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获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在忙到晕头转向,冷到怀疑人生的年底,最能安抚当代社畜心灵的“生活盼头”三大宝当属:下雪、火锅和新年写真。
不要低估了新年写真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也许你觉得11月下雪还是有点早了,但要准备拍圣诞写真没准已经晚了。
△ 毕竟11.11时都在说“全网最后”了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在年底要去拍一套写真已经成了和“冬至要吃饺子”类似的理性仪式感。下雪看天意,吃饭太日常,在年底拍一套写真已经在逐渐成为“花钱买开心”的清单前几项。
写真圈里也“卷出新高度”:传统的温暖甜美风,到日杂蜜桃乌龙风,香奈儿黑白高级风,加州阳光曼哈顿风……11月还没开始预热新年活动的写真工作室或个人摄影师已经落伍,11月就想拍圣诞写真已经是朴素的常规操作。
自己拍、闺蜜拍、家人拍、情侣拍……在“照相”越来越普遍的今天,年轻人到底为什么还喜欢去拍写真?
写真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就到哪里去
从过去到现在,人像摄影一直具有“留下这个时间的自己”的意义,在一项针对高校毕业生拍摄毕业写真的调查中显示,超过90%的人因为“给自己的青春留个纪念”、“把自己**的状态记录下来”而选择拍摄毕业写真。
虽然无从考证“写真摄影”这个概念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进入**,但在调查走访中,多数市民最早接触这个词时,它就代表着演艺圈中的一个污点——拍“写真集”约等于拍三级片。
但随着内陆拍写真集明星的增多,人们发现,写真的主角不同,写真风格也是不一样的,原来写真并不是非裸露不可,比如生活写真等。虽然对“写真”逐渐了有了正确的认识,可“写真”依然延续着真到底的味道。
△ 上世纪的明星写真画册
一路走来,“写真”从明星画册到时尚杂志,从印刷品到数码照片,聚光灯也从明星聚焦到了每个普通人的身上。写真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我们的生活从沉默到表达,从禁忌到解放,从单一到多样的变化。
想要留下影像作为纪念的时间点很多,毕业时留下的青春纪念册,恋爱时留下的甜蜜crush,婚礼前的神圣仪式感,和家人一起的热闹温馨时刻,或者仅仅是为自己这个时间段留下一份独特的回忆……
写真的形式种类也很多,传统的影楼套片、大火的婚纱旅拍、新兴的DIY照相馆与个人约拍;
无论哪一种,在人像写真背后,我们对自我的肯定,对这段时光的珍惜,或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都是一直以来都不落俗套的留影原因。
△ 微博@摄影师恭先森的作品 汉服婚纱写真
但除此之外,随着写真的商业化和大众化,那种对“真到底”的追求似乎松动了,当我们化妆、修图,在照片里呈现与日常生活不尽相同的自己的时候,写真还是写真吗?
写真背后的时间与身体:“我可以漂亮,但不用漂亮得很标准”
荒木经惟曾经在他的《写真的话》中写到,“拍照时,我不禁想着:拍摄脸孔就代表与人相遇,而他们的人生全都反映在脸上。当我们遇见他人,与这些人面对面时,脸部会给予对方能量,对方也会有所响应,这种彼此之间的关联性不就是摄影吗?我觉得自己一直以来仿佛都在记录这种关联性。”
△ 荒木经惟写真《阿幸》
这段话放在他总结自己写真心得的开头,也揭示了我们的身体、我们经历的那些时光,与写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旅拍誌”曾总结过“关于拍照最有幸福感的14个瞬间”,而这些对于被拍摄者,也有同样的能量传递。关于拍与被拍的那些小幸福,都被浓缩在短短几个词汇中。
关于“被喜欢”,当个人摄影师甚至是业余拍摄者的照片被拿去“做头像”、“发朋友圈”的时候,自己的作品被喜欢,能够给自己带来温暖的体验。
△ 旅拍誌的作品总结
而对于选择拍写真的人而言,拥有属于自己的“专属物”,能让自己独立出来,聚焦在一张照片上,在确定的、独立的“被喜欢”里。
关于“被疗愈”,作为拍摄者,能够在日常的细节里捕捉到瞬间的美好和快乐,而作为被摄者,也能够获得摄影本身之外的疗愈体验。
在一项相关调查中,一位30岁女白领说:“虽然我看似有很多的选择,但这些选择并没有给我带来自由的感觉,反而带来更大压力,我必须对每一次选择承担责任。我需要让家人父母知道我过的很好。同样,我也要让自己知道,我过的还不错。这样我才有勇气继续下去。”她讲到她每隔半年左右就会抽出时间拍摄写真照,并将拍摄写真照作为缓解压力的方式。
在现代写真里,每个普通人只要愿意都可以进行自己风格的艺术演绎,在聚光灯下个体拥有自由展演的机会,在频繁的姿势和表情的变换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最美镜头,感受自我的相对独立性存在,欣赏修饰好的美轮美奂的自己。
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自我意识在自我认同中产生。因为“身体绝不仅仅是一架机器,‘它也是个体自我感的载体’。
很简单,写真也许不再追求刻板的“真实的我的样子”了,但写真与我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依然存在。不仅如此,它在原本的记录、留念之外,还增添了更多感受:它帮助我们满足对自我的塑造和期待,同时,这种满足感和期待感,又反作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就像前面提到的年轻白领所说,“拍摄写真照可以约束我在平时少吃高热量的食物,保持健康、苗条。精神和身体方面状态都很好的照片能带给我更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我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商业影楼拍摄花絮 图源网络
艺术写真以现代艺术的形式,给忙碌而焦灼的现代人以审美的自我定位,通过内在的感性活动与外在的艺术形式的结合,产生一种内心中自我的呼应。
在这种简单的日常仪式中,现代人确认了自我存在。它包含在每一种风格、每一种形式的写真里。
在上文中针对高校毕业生拍摄写真的调查中,绝大部分人也表示自己“拒绝过度修饰”:
“我可以漂亮,但不用漂亮得很标准”
当我对海马体的圣诞仙女,古风影楼的私人订制,个人约拍的独特风格吸引的时候,我也在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力量”。
在现代写真体验中,年轻人从短平快的生活里,从巨大的集体社会里,从单向狂奔的时光里,留下确认自己和生活存在的明信片。
不只是照片:新的社交货币
关于写真风靡的原因,互联网环境下的“人传人”现象是必须展开讲讲的。
先说外部环境,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在答辩展示或是评比活动里必不可少的“个人生活照”出现率越来越高,随着能通过网络进行的工作、活动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形象照片”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大;
再说最主要的个人生活里,在朋友圈等类似的形式中,分享美丽、快乐,强化自信,定格时光的作用都被体现出来了。
无论是想要留下目前生活中的体验,还是追求生活之外的体验,拍照都是不可多得的“超高性价比”的方式。它把每个人在身体上的独特性和可塑性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完成整个流程需要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都并不太高。这也是约拍或是连锁这样的新式写真能够“人传人”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
△ 微博@朱丽叶_Julia_的作品 唱片店的下午
与此同时,很多拍摄写真的行为本身,也可以成为新的社交活动。随着剧本杀、密室逃脱等线下“沉浸式”活动的火热,我们能看到年轻人对于重新回归线下人与人真实接触社交活动的需要。
而无论是影楼棚拍、商业约拍、朋友间的“约出去拍照”,都是这种“沉浸式体验”之一,除了真实交流之外,这种对个人形象和美好时光的捕捉与被捕捉,还可以给双方都带来获得感。
△ 平台上的约拍感受分享
获得“在聚光灯下的高光时刻”,写真和它的社交属性让安迪·沃霍尔“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在普通人身上有了实感。
在消费主义里,图像是新时代的符号,用来诱惑年轻人心里的欲望,利用他们的迷茫;
而在消费主义之外,写真就是我们的时间收集器,个人放映机。在巨大的社会图景下,镌刻每个人的美好瞬间。
[1]詹琼. 互联网环境下人像写真照消费动机及消费意愿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
[2]刘艳. 从集体照到写真照—个体化与身体[D].浙江大学,2013.
[3]周旭方.“华丽转身”:消费文化下艺术写真的文化悖论[J].名作欣赏,2017(08):105-107.
作者:陆漓
编辑:未未
公号简介: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一个有趣、专业、接地气的泛社会兴趣社区,让你更多元理解社会,判断社会趋势,更好认识自我,促进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