观的感觉是要提高审美,看优秀的画册,要向大师学习。
那么在经过积累与沉淀后参加一个比赛,特别是优质的摄影比赛,除了是将自己的作品展现在业界举足轻重的大师或你喜欢的前辈眼前,也是开阔眼界、促进摄影水平提高的一个简单且有效途径。
所以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说,这颗试金石还是蛮有必要。
可是就名次什么,“认真”执着于过程和“认真”执着于结果,又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取向,我无法给出正确的态度,跟随内心,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境遇总会有不同的答案。
家庭日记:你当时是在什么契机下入围DFA的?有没有想过自己会获奖?获奖之后你的心态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树猫:在朋友的怂恿和金主方的拉扯之下参加了DFA,很长时间摄影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独乐乐的状态,最后在大家的鼓励之下也就去检验了“实力”。
由于心态平静,自然没有想过会获什么奖,因为看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心怀的敬意就会比多更多。
入围后首先是欣慰,其次也坚定了摄影的方向,算是在摄影道路上一股隐秘力量加持。
家庭日记:请和我们聊聊你当时申请的项目吧?
树猫:当时申请的是系列组照项目,我拍摄的对象是一个大的家族群体,夫妻,妯娌,兄弟,他们是亲人,亦是同事,在一个小院,上台是工作,下台是生活,所有的时间都凝聚在那个小小空间。
他们的故事改编成过电影,也入围过戛纳电影节,那些风光却依然没有给他们带来稍微优越的物质改变。
卧室的方寸之间就是他们的化妆间,演出前和等候时,热闹的小走廊,就是他们的候演厅。
在这个时代要坚守一份不休的执着热爱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他们一直顽强、辗转多地也许只为平生所学有所安放。
正是这一份独特的坚守,坚守着一个活在民间又即将消逝的传统舞台,这份传承,却在现实窘境里显得如此脆弱和荒诞。一场国粹,票价10元。一出好戏,一唱一生。
家庭日记: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到打算申请DFA摄影奖的同学?
树猫:首先最重要的还是用心拍好照片。其次大胆的参加比赛,就像奥林匹克,竞技的精神是大家一起提高,最后希望大家都取得好成绩,分享更多美好的作品。
登登
家庭日记社群成员
DFA 2020年V1 “没有什么比生活更好” 主题 入围奖
▲
摄 / 登登
家庭日记:作为一名家庭摄影师/职业家庭摄影师,你认为在专业摄影竞赛中入围和取得名次重要么?为什么?
登登:重要但不必要吧。毕竟能在游戏里按它的规则拿到高分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正向的反馈会让我更有信心和动力继续拍下去。
另外,“输出倒逼输入”,可以鞭策我对以往的作品进行复盘以及未来拍摄的思考和调整。
不过我的拍摄初衷不是获奖,而是回归家庭,可以适当参加比赛,不要本末倒置就好。
家庭日记:你当时是在什么契机下入围DFA的?有没有想过自己会获奖?获奖之后你的心态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登登:被朋友推着参加的比赛,既然参赛了自然会认真准备。重新整理了过往的照片,选中了一张 “好玩”的照片,画面的光线和构图在我看来都很一般,所以没想过自己会入围。
获奖之后第一反应是不愿意被知道,觉得家庭摄影不应该这么“功利”。后来跟庄帅聊了一下,端正了自己的心态,理性拥抱荣誉但不被它所绑架,继续好好拍照。
家庭日记:请和我们聊聊你当时申请的项目吧?
登登:我申请的项目是“Nothing Is Better Than Real Life”,选了七八张照片参赛,入围的这张是我拍得最慌张的一张。
相机不在手边,先手机咔了一张记录下这一瞬间比什么都重要,急急忙忙再去拿相机补咔了一张。
90后是自由爱玩的一代,这照片彷佛就是我们这代人带娃的缩影,是新手爸妈真实的生活啊。
家庭日记: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到打算申请DFA摄影奖的同学?
登登:家庭日记的同学其实不缺好的照片,头疼的是哪张更适合参赛。
建议可以先翻看一下历年获奖作品,观察它们的画面亮点在哪,故事性?氛围感?决定性瞬间……这样在选片的时候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在大量欣赏获奖作品的时候,也是提升审美的一个过程,可以给未来的拍摄提供更多的角度和想法。
莉莉酱
家庭日记社群成员
DFA 2020年 Photo Series Awards
▲
摄 / 莉莉酱
家庭日记:作为一名家庭摄影师/职业家庭摄影师,你认为在专业摄影竞赛中入围和取得名次重要么?为什么?
莉莉酱: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重要也非重要。
不重要,是因为对于一名摄影师来说,所有的拍摄都是源于自己的内心,摄影作品的好坏没有一个标准,而参加专业竞赛,更多是志在参与。
并且投稿的少数照片更多的要看是否符合这场竞赛的调性、评委的口味等等,这里边的因素很多,这少数的代表作也不能完全代表摄影师的全部,所以名次并不是那么关键。
毕竟每个摄影师之所以成为摄影师,并不是用名次来证明自己的。
但我认为它也很重要,因为取得名次证明你的作品有一定的高度,获得专业评委的认可这也是很好的证明,也能让你在摄影的道路上更加有动力,走得更快。
家庭日记:你当时是在什么契机下入围DFA的?有没有想过自己会获奖?获奖之后你的心态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莉莉酱:没考虑过有什么特别的契机,单纯地选了觉得有可能获奖的一些作品,入围后没有特别的变化,就在朋友圈晒了一下。毕竟我认为“入围”和“获奖”还是两回事。
家庭日记:请和我们聊聊你当时申请的项目吧?
莉莉酱:因为平时拍的都是商业客片比较多,所以我选了一组比较有故事和情怀的一组照片,这是一位朋友和她奶奶的故事。
从小到大父母在外务工,她留守在奶奶身边,两人一起生活。房子很旧,但却是她一辈子成长的回忆。挂着时钟的墙布满了裂痕,就像时光在奶奶脸上留下的皱纹。
奶奶每天在家做饭,酿豆腐、酿茄子都是奶奶的味道。奶奶给孙女扎头发,犹如回到了童年。阳台的干花,似乎也寓意着,时光老去,回忆的却不褪色。
家庭日记: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到打算申请DFA摄影奖的同学?
莉莉酱:参赛需要克服难点大多是选片和跨网络操作,建议勇于尝试,先看看平台的获奖作品的分类、调性,再去筛选自己参赛的作品。
跨网操作有点繁琐,但建议仔细研究,多尝试,不要害怕麻烦。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叶大跳
家庭日记社群成员
DFA 2020年 “没有什么比生活更好” 主题 荣誉奖
▲
摄 / 叶大跳
家庭日记:作为一名家庭摄影师/职业家庭摄影师,你认为在专业摄影竞赛中入围和取得名次重要么?为什么?
叶大跳:很重要。对于刚入行的摄影师,奖项加持是一个很好的光环,能够让客户更快速地记住你,更心甘情愿地承认你的专业性(毕竟,10个人有8个人自称是摄影师哈哈)
同时,家庭摄影获奖作品也能对大众起到审美引导作用,帮助宣传家庭摄影。
家庭日记:你当时是在什么契机下入围DFA的?有没有想过自己会获奖?获奖之后你的心态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叶大跳:获奖作品是疫情期间的自拍,那段时间一直在做自拍练习;虽然会谦虚说投着玩儿但有感觉会获奖哈哈。
很庆幸第一次参加的比赛是DFA,由全球的摄影家评选,保证了专业性,也不用拉票,保留了摄影师的一丢丢傲骨哈哈。
获奖之后对自己“家庭摄影师”的身份更笃定,面对一些不以为意的声音也更心平气和了。
在商业上也更能接受“妥协”:专业上已经得到认可了,商拍上些许迎合客户也是ok的。
家庭日记:请和我们聊聊你当时申请的项目吧?
叶大跳:参加的项目是nothing is better than real life。有自己的照片也有客片,有数码也有胶片,有人也有狗。
获奖的照片刚开始有一点让我吃惊,后来也觉得情理之中:选择的客片更多的是停留在视觉上的“好看”,忽略了照片的“故事性”;自己家的照片背后都有故事,但是脱离了大段的文字讲述后,照片本身的叙述能力就削弱很多。
获奖作品第一眼就比较“打眼”,又有一定的情绪,同时看不到模特“颜值”不会扣分哈哈哈,在视觉和故事中做到平衡。
家庭日记: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到打算申请DFA摄影奖的同学?
叶大跳:1)尽量避免直给的情绪。
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照片上要能看到情绪发生的原因,所以照片尽量囊括有意义或者有意思的场景。
2)突出“东方”特色。
目前的评委几乎都是欧美摄影师,所以可以选择迎合他们对东方的好奇,也可以选择打破他们对东方的刻板印象。比如,咱们老一辈在情绪表达上的含蓄,是西方照片中难得一见的。
3)光影氛围很重要。
很多国外的获奖作品,因为环境代入充分,所以故事性很强;咱们因为居住环境受限,但可以通过光影来营造氛围。
4)打动自己。
如果自己都打动不了,怎么能打动这些前辈呢?
氢键
家庭日记社群成员
DFA 2020年 “手机摄影”“祖父母”两个系列 入围
▲
摄 / 氢键
家庭日记:作为一名家庭摄影师/职业家庭摄影师,你认为在专业摄影竞赛中入围和取得名次重要么?为什么?
氢键:我觉得对于经历过阶段性学习的或者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家庭/职业摄影师,获得专业摄影竞赛的入围或者名次认可还是挺重要的。
这份“重要”归结于本质可以这样理解,排除奖项公布后获得的宣传、点赞、以及一切源于外部世界的荣誉感,它其实是摄影者对过往学习或者从业经历的一份交代和自我认知。
这份来自于内部世界的审视大概是这份奖项留给摄影人的珍贵财富吧。
除此之外,与各国选手们一起碰撞,把我们对家庭的认知传达给全球家庭影像的平台和伙伴,本身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家庭日记:你当时是在什么契机下入围DFA的?有没有想过自己会获奖?获奖之后你的心态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氢键:我当时是很开心地去投稿的。投稿的时候,我是非常自信的,并且认为照片肯定能被选上,至于是入围还是拿名次,我倒没有太多关心。
大概我当时的心态就是“来吧,让世界都看看我拍的照片吧!”哈哈,迷之自信…投完后,我还和家人说“你们等着吧,我就要中大奖了!”现在回忆这个过程,还挺好玩。
后来收到邮件说是入围了,我很开心,家人也说我是神算子。紧接着,我就把获奖邮件、网站信息、原始照片整理好,发了一篇公众号推文。
编排公众号推文的过程,我还挺享受的。把好看的照片用好看的方式编排发出去,这件事本身就很有趣。
嗯,享受与摄影相关的任何事情应该是我追求的快乐所在。至于心态变化?我就是更加高兴了!哈哈!
家庭日记:请和我们聊聊你当时申请的项目吧?
氢键:我当时只投了GRANDPARENTS和CELLPHONE两个类别。每个类别,我只选了一张照片。
大概是在美国学习、工作了10年的缘故,我挺清楚什么样的画面比较合乎美国文化审美的。
上文说到,我是很开心地去投稿,但不意味着随便。凡事,发心需朴素,对待要认真。
我研究了近几年来入围和获奖的作品,以及当界评委的审美情况,包括他们拍的照片后,大致抓住了画面的感觉。
所以,我果断投了具有“东方美学质感”(嗯,我自以为的)的老人和两个孩子的背影图作为“GRANDPARENTS”类别的评审。投了具有“戏剧冲突”的小儿第一次理发的照片。
两张照片中的人物都是我拍摄的我的家人。上传附件的时候,我很开心,尤其是小儿理发的那张,每次看见都想笑。
家庭日记: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到打算申请DFA摄影奖的同学?
氢键:嗯,我觉得要把“凡事,发心需朴素,对待要认真”这句话送给打算申请DFA摄影奖的同学吧。
“申请奖项”这件事从心态上来说可以拿得起,放得下,把它当做鼓励自己的契机,但也别过于执着。
但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包括拍摄基本功、对家庭摄影的认识、对奖项和评委的分析还是需要“有心机”的去学习和钻研的。
大家既然投稿,肯定还是期待获得认可的。对于如此朴素的积极向上的动机,我们用对智慧就好!嗯,我回答完了。
结语
我很少参赛,但但在最近结束的美国露西基金会的OPEN CALL“Notions Of Home”中入围前十,实属意外,但也感到惊喜与开心。
和上述的10位朋友一样,比赛中的获奖更多是对自己阶段性的一个肯定,让我更加坚定地去完成一件认为正确的事情。
但家庭摄影最终还是和自己相关,首先要明确这个本质,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一种不断“打比赛”的状态,不要本末倒置。
拿得起也放得下,无论比赛,摄影,还是人生。
希望我们都能在家庭摄影中,找到热爱生活的力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