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三十三载摄影情三十三载镜头缘——专访解海龙
2011-09-30 11:21:46
中国报道    


图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解海龙

  解海龙,河北景县人,生于1951年5月,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摄影家协会著作权工作委员会主任,《大众摄影》编委,中国摄影家协会函授学院教授,北京广角摄影学会会长。1996年获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特殊贡献奖;1997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特别荣誉奖;1998年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同年获全国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称号;1999年获全国十佳广告摄影师称号。2005年随中国摄影家协会代表团赴希腊进行友好访问并讲学;2006年被北京摄影函授学院(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聘为教授;2007年赴越南河内参加越南第四届国际摄影展览评选;2008年被推荐为2008第29届***火炬手;2009年 2009中国版权年会授予“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物”称号……

  风掠过树梢,带走几片枯黄的叶;雨滑过屋檐,留下一条淡淡的痕;岁月逝过人间,抛下几声无奈的叹息……三十三载悠悠岁月,在惊鸿一瞥间,我们早已苍老了容颜、磨平了心志、淡忘了理想,时光更迭昔日的小桥流水如今已变成沧海桑田。驻足回首,三十三载间你错过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你是否依然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是否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对于文章主人公——著名摄影师解海龙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他三十三载执著热爱着摄影事业,并用镜头谱写了一曲希望之歌。提到解海龙的名字也许不是摄影人的你是陌生的,但是1991年那双令无数人感动流泪的充满着求知欲望的大眼睛黑白照片一定还存在在你的记忆里,《大眼睛》便出自解老师之手。二十载岁月更迭,那份感动依然在我们心中激荡。

初相遇讲述与摄影渊源

  见到解老师,他的头发黝黑脸上一直挂着笑容,言谈诙谐幽默。单从他的相貌上看应该刚刚进入四十不惑的年纪,让人无法相信解老师是出生于1951年。在采访中解老师侃侃而谈,也让我们了解了解老师拍片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背后的故事。

  “30多年前我还是一个最最基层的最最普通的工厂工人,1971年当兵三年退伍后回到地方,我们到了地方以后拼命抢着到工厂,我抢到了一个工厂的编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工人。真正开始迷上摄影并系统学习摄影还是从1978年开始。”……对于工场的生活解老师没有做过多的描述便将话题转到了摄影上,“说起摄影第一次摸相机要追溯到1969年了,那时候当兵都有探亲假,同班的一名战士探亲结束后带回来一架小胶片相机,出于好奇把相机拿过来一夜没合眼就研究怎么用,第二天把全班战友都叫到一起,战友们美滋滋的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让我拍照。事后等到洗好相片之后很费劲的找好角度对好光才能看着人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曝光欠了三到四个档,战友们看到相片都埋怨我‘没有那金刚钻偏要揽那瓷器活’羞得我恨不得有条地缝让我钻进去,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碰过相机……”听到此我心中生起小小疑团,从此没碰过相机了又如何成就了今天的著名摄影家呢?解老师之后的一席话帮我解开了疑问。解老师开玩笑的说“这事一发生,不但把我的艺术生涯向后推延了十年,还把我的政治生涯给葬送了,在班里再也没有人选我当班长了……”

  解老师真正开始迷恋摄影是在1978年,那时候解老师已经退伍成为一名工厂工人,厂里的台相机便成了解老师学习摄影的“垫脚石”。用解老师自己的话来说那时的他什么也不会,也没有文化摄影好歹是门技术,同时也为了弥补当年的失误,正所谓在哪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当时最让解老师震撼的,并且坚定了学习摄影的信念的,要数78年底四人帮被粉碎、天安门事件时的珍贵照片的流出。“那一张张照片令人触目惊心,摄影的第一功能就是记录今天反映未来,从那时起我便下定决心要学习摄影”,也是在那个时候,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个人几十块钱工资的年代,解老师用一台电视的钱买了一架照相机,从此便开始了解老师的摄影生涯。

《大眼睛》点燃希望之光


图为解海龙的作品《大眼睛》

  解海龙的经历很多,总结说来,摄影和“希望工程”是他现在最重要的两件事。说起对“希望工程”的关注,解海龙有说不完的话,每一张照片、每一次捐助背后都是一个故事。

  提到“希望工程”解老师便打开了话匣子,从解老师的描述中我们了解到,解老师从1980年到1989年一直在学摄影,1978年刚刚接触摄影的时候单纯只是一种爱好,并没有真正了解摄影。经过一年的系统学习,解老师才真正的这上摄影,得奖无数。在这期间有两位摄影人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位摄影人就是以拍北京四合院小胡同闻名作品被美国老布什总统收藏的徐勇和用十年时间专门拍摄安徽小港村并始得小港村发生天的摄影师。通过这两位摄影师的作品让解老师明白了摄影不能仅仅只是为了追逐功利、为了获奖,而是要记录事实反映人生,要真正的用镜头为老百姓说话。从那一天起,解老师就开始寻找能够反映老百姓现实生活的焦点,于是那些贫困山区里上不起学的孩子就走进了解老师的视线。

  在他开始希望工程纪实摄影时,中国内地“有近两亿文盲”,而偏远地区“每年流失的学生人数也高达四百万人,其中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又占了四分之一。”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解海龙从1990年初开始,用了十年的时间,行程两万多公里,走了中国26个省的128个县,接触了100多个学校的上万名孩子,拍摄了上万张照片。他要用照片替农村孩子争取受教育的权利。
反映希望工程的《大眼睛》终以30.8万的全场最高成交价后,拍摄者解海龙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担心流拍啊”。从口袋里拎出领带系上,记者便来了。“ 他们关心的问题是这钱怎么花,我说我们要在西藏盖一所希望小学,西藏是摄影人向往的地方。”解海龙说,“但更重要的问题是通过这次市场的检验,我们知道摄影作品的价值被承认了。”十年,行程数万里,26个省,120多个县,解海龙战战兢兢地把一个“老土破旧”的中国呈现在人们面前,当初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些图片会被人们接纳,更不敢想有朝一日会被市场接纳,因此,即便拍卖会过去好几天了,他仍然觉得这件事好像不是真的。每一幅照片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

  如今的“大眼睛”苏明娟已经是一名银地的工作人员了,“大鼻涕”也有了不错的生活……“希望工程”的出现,拯救着千千万万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也为国家输送了无数栋梁之才,减少了因文盲而出现的犯罪状况。从1991年开始到2011年,“希望工程”已经募捐了70亿的捐款,建起了一万五、六千所希望小学,让300多万贫困儿童重新回到校园。尽管“希望工程”已经深入人心,解老师已经可以退居幕后,但解老师认为在中国的广阔领土里,肯定还有他未曾到过的地方,那里肯定还会有贫困的孩子,因此,他要继续为“希望工程”、为那些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而奔走拍摄。他还希望能够将曾经出现在他镜头里的那些孩子们的近况进行追访,让所有曾经为“希望工程”献出自己力量的好心人知道他们的付出是有回报的。

与廊结缘讲述摄影艺术的价值魅力

  走遍了全国各地的解海龙如今决定在廊坊固安定居了,这对于廊坊热爱摄影的朋友来说是件天大的好消息。用解老师的话一说:他不是不走了,只是想静下来把自己所学到的摄影知识、自己所写的书让更多的影友看,他还想把自己的书在会所进行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解老师的摄影,如果可以他还希望能够成立一个摄影俱乐部,更好的让热爱摄影的朋友进行交流、探讨、学习。 

  提到了摄影艺术不得不提摄影的价值魅力,有些人认为“做为艺术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心灵的一种升华是灵魂的净化,因此是不能用价值金钱来衡量的”。对于艺术的价值观,解老师有其独到的理解。

  摄影是一门艺术,艺术本身就有它的价值,当你所拍摄的照片被市场所认可的时候,也就说明你的摄影技术摄影风格被世人所认同,被认同是好事为何还要排斥市场对你的认知?摄影不仅仅是一种消遣、不仅仅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它还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生的体现。摄影本身的投入与回报是不成正比的,百倍的投入可能才能得到一倍的回报,而且摄影有可复制性的阻碍,因此解老师希望能够成立文化产业园,与国际接轨,“现在能与国际接轨的摄影可能只有商业摄影了,希望有一天所有的摄影艺术门类都能与世界接轨”。在解老师看来,只要是对社会有义,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艺术是应该鼓励它被市场所认可的,要走多元化道路。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老师凭借着坚定的信念走过了三十三载摄影路。解老师还希望自己一直能够坚定的走下去,希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希望能够帮助更多要帮助的人“既然爱上了摄影,做为摄影人就要用镜头记录社会一辈子、帮助百姓一辈子,这样才无愧于心”……在这里我们也祝福解老师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祝愿解老师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我们期待着能够在不久的将来看到解老师更多更好的作品,期待着与解老师再一次的相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黑光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中国摄影家协会, 解海龙, 摄影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专访阿兰 朱利安:“能用影像讲述内心才优秀”
杨阳:我拿摄影当我的生活 我热爱着摄影
美女摄影师 讷金梅
影楼营销专家 温旭政
儿童摄影师 肖毅